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饮食 > 青蒿素的蒿,和我们常吃的香蒿是亲

青蒿素的蒿,和我们常吃的香蒿是亲



“蓬蒿”作为野草代名词的卑微意象不过是人类自以为是的偏见投射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诗经·小雅·鹿鸣》中就曾提到的“蒿”,其实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常见植物,在荒坡,在旷野,在路旁,甚至是海边滩地。

因为常见,因为随处可见,“蒿”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就不甚高贵,不仅是不高贵,事实上“蒿”就是所有野草的统称和代名词。古老的典籍《礼记·月令注》称,“蒿亦蓬萧之属”。

公元2世纪末,看到战乱饥荒让国家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曹操吟诵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把这首充满悲伤气息的诗歌取名《蒿里行》,这蒿,就是代指所有野草、杂草了。

之后,李白在诗歌里也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时,蒿在汉语中的意象已经固定了:平凡、卑微、草根。

但屠呦呦和她首先提取的青蒿素,终于让我们觉得应该重新审视“蒿”。

在植物分类学中,蒿泛指菊科蒿属植物,这是一个成员达多种的庞大植物家族,在中国则能找到其中的种、44个变种,它们遍布全国,尤其以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省区最多。

蒿属植物也有一些共同特征:

多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只有极少数为半灌木或小灌木,

常有营养枝。又叫直立枝,是一株植伸长的枝条,生长快速,直立,本身不会开花,必须在第二年新生枝条后才会正常开花。

茎直立,单生,有明显的纵棱,就是茎上有棱柱状突起。

茎、枝、叶常覆盖蛛丝状的绵毛,或柔软、或粘质。

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这其实也关乎它的功用,大多数蒿属植物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高傲的人类自负地从蒿旁走过,往往不会多看它一眼,不屑与之为伍,但若你能停下脚步,自然会闻到它的暗香。这香气,是因为蒿属植物有油腺,能够产生挥发性芳香油。

蒿还是一种生命力极为顽强的植物,在荒漠、半荒漠草原,蒿属中的一些灌木和半灌木,因为根系粗大、深长,又耐干旱、盐碱,所以往往作为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或辅助植物,它们很容易发展成植物群落。

所以,蒿之所谓的“卑微”,不过是人类自以为是的偏见投射而已。

蒿类无毒,只不过它的挥发性香油味道确实有些怪,所以能被人类接受成为食物的,也不过筒蒿、蒌蒿(泥蒿)等少数几种。

其中,茼蒿在中国古代就是宫廷佳肴,又叫“皇帝菜”。

茼蒿

别名:同蒿、蓬蒿、蒿菜、菊花菜、塘蒿、蒿子杆、蒿子、桐花菜、鹅菜、义菜(福建)。

简介:光滑无毛或几光滑无毛。茎高达70厘米,不分枝或自中上部分枝。花黄色或白色,与野菊花很像。瘦果棱,高二三尺,茎叶嫩时可食,亦可入药。我国各地花园观赏栽培,河北、山东等地有野生。

产地:原产地中海,在中国已有余年栽培历史,且分布广泛,但南北各地栽培面积都很小。分布在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广州、海南、河北石家庄、湖北、湖南、吉林、山东、江苏等省。

功用:茼蒿有蒿之清气、菊之甘香,营养丰富,清爽可口。性味甘、辛、平,无毒,含有特殊香味的挥发油,能消食开胃,增加食欲,对记忆力减退、习惯性便秘都有较好的疗效。将茼蒿炒一下,拌上芝麻油、味精、精盐,清淡可口,最适合冠心病、高血压病人食用。此外,茼蒿中的痕量硒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肝癌、肺癌及皮肤癌症等功效。

中国人的蒌蒿食用史同样由来已久。宋代诗人苏东坡即有“蒌蒿满地芒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名句。

史载,江淮地区民众在荒年和青黄不接之季,每每靠蒌蒿度命,故蒌蒿有“江淮一宝”之称。而到明朝时期,南京市民已经开始采食野生泥蒿。它的嫩茎可以可凉拌、炒食,根状茎可腌渍,味道脆嫩、辛香、风味独特,是闻名遐尔的优良蔬菜。年代初,中国已开始尝试泥蒿人工栽培,品种则有小叶青梗蒿、柳叶青梗蒿、小叶红梗蒿,其中以柳叶青梗蒿品质最好。

蒌蒿

别名:泥蒿、蒌、蒿蒌、由胡、白蒿(水生者)、闾蒿,柳叶蒿、狭叶艾、三叉叶蒿,高茎蒿、水蒿,水艾、小蒿子、芦蒿、香艾、红陈艾、水陈艾、红艾、“奥存一沙里尔日”(蒙语名)

简介:多年生草本;植株具清香气味。主根不明显或稍明显,具多数侧根与纤维状须根,有匍匐地下茎。茎高60-厘米,初时绿褐色,后为紫红色,无毛,有明显纵棱。

产地:中国大部分省区;多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河湖岸边与沼泽地带,且经常形成小区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主要伴生种。

功用:蒌蒿全草可入药,有止血、消炎、镇咳、化痰之效,近年来发现用于治疗黄胆型或无黄胆型肝炎良好。

至于青蒿素,它的提取源却不是青蒿,而是大头黄花蒿。

大头黄花蒿

别名:牛尿蒿、臭蒿、草蒿、犱蒿、黄蒿、臭黄蒿、黄香蒿、野茼蒿、秋蒿、香苦草、野苦草、鸡虱草(江西)……

产地: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常星散生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

简介: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根单生,垂直,狭纺锤形;茎高-厘米,有纵棱,幼时绿色,后变褐色或红褐色,多分枝;叶纸质,绿色。

功用:含挥发油,并含青蒿素(qinghausuC15H)等,青蒿素为倍半萜内脂化合物,为抗疟主要有效成分,能治各种类型疟疾,具速效、低毒的优点,对恶性疟及脑疟尤佳。

黄花蒿虽然广布世界,但青蒿素含量却随产地不同差异极大。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除中国重庆东部、福建、广西、海南部分地区外,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生产的黄花蒿,青蒿素含量都很低,并没有什么利用价值。

蒿家族其他成员

青蒿

别名:草蒿、廪蒿、邪蒿、香蒿(俗称)、苹蒿(吉林)、黑蒿(山东)、白染艮(福建)

简介:一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主根单一,垂直,侧根少。茎单生,高30-厘米,上部多分枝,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叶两面青绿色或淡绿色,无毛。

产地:在中国广泛分布。

功用:含挥发油,也含艾蒿碱及苦味素等。入药,但非中药“青蒿”之正品。据报道,本种有清热、凉血、退蒸、解暑、祛风、止痒之效,作阴虚潮热的退热剂,也止盗汗、中暑等,但本种不含“青蒿素”,无抗疟作用。

艾草

别名: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在云南叫红艾、火艾,蒙语称“恰尔古斯一苏伊加”、“荽哈”,瑶族则称之为“黑阴威”。

简介:《神农本草经》中称“白蒿”,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茎褐色或灰黄褐色,叶厚纸质,上被灰白色短柔毛。

产地:分布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遍及全国。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

功用: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可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茵陈蒿

别名:因尘、因陈、茵陈、绵茵陈,白茵陈,日本茵陈,家茵陈

简介: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生长北方的该种植物,地上部分冬季虽全枯死,但翌年春季又从根状茎上萌发出新茎,因而古人称之为“茵陈”。植株有浓烈香气,茎高40-厘米或更长,红褐色或褐色,有不明显纵棱;茎、枝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无毛。

产地:中国大部分区域的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

功用:早春二、三月采摘的基生叶,嫩苗与幼叶入药,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等。其水提取液对多种杆菌、球菌有抑制作用,挥发油有抗霉菌作用。本种还可作青蒿(即黄花蒿A.annuaLinn.)的代用品入药。幼嫩枝、叶可作菜蔬或酿制茵陈酒。鲜或干草作家畜饲料。

牡蒿

别名:蔚、牡菣、齐头蒿、水辣菜、土柴胡、油蒿、花等草、布菜、铁菜子、假柴胡、菊叶柴胡、流水蒿、鸡肉菜、脚板蒿、香青蒿、油艾、花艾草、六月雪、熊掌草、白花蒿、细艾、匙叶艾、胃痛灵(瑶族土名)

简介:多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香气。茎高50-厘米,有纵棱,紫褐或褐色。

产地:中国各省区有广泛分布,除西南省区从低海拔分布到海拔3米地区外,其余地区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区,在湿润、半湿润或半干旱的环境里生长。

功用: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暑、去湿、止血、消炎、散瘀之效;又代“青蒿”(即黄花蒿)用,或作上农药等。嫩叶可作菜蔬或家畜饲料。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

是自媒体组织“文艺联盟”成员

文艺联盟

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实践者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ys/14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