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饮食 > 埃博拉病毒又神秘爆发世上最可怕的病毒,为
埃博拉病毒又神秘爆发世上最可怕的病毒,为
治疗白癜风最安全的方法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53558.html
隔岸观火,只是一种短视;
敬畏生命,才是一种担当。
疫情之下的非洲已经够难了,没想到埃博拉病毒又磨刀霍霍。在刚果,这已是第11轮埃博拉疫情。截至6月4日,在感染的8人中,4人死亡。这两个数字,初看并不感到吃惊,但了解埃博拉的人,则闻之色变。因为这个名字,代表着生命收割机,致死率高达到90%。对于病毒,有一个生物安全等级,级数越高,危险性越大。艾滋病毒(HIV)是2级;SARS是3级。而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是4级。目睹过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惨状的医生说,“和它相比,艾滋病就像儿童玩具。”“艾滋病毒十年才能带走的生命,埃博拉十天就能完成。”对于埃博拉感染者来说,死比生更奢侈。首先是发烧、呕吐、腹泻和抽搐,各种疼痛,这时的症状不太明显,可能会被误诊为流感;之后,埃博拉会破坏人体组织和器官,使皮肤坏死,出现血性腹泻。身体的每一个孔窍,都成了出血口。最恐怖的是,他们吐出来的不是血,就是自己的腐蚀脱落的内脏。那时候,很多器官都已衰竭,化成了水。有人形容,这过程就像中了“化骨绵掌”,人体像纸糊似的,一碰即破。还有医生描述,“病人仿佛被病毒融化一般。”患者受尽折磨后,几乎变成了“干尸”。在纪录片《埃博拉之役》看到一个残酷的真相:“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来说并不是很好的宿主,脆弱的人类病死的太快了。”从感染起,死亡就已经如影随形。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人感染上,就是噩梦的开始。埃博拉就像一个连环杀手,一重重摧毁整个家。临死前,患者还会进入癫痫状态,血液四溅。血液中的病毒就到处扩散,伏击下一个宿主。而尸体,也成了一个病毒炸弹,一旦没处理好,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传染给其他人。很多人吃野味是因为猎奇心理,但非洲人是为了活下去。美国CDC的报告中提到,年西非埃博拉大爆发的“0号病人”,是一个6、7岁的小男孩。他在饥饿难耐之下所吃的猴子,可能被蝙蝠叮咬过。年国际森林研究中心统计显示,在非洲中部国家,民众80%的蛋白质摄入量,来自于丛林肉。因为这些“丛林肉”比起鸡、猪等畜禽肉还便宜得多,是穷人们的首选。而野生动物身上,有万种人类不了解的病毒。不吃,可能会饿死;吃,则可能感染上病毒,以另一种方式死去。无论如何,只要当下能活下去,吃什么他们无从选择。一家数代12口人挤在一起,吃着乱糟糟的食物;我们调侃的“吃土”,在非洲真实存在,这就是“泥饼”: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在埃博拉危机期间,为了生存,女性用身体换取食物,名少女因此怀孕。这等于变相加剧了贫穷。蝗虫成灾时,蝗虫也可以当成食物,至于吃下肚的后果,则被抛在了脑后。食物的匮乏,让非洲人更加擅长“因地制宜”,什么方便吃什么。而这,也让非洲人成了各种病毒,潜在的宿主。一旦爆发,又会是另一场灾难。东非有一个最大的贫民窟:基贝拉贫民窟。里面蜗居着近百万人,屋子由生锈的铁片搭建而成,周围垃圾成堆,污水上蝇虫乱飞,充满恶臭;类似这样的贫民窟非洲有很多,堪称病毒的天堂。(基贝拉贫民窟)《纽约时报》在4月20日发表的文章说,在一些非洲国家,口罩、医用氧气、干净的自来水、肥皂等都是奢望。甚至,不仅专业医疗人员不足,供电系统也不稳定。难怪,在这里,病毒总是一波又一波,没有消停。食物、环境、治疗、隔离,通通都是难题。疟疾、新冠肺炎、埃博拉、艾滋病......单独拎一个出来,就足以让一个国家焦头烂额。聚集在一起,几乎是一个死局。比起恶劣的环境,非洲民众的无知也很可怕。在纪录片《幸存者》中可以看到,感染者丧生后,亲朋好友丝毫没有顾忌,抚摸着尸体。纪录片中的母亲感染埃博拉病毒后,死在了家里。她姐姐照顾过她,在医院生死不明;她的孩子,也因此受到感染死去。埃博拉反复捉弄着人类,使患者对医生产生质疑。这种质疑,对医生来说是另一种劫难:年上半年,发生了85起对医护人员的攻击事件。当地人不能理解的事情很多。病人为什么被送进医疗中心;为什么七窍流血后皮肤会变色;死后为什么不能直接埋葬......所有他们不能理解的,都会臆想出一个答案。比如这里面有器官交易;死去的病人,其实是在医疗中心被杀害。甚至,有人并不相信埃博拉病毒的存在。他认为里面有阴谋。这些假想,都曾为埃博拉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埃博拉夺走的,不仅仅是生命。换句话说,对于埃博拉感染者而言,即使大难不死,也没有后福。他们会经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重压。有些会饱受关节无力和身体疼痛的折磨;有些幸存者失明了,或是出现神经障碍;有些幸存者每天经受着各种羞辱;有些幸存者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幸的结局实在太多,那是幸存者饱受煎熬的开始。有一位叫碧翠斯的幸存者,在埃博拉的死亡威胁下活了下来。可她并不能说是幸运的。她失去了视力,失去了正常的夫妻生活,也没有了家人、朋友和住处。别人会在口头说为她感到高兴。但身体是诚实的,人人对她避之唯恐不及。除了痛苦,碧翠斯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活着的意义荡然无存。这是埃博拉病毒最凶残的一面。它让你要么死。要么侥幸存活,再经受下一轮折磨。无论哪种结果,都令人感到绝望。美剧《血疫》中有句台词:“文明和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但实际上,埃博拉与我们的距离,远远大于一个航班的距离。因为比起新冠病毒,埃博拉的潜伏期要短很多。夺去生命的时间也短。这意味着感染者还没走多远,就已经发病;即使走出非洲,也很快接受隔离。因此埃博拉集中在非洲爆发。但这不是我们心存侥幸的理由,只是在警告我们:“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正是非洲的贫穷,导致非洲成为病毒的温床:吃是问题,充满隐患;住是问题,没法保持“社交距离”;生态环境是问题;医疗系统太薄弱,医护数量、医疗设施少得可怜......医疗条件差到了什么地步?据麦肯锡研究数据显示,在非洲,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0.25人、病床1.4张。而且,非洲民众大多生活在乡村,当地的基础医疗设施几乎为零。一旦感染上病毒,很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期,直面死神。即使发现及时,也可能无病床可用,增加了传播病毒的几率。而病毒的不间断爆发,反过来又加剧了贫穷的状况。这也印证了“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贫穷和病毒变成一场“合谋”,使非洲越来越苦不堪言。这是病毒频频肆虐非洲的根源。换句话说,非洲摆脱不了贫穷,医疗系统不完善好,就难以完全摆脱埃博拉病毒。虽然非洲的灾难离我们很远,但不代表我们可以幸灾乐祸。倾听远方的哭声,也是一种自我的警醒。马云说过一段话:“我们同在一片着了火的森林里,一荣未必俱荣,一毁肯定俱毁。”非洲的无助,也是全世界的无助。隔岸观火,只是一种短视;敬畏生命,才是一种担当。请大家点一个“在看”,希望非洲早日打败病毒,恢复健康。参考资料:
1、.6.3网易《史上最可怕的埃博拉病毒卷土重来,真的太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