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饮食 > 全国疟疾日乡村医生要了解这些知识

全国疟疾日乡村医生要了解这些知识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706990.html

作者:严国进

编辑:初夏

年4月26日是第12个“全国疟疾日”。今年“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是“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再传播”。

流行病学特点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感染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卵形疟和三日疟。

我国大部分地区疟疾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疟疾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仍十分严重,多数病例发生在非洲、东南亚、南美洲以及太平洋岛国等地区,特别是在非洲沙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恶性疟流行十分严重。

1.传染源:现症患者或者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按蚊叮刺吸人患者或带虫者的血后,再叮刺吸入正常人的血液时,就会将疟原虫传给后者。另外还可因胎盘受损或在分娩过程中,患疟疾或带疟原虫的母体的血污染胎儿伤口,由母体传给胎儿,造成先天性疟疾,也可经输血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感染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各型疟疾之间亦无交叉免疫性,经反复多次感染后,再感染时症状可较轻,甚至无症状。而一般非流行区来的外来人员常较易感染,且症状较重。

非疟疾流行区的人对疟疾抵抗力弱,当进人流行区时易感染疟疾。流行区的患者或带虫者进人非流行区时,易传播疟疾。所以,人口流动容易造成疟疾的传播。

4.流行特征:疟疾的流行与当地的温度、雨量是否适合蚊虫和疟原虫的发育、繁殖关系密切。疟疾流行的季节往往气候温暧、雨量较多,蚊虫能大量繁殖。

临床表现

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

发冷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缓解,持续约10分钟,乃至1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发热期患者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患者谵妄,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患者剧烈头痛、顽固呕吐。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出汗期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此刻进入间歇期。

如何防治?

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寄生虫病。

在预防方面,乡村医生要利用平时诊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健康随访、健康讲座、宣传栏等途径告知村民:出国前应当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尽量少去流行区打工;预防疟疾最好的办法是防止蚊子叮咬,禁止疟疾患者献血;夏秋季要使用蚊帐、蚊香等灭蚊措施。

乡村医生遇到发冷、发热、出汗、疲倦、全身酸疼的患者时,首先要重点询问其近期旅行史。如果是从疟疾流行区回来,首先考虑疟疾,特别是恶性疟疾,并及时向辖区卫生院报告,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快速诊断试纸条进行疟原虫检测或显微镜血涂片检查诊断。

对确诊的疟疾病例,应按照《抗疟药使用规范》(WS/T--)给予足量规范的抗疟治疗。告知村民应按照医嘱全程、足量服药,避免出现复发和耐药。

喜欢我,就给我一个“好看”

原创授权服务请联系--或者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ys/194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