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饮食 > 附录二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2免疫学
附录二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2免疫学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83.html附录二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第二节免疫学诊断技术病原学检测技术虽有确诊疾病的优点,但对早期和隐性感染,以及晚期和未治愈的患者确常常出现漏诊。相反,免疫学诊断技术则可作为辅助手段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随着抗原纯化技术的进步、诊断方法准确性的提高和标准化的解决,使得免疫学诊断技术更加广泛地用于寄生虫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考核以及流行病学调查。鉴于各种免疫学诊断技术,在相应的免疫学书籍或手册中均有全面介绍,故本节重点介绍与寄生虫病诊断有关的免疫学检查技术。一、一般免疫学诊断技术(一)皮内试验皮内试验(intraderminaltest,ID),宿主在寄生虫变应原刺激后,体内产生亲细胞性抗体(IgE和IgG4)。当其与相应抗原结合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注射抗原的局部皮肤出现皮丘及红晕,以此便可判断体内是否某有种特异性抗体存在。皮内试验用于多种蠕虫病,如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姜片吸虫病、囊虫病、棘球蚴病等的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本法简单、快速,尤适用于现场应用,但假阳性率较高。(二)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1.免疫扩散(immunodiffusion)于一定条件下,抗原与抗体在琼脂凝胶中相遇,在二者含量比例合适时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本法有两种类型:①单相免疫扩散:将一定量的抗体混入琼脂凝胶中,使抗原溶液在凝胶中扩散而形成沉淀环,其大小与抗原量成正比;②双相免疫扩散:将抗原与抗体分别置于凝胶板的相对位置,二者可自由扩散并在中间形成沉淀线。用双相免疫扩散法既可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2.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是将免疫扩散与蛋白质凝胶电泳相结合的一项技术。事先将抗原在凝胶板中电泳,之后在凝胶槽中加入相应抗体,抗原和抗体双相扩散后,在比例合适的位置,产生肉眼可见的弧形沉淀线。免疫扩散法和免疫电泳法,除可用于某些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外,还可用于寄生虫抗原鉴定和检测免疫血清的滴度。(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ndirecthaemagglutinationtest,IHA)以红细胞作为可溶性抗原的载体并使之致敏。致敏的红细胞与特异性抗体结合而产生凝集,抗原与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即由此而显现。常用的红细胞为绵羊或O型人红细胞。IHA操作简便,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理想,适宜寄生虫病的辅助诊断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已用于诊断疟疾、阿米巴病、弓形虫病、血吸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肺吸虫病和肝吸虫病等。(四)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fluorescentantibodymethod,IFA)用荧光素(异硫氰基荧光素)标记第二抗体,可以进行多种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即可检测抗原又可检测抗体。本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现性等优点,除可用于寄生虫病的快速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外,还可用于组织切片中抗原定位以及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观察和鉴定抗原、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在诊断方面,已用于疟疾、丝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包虫病及弓形虫病。(五)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counter-immunoelectrophoresis,CIE)是以琼脂或琼脂糖凝胶为基质的一种快速,敏感的电泳技术。既可用已知抗原检测抗体,又可用已知抗体检测抗原。反应结果可信度高,适用范围广。以本法为基础改进的技术有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enzyme-linkedantigencounterimmunoelectrophoresis,ELACIE)和放射对流免疫电泳自显影(radio-immuno-counterelectrophoreticautography,RCIEPA)等技术。二者克服了电泳技术本身不够灵敏的弱点。本法可用于血吸虫病、肺吸虫病、阿米巴病、贾第虫病、锥虫病、棘球蚴病和旋毛虫病等的血清学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与底物(酶)结合,使其保持免疫反应和酶的活性。把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与包被于固相载体上的配体结合,再使之与相应的无色底物作用而显示颜色,根据显色深浅程度目测或用酶标仪测定OD值判定结果。本法可用于宿主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内特异抗体或抗原的检测。已用于多种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七)免疫酶染色试验免疫酶染色试验(immunoenzymestainingtest,IEST)以含寄生虫病原的组织切片、印片或培养物涂片为固相抗原,当其与待测标本中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可再与酶标记的第二抗体反应形成酶标记免疫复合物,后者可与酶的相应底物作用而出现肉眼或光镜下可见的呈色反应。本法适用于血吸虫病、肺吸虫病、肝吸虫病、丝虫病、囊虫病和弓形虫病等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八)免疫印迹试验免疫印迹试验(immunoblotingtechnique,ELIB)又称免疫印渍或Westernblot,是由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SDS-PAGE),电转印及固相酶免疫试验三项技术结合为一体的一种特殊的分析检测技术。本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寄生虫抗原分析和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二、寄生虫学特殊免疫学诊断技术(一)诊断弓形虫感染的染色试验染色试验(dyetest,DT)是诊断弓形虫病的一种经典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1.原理当将活弓形虫滋养体与正常血清混合,在37℃孵育1小时或室温数小时后,大多数虫体失去原有的新月形特征,而变为圆形或椭圆形,此时若用碱性美蓝染色则胞质深染。相反,当将虫体与免疫血清和补体(辅助因子)混合时,则仍保持原有形态,对碱性美蓝也不着色。2.材料和试剂(1)辅助因子:取正常人血清,与弓形虫速殖子混合,于37℃作用1小时,只有90%以上虫体被美蓝染色,该血清方可使用,分装后置-20℃备用。(2)抗原制备:用弓形虫速殖子经腹腔感染小鼠,3日后抽取腹腔液,以生理盐水离心(rpm×10分钟)3次,收集纯净虫体,用含补体的血清稀释后,将虫液调至约50个虫体/高倍视野。(3)碱性美蓝溶液:将美蓝10g,溶于ml浓度为95%的酒精内,制成饱和酒精溶液,过滤后取3ml再与10ml临时配制的碱性缓冲液(pH11.0)混合。(4)待检血清:经56℃、30分钟灭活,4℃保存备用。(5)检测:取经生理盐水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每管0.1ml,加抗原液0.1ml,置37℃水浴1小时,加碱性美蓝溶液0.02ml/管,继续水浴15分钟,自每管取悬液1滴镜检。(6)结果判断:镜下计数个弓形虫速殖子,统计着色和不着色速殖子比例数。以50%虫体不着色的血清稀释度为该份受试血清的最高稀释度。以血清稀释度1∶8阳性者判断为隐性感染;1∶阳性者为活动性感染;1∶及以上阳性者为急性感染。(二)环卵沉淀试验(circumovalprecipitintest,COPT)1.原理本试验是专门用于诊断血吸虫病的免疫学试验。血吸虫卵内毛蚴分泌的抗原物质经卵壳微孔渗出后与待检血清内的特异抗体结合,可在虫卵周围形成镜下可见的免疫复合物沉淀,即为阳性反应。产生阳性反应虫卵占全部虫卵的百分率称环沉率。2.试验步骤用毛笔蘸取熔化的石蜡,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划两条与其长轴垂直的平行线(间距约20mm),再划两条蜡线使成正方形。在其中滴加待检血清2~3滴,用细针挑取适量鲜卵或干卵(约~个),混匀,盖以24mm×24mm盖片,用石蜡密封,37℃保温,48小时后低倍镜观察结果(必要时可至72小时)。3.结果观察典型的阳性反应为卵壳周围出现泡状、指状、片状或细长卷曲状的折光性沉淀物。观察个虫卵,计算环沉率。凡环沉率≥5%者为阳性(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或传播阻断地区环沉率≥3%者可判为阳性),1%~4%者为弱阳性。环沉率的动态变化在治疗上具有参考意义。(三)旋毛虫环蚴沉淀实验取50~条脱囊的旋毛虫活幼虫(冻干幼虫或空气干燥幼虫也可)放入待检血清中,37℃温育24h,如1条以上幼虫体表出现泡状或袋状沉淀物附着,即为阳性反应。环蚴沉淀试验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率可高达97%以上,与常见的线虫(蛔虫、钩虫、丝虫、鞭虫)无交叉反应。一般在感染后的第3周末或症状出现后10~20天即可呈阳性反应。环蚴试验操作简单,无需任何特殊设备且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基层卫生单位开展三、单克隆抗体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应用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cAb)是用经特异性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融合后分泌的一种单一的特异性抗体。McAb已广泛用于寄生虫种株分型与鉴定,虫体结构与功能分析,免疫病理研究,分析、纯化抗原以及制备保护性疫苗等。利用McAb检测循环抗原诊断疟疾、弓形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棘球蚴病、丝虫病等国内外已有报道。
(诸欣平卢思奇)
(文献资料源自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七版,李雍龙主编,年人民卫生出版社。)过往章节,点击下划线文字查看
目录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引言第一节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第二节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第四节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第二节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第三节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第四节寄生虫的生殖潜能第五节寄生虫的分类系统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制
第一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第二节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第三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第四节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第六章医学原虫概论
第七章叶足虫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第二节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一、迪斯帕内阿米巴
二、结肠内阿米巴三、哈门氏内阿米巴四、微小内蜒阿米巴五、布氏嗜碘阿米巴六、齿龈内阿米巴第三节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第八章鞭毛虫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第二节锥虫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
第五节其他毛滴虫
一、人毛滴虫
二、口腔毛滴虫第九章孢子虫
第一节疟原虫
第二节刚地弓形虫
第三节隐孢子虫
第四节其他孢子虫
一、肉孢子虫二、贝氏等孢球虫三、微孢子虫四、人芽囊原虫第十章纤毛虫
结肠小袋纤毛虫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第十一章吸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第四节肝片形吸虫
第五节并殖吸虫
第六节裂体吸虫(血吸虫)
第七节其他人体寄生吸虫
一、异形吸虫
二、棘口吸虫三、徐氏拟裸茎吸虫第十二章绦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曼氏迭宫绦虫
第三节阔节裂头绦虫
第四节链状带绦虫
第五节肥胖带绦虫
第六节亚洲牛带绦虫
第七节微小膜壳绦虫
第八节缩小膜壳绦虫
第九节细粒棘球绦虫
第十节多房棘球绦虫
第十一节犬复孔绦虫
第十二节其他人体寄生绦虫
一、西里伯瑞列绦虫二、克氏假裸头绦虫三、司氏伯特绦虫四、巨颈带绦虫和水泡带绦虫第十三章线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
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
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
第五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第六节粪类圆线虫
第七节旋毛形线虫
第八节丝虫
一、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二、旋盘尾丝虫三、罗阿罗阿丝虫第九节广州管圆线虫
第十节其他寄生人体的线虫(1-5)
一、东方毛圆线虫二、美丽筒线虫三、结膜吸吮线虫四、棘颚口线虫五、艾氏小杆线虫第十节其他寄生人体的线虫(6-10)六、兽比翼线虫
七、麦地那龙线虫
八、肾膨结线虫
九、肝毛细线虫
十、异尖线虫
第十四章猪巨吻棘头虫
附录水蛭
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第十五章概论
第一节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节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第三节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第十六章昆虫纲概述第一节蚊第二节白蛉
第三节蠓
第四节蚋
第五节虻
第六节蝇
第七节蚤
第八节虱
第九节臭虫
第十节蜚蠊
第十一节毒隐翅虫
第十七章蛛形纲
引言
第一节蜱
第二节革螨
第三节恙螨
第四节蠕形螨
第五节疥螨
第六节尘螨
附录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寄生虫感染的应急处理
附录二
寄生虫病实验诊断技术
第一节病原学诊断技术
一、粪便检查
二、血液检查
三、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检查
四、其他器官组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