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2016/11/24

    陆广莘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

    本文是陆老做的“中西医诊疗思想的区别”的专题演讲,他说:“西医是把认识疾病作为科学,中医你不认识疾病就不科学。医学自身实践本应是“治向何去”的问题,但却被转换成为疾病对象认识的“病从何来”的问题,这就是现代医学的最大误区,这就是百年来把中医骂得一塌糊涂的原因。”“抗生素犹如农药,激素犹如化肥,外源性的替代和补充,对生命健康有不利影响。”“西医和中医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中医不是疾病医学,而是健康医学[详细]

  • 2016/11/24

    大悲咒治病药方之疟疾蛇伤恶疟鬼上身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若患疟病著者,取虎豹豺狼皮,咒三七遍,披着身上,即差。师子皮最上。偏方6:如果得了疟病,这个疟病俗名叫做打摆子,以前医学不发达的时候,估计也是一种挺危险的病。宣化上人说,这是一种疟疾鬼在作祟,怎么办呢?你可以用虎豹豺狼来吓唬这个鬼。你用虎皮或者豹皮或者豺狼皮,念21遍大悲咒,然后披在身上,这个病就很快痊愈了。狮子皮是效果最好的。有人说,这个岂不是要杀[详细]

  • 2016/11/24

    三伏天灸好这几个穴位,99的疾病不治自

    三伏天艾灸疗法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穴理论及时间治疗学为基础,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艾灸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功效。如果能在每年最热的“三伏天”施灸就会事半功倍,从而解决久治不愈的因寒凝而引起的各种淤症、痛症和有损容颜美丽的各种色斑问题,达到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的目的。一、三伏天艾炙能治疗哪些疾病[详细]

  • 2016/11/23

    中医口诀大集合

    舌诊之看察(1)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为苔垢,舌是本质。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脏腑虚实,舌质可识。(2)舌苔变化,各有分部:舌尖心肺,中央胃腑,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之两旁。肝胆地步;另有一法,三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中脘。(3)辨舌津液,润燥滑涩。润多正常,湿厚属湿。润而多津,滑苔之色。涩又浮粗。燥则津劫。(4)有神无神,别在荣枯。荣为荣润,津液充布;红润鲜[详细]

  • 2016/11/23

    今日立秋关于养生你得学学这几招

    今天9点53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习俗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因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称[详细]

  • 2016/11/23

    健康屠呦呦获奖,原来疟疾竟然这么

    这个国庆假期,你的朋友圈一定被“屠呦呦”这个名字刷屏了吧!——一位85岁的中国老太太,获得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该世界级医学大奖!(此处有鲜花和掌声~~~)要问她凭什么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因为她发现了抗疟的“利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要说这个发现为啥这么重要,了解疟疾的危害,你就知道这个发现有多重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详细]

  • 2016/11/23

    今天是全国疟疾日,一起来学习防治小方法

    导读世界卫生大会设立4月25日为世界防治疟疾日(WorldMalariaDay),我国结合实际情况,将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年4月26日是第九个“全国疟疾日”,为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共同   2、预防服药:进入国内或国外疟疾高传播地区的人员,应于传播季节定期服用抗疟药,采用复方或联合用药的口服剂型(以下简称ACT)进行预防。疟疾流行区经常夜晚室外作业与野外露宿者,在传播季节也应进行预防服药[详细]

  • 2016/11/23

    4月26日是全国疟疾日

    4.26全国疟疾日导读年4月26日是我国第9个“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为“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什么是疟疾?疟疾是怎样传播的?疟疾俗称“打摆子”、“打脾寒”,主要是由蚊虫(按蚊)叮咬引起的传染病。当按蚊叮咬疟疾病人时,病原体疟原虫进入蚊体并在其体内发育后,蚊子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将蚊体内的疟原虫传给健康人。疟疾有几种,症状如何?疟疾有间日疟、恶性疟、卵形疟和三日疟四种,分别由间日疟、恶性疟、卵形[详细]

  • 2016/11/23

    画说健康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

    全国疟疾宣传4月26日是第九个全国疟疾宣传日宣传主题是——“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1.什么是疟疾?疟疾,老百姓又叫做“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蚊叮咬传播的污染病,或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2.疟疾有哪些症状?健康人被感染的蚊子叮咬,经过1-2周的潜伏期,就会发病,典型的症状为先冷、后热,再出汗,发冷时夏天盖了棉被还感觉冷,发热时温度可达40度,并伴有头痛和全身酸痛,几个小时后出一[详细]

  • 2016/11/23

    非洲打工感染疟疾我省今年首次检出间日

    近期,黑龙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从非洲归国的劳务人员中检出一例输入性间日疟疟疾患者。这是我省今年首次检出输入性间日疟感染者。2月18日,我省一名从埃塞俄比亚归国的劳务人员来到黑龙江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就诊。该人员自述年1月初在埃塞俄比亚打工期间,曾因发热在当地诊断为肺炎并给予治疗后缓解。两个月前,该人员从非洲回国。近期,他突然出现头痛、发热、严重乏力等症状,于是到保健中心就诊。医生根据体征和流行病[详细]

  • 2016/11/23

    考点试题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之排泄护理

    年10月25日第1章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第七节排泄护理1.代谢产物经肾排出,每日至少需要尿量A.~mlB.~mlC.~mlD.~mlE.1~1ml2.黄疸患者的尿液颜色多为A.白色B.红色C.黄褐色D.淡黄色E.酱油色3.尿液呈酱油色的疾病是A.阻塞性黄疸B.急性溶血C.丝虫病D.肾结石E.尿路感染4.临床用药需要观察尿量的是A.硫酸镁注射液B.氨茶碱C.甘露醇D.阿托品E.硝酸甘油5.利用条件反射[详细]

  • 2016/11/23

    文化中国历史上的十五位圣人,你知道几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世人通常尊圣学者为圣人、圣贤。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就有十五位圣学者!一、酒圣杜康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由于杜康善于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圣”,也将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制酒业更是奉杜康为祖师爷。《说文解字》记载自杜康开始作秫酒。杜康的生[详细]

  • 2016/11/23

    病案录67外感伤风中医史7

    一、病案录:外感伤风孙某,3岁幼儿。咳嗽,鼻塞,流清鼻涕,有少量痰。舌尖有少许红点,舌面滑,指纹微紫。辨证为外感伤风化燥,侵袭肺经引起咳嗽。用自拟的桑苏汤加减,三剂而愈。桑苏汤以桑叶、苏叶为君药,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明目,苏叶解表散寒,理气和营,两者配合既能解表邪,又能清内热。二、每日闲谝仲景之所以被后世敬称为医圣,并不仅仅因为他医术高明。同时代的华佗,知名度要远高于他,医术应该也不逊色,特别是在《[详细]

  • 2016/11/23

    药学人员必学发热

    方便浏览,小编制作图文(点击图片可放大哦):发热1.感染(细菌、结核分枝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或感冒、肺炎、伤寒、麻疹、蜂窝组织炎等传染性疾病)所伴发症状。2.非感染(组织损伤、炎症、过敏、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肿瘤、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恶性病或其他疾病)的继发后果。3.机体产热过多也可以引起发热,例如癫痫持续状态或者剧烈运动后。药圈4.体温调节中枢的病变可以造成体温调定点的改变,可以引起高热,见于[详细]

  • 2016/11/22

    五味学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49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详细]

  • 2016/11/22

    伤寒玛丽曾经有一个厨子,她饭前便后从

    专家门诊一周药闻热点聚焦手术日医学史域外传真/苦丁山医学史生动鲜活的历史瞬间伤寒玛丽曾经有这样一个厨子,走到哪里,哪里就出现一批伤寒病患者。政府想给她做医学检验,以便查明原因,她却勃然大怒,认为政府在迫害一个孤苦无靠的穷人。这个厨子叫做玛丽-马龙(MarryMallon)。您如果没听说她这个名字,她的外号您有可能听过。她的外号叫伤寒玛丽。玛丽15岁从爱尔兰移民到美国纽约。21岁开始工作。她没受过高[详细]

  • 2016/11/22

    中医眼中的病因三

    年9月16日千聊志广的直播间今晚继续学习中医的病因学:六淫的最后两个邪气:燥邪、热邪,以及疠气。燥邪燥邪的性质燥是秋季的主气,《黄帝内经》说“燥胜则干”,是古人根据人体感受总结出来的经验,干涩是自然界燥气的一个特性。传统中医把燥邪分为两种,一是温燥;二是凉燥。初秋,因为有夏天的余热,燥邪容易和温热的邪气侵犯人体就形成温燥;深秋,靠近冬天,燥邪容易和寒邪结合侵犯人体形成凉燥。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是太阳[详细]

  • 2016/11/21

    每日一课刘渡舟教授讲伤寒七十七

    作者:刘渡舟编辑:经方全球同学会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5)   这一条论述太阳蓄水而致“水逆”的证治。   太阳中风,寒热、头痛,六七日表不解,邪气随经入腑,以致经腑俱病,故称“有表里证”。口渴能饮,饮不解渴,即所谓消渴,是太阳蓄水见证之一。若口渴能饮,水入则吐,吐后仍渴,再饮再吐,则称为“水逆”。水逆即水邪上逆作吐之意。其临床表[详细]

  • 2016/11/21

    国医大师裘沛然伤寒温病不分家

    关键词:伤寒;温病国医大师裘沛然认为,温病只是伤寒的分支,温病学说在某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外感热病的认识和证治,但不宜将两者机械地“分家”,具体原因在本文为您揭晓。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病树立圭臬,清代名医叶香岩创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他以伤寒与温病为两门学问,形成对峙之局,倡言“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病,须究三焦”,以温病只需辨明卫气营血即可。后世不少医家,遂以卫气营血辨证为治疗[详细]

  • 2016/11/21

    国医讲堂仝小林讲到伤寒经方,我有些

    医院副院长年生,国家“”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病医、教、研工作。讲到伤寒这个病,我有些和教科书上不同的看法。《伤寒论》所论述的疾病,到底是什么病,我觉得是第一大谜团。我们经常谈创新,仲景就是最好的创新典范。关于伤寒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伤寒的起因,是什么[详细]

1737 篇文章  首页 | 上一页 |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文章/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