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饮食 > 中国养老产业研究报告
中国养老产业研究报告
一、养老产业概述
(一)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
1、人口老龄化定义及标准
(1)定义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其中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标准
根据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
世界平均年龄地图(年)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
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人。截止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高达2.3亿人,位居世界之首。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而且老年人口比例还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增长,预计年将达到19.7%,到那时,每五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是60岁以上的人。按国家统计局年出版的报告,现在出生的中国人,男性平均寿命是69.6岁,女性的预期寿命是73.5岁。
(2)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
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预计到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30%。该过程发达国家用了年。图2为年到年60年的人口比例变化情况,中国的高龄化趋势明显。
(3)地区发展不平衡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北京、天津等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等中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而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要远强于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将会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西部地区的老龄化速度预计将高于东部地区。
(4)城乡倒置显著
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在工业化的同时没有相应的进行城镇化,导致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
(5)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万人,年将达到峰值,多出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万人。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
(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1)死亡率降低,平均预期寿命增加
即老人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下降。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建国后消除了战争对人口死亡的影响。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或根除了饥荒、疾病、溺婴、社会剥削等因素,基本上控制造成人口大批死亡的霍乱、天花、疟疾,还着手完善和提高了医疗、卫生设施和保健服务水平。哈尔滨市人口的平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10.6‰,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5.2‰。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年的35岁,提高到年的69.82岁。人口平均出生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42.2‰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13.9‰,年下降到9.72‰。年以来进一步下降到9.0‰以下,自然增长率更降至5.0‰左右。人口再生产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婴儿和儿童。
(2)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高生育率的影响
建国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一五”时期,大规模经济建设,迁人大量青壮年人口,这包括外省市的人口,也包括县城和大量农民等寻求生存的人,这是导致20世纪50年代人口机械增长的原因之一。在此之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过去在战争时期受到抑制的生育率产生反弹,与全球这时期的“婴儿热”一样,结婚生育出现高潮,当时每对夫妇平均生育子女数一度超过七个,这些人口群体绝大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步入老龄人口行列,从而增加了老年人口比例。
(3)历史原因,“文革”期间人口生育的无政府状态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负责计划生育的机构取消了,人口生育又处于无计划、无控制状态,在此期间出生率基本处于30%以上的较高水平。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的低水平,而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0‰的较高水平。这期间出生的人口数量极大,到目前其年龄结构基本在40~50岁左右。
(4)基本国策的原因,“文革”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出生率保持稳步下降,--年人口出生率在9‰~12‰之间。年以来,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到9‰以下,自然增长率更降至5‰以下,人口再生产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
(5)社会经济的发展史人对生活的追求发生转变
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由此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是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在全社会人口中,年轻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对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加大,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
(二)养老产业服务对象简析
养老产业是指为老年人提供设施、特殊商品、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包括老年人衣、食、住、行、用、医、娱、学等物质精神文化方面构成的一个产业链,是多个产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产业。养老产业服务对象为老年人。
1、老年人的定义
老年人,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5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不同的文化圈对于老年人有着不同的定义,由于生命的周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壮年到老年的分界线往往是很模糊的。有些人认为做了祖父祖母就是进入了老年,有的人认为退休是进入老年的一个标志。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认为65岁是分界点。中国古代曾将50岁作为划分。
一般来讲进入老年的人生理上会表现出新陈代谢放缓、抵抗力下降、生理机能下降等特征。头发、眉毛、胡须变得花白也是老年人最明显的特征之一,部分老年人会出现老年斑的症状,偶见记忆力减退。
2、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从老年人生活的一般性特点来讲,如果按照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老年人有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从生理上讲,老年人的吃、穿、住以及保健是必不可少的。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而应建立的支持系统也应是多方面的和多层次的,那么我们所要建立的养老社会支持系统就应当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和个人,他们所提供的社会资源应涉及社会设置,经济,服务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结合需求层次理论和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老年人需求有以下几点:
(1)“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使老年人在退出职业生活之后,仍然能够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吃穿不愁,生了病能够得到治疗护理,保障其生活无忧。随着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其养老功能削弱,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成为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对那些单独生活的、有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一方面,需要通过医疗或者借助辅助器具的帮助,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或代偿,从而提高其生活自理的能力,而身体机能的改善也能一定程度的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延缓其智力衰退,并减少其对其他家庭成员的依赖,进而增进家庭的和睦程度。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确保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需求得到满足。
(2)“老有所为”
为老年人发挥其潜能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人老并不等于无用,许多老年人从职业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精力还很充沛,他们有专长、有经验,希望还能再就业,为社会继续做贡献。老年人在重新工作之后,不仅增加了收入,有助于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且从工作中收获家庭成员外的社会关系,从而,老年人的社交或情感的需求也得到满足;而工作中收获的成就感,更让老人的体验到自我实现。
(3)“老有所教、老有所学”
体现了老年人对更新知识和更新观念的追求。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如果不学习,不接受新知识,人就会与社会产生隔膜,就难以适应社会生活。所以,老年人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育。对于老年人来说,通过继续学习,不仅可以使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跟上社会前进的节拍,使自己更好地融于社会,而且能够从学习中增长知识,获得乐趣,得到精神的满足。另外,知识的增长,也有助于老年人通过所了解的知识更好地照料自己,从而延缓身体的衰老,并且减少心理方面的问题。而老年人要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就离不开老年教育产业的发展。
(4)“老有所乐”
体现了老年人对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老年人退休之后,闲暇时间很多,文化娱乐在老年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要娱乐就需要有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有适合老年人需要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有适合于老年人使用的文娱用品,这些也需要靠发展老年服务业来提供。
(5)老年人所处的家庭也应该是满足老年人需求所应当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如何治疗治疗白癜风哪里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