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抗击疟疾,守护健康
抗击疟疾,守护健康
世界疟疾日
WORLDMALARIADAY4月25日是“世界疟疾防治日”,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死亡人数最高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大约40%的人口受疟疾威胁,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疟疾流行,每年仍会造成全球1.5亿人感染,多万人死亡。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疟疾的发病在局部地区亦有上升趋势。
那么疟疾的元凶是什么?
疟疾,俗称“打摆子”,当人体感染疟疾后,典型症状是间歇性发热,不发热时无任何不适,发热与无症状反复循环,开始的标志就是头痛、肌肉酸痛、轻微腹泻和体温升高,这些模糊的症状常被误认为是流感或者胃肠炎。但疟疾最严重的时候,开始是急剧的高烧,全身出汗,时冷时热,然后发展到人的意识逐渐丧失,最后持续昏迷直至死亡。
早在战国时代,中国古籍《黄帝内经》对疟疾的不同发病症状就有过详细的描述:
黄帝问曰:夫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内外相搏,是以日作。
当时,在西方人们认为是沼泽地热泥中产生的腐败或有毒的气体所致。直到年11月,法国军医拉弗郎在疟疾患者的血液中发现了月牙形的虫子,并且证实了这种寄生虫就是疟疾的真正的元凶。
后来,人们研究它的传播方式,发现疟疾是由感染疟原虫的蚊子传播的。虐原虫寄生在蚊体中,通过蚊子的飞翔和吸血,由蚊子传播给它任何能够寄生的宿主,鸟类、蝙蝠、老鼠、猴子,直到人类,地球上有上百种生命都是疟原虫寄生的宿主。蚊子是传播疟疾的惟一媒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蚊子都传播疟疾,科学家已证实世界上能传播疟原虫的蚊子有多种,以按蚊最常见。
它是如何置人于死地的?
疟原虫通过蚊子的叮咬进入人体,这是进入人体的唯一通道。疟原虫顺着蚊子的唾液进入到人体的血液中,首先入侵肝细胞,一个虫卵能在肝细胞中无性繁殖出数百个新的个体,此时人体会产生急剧的高热,4天以后,成千上万个新的个体再次进入人体血液,迅速钻进红细胞进行疯狂的繁殖,最终挤破红细胞,大量的红细胞残骸会吸附在血管壁上,最终阻塞血管或引起血管爆裂,造成人体死亡。
人类最终能否攻克疟疾?
疟疾其实是可防可治的,确诊后要及时治疗,全程足量服用抗疟药物,一般可治愈。若是恶性疟疾未及时治疗,容易造成死亡。常用的抗疟药有氯喹和青蒿素,氯喹是由著名抗疟药“奎宁”演变而来,最初来源于一种叫金鸡纳的树皮,价格非常昂贵,后演变为人工合成药,但由于长时间的应用,产生了很强耐药性,治疗效果大大降低。
而一种新的特效药“青蒿素”的诞生,为治疗本病又开辟了新的天地。青蒿素的发明人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为此也获得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年开始,她从传统中药中寻找了多种抗疟药候选药材,通过实验筛选,最终用一种不起眼的野草青蒿研制出了青蒿素。但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提取有效成分的难题,当她反过来再研究中医古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疟疾的描述时,产生了乙醚低温提取的灵感,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为全人类抗争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何防治疟疾?
疟疾流行区做好防蚊灭蚊措施
1.蚊子活动期间尽量减少外出,有事外出时应尽量穿长袖长裤衣服,身体外露部位喷涂驱蚊剂。
2.改善整治容易滋生蚊子的环境,搞好环境卫生,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
3.做好家庭居室内卫生,借助纱窗、纱门、蚊帐等防蚊,并及时使用杀虫剂除蚊。
4.外出到我国云南、海南、贵州等南部地区及非洲、中南美洲、东南亚等国家返回后,出现冷热交替、出汗、乏力等症状,医院检查就诊,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历史文章:
谷雨如何养生
可怕的“帕金森”
清明如何养生
走出孤独的世界
专家介绍张智龙博士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天津市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现为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临床善于治疗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肿瘤、白细胞减少症及放化疗后副反应、面瘫、高血压病、冠心病、癫痫及妇科、儿科等多种内科病证。
出诊时间地点:
周一上午:天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周一下午:天津市医院针灸科
周二下午:天津市医院四楼儿科诊疗中心
天津市医院预约电话
儿科诊疗中心:
针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