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饮食 > 曾庆平青蒿素的前世今生
曾庆平青蒿素的前世今生
中国好书y
为读者发现好书,为好书寻找读者
导语:青蒿素堪称“中国神药”!之所以把青蒿素称作神药,是因为它能让凶险且致命的脑型疟患者起死回生,而且还能治愈无药可救而濒临死亡的氯喹耐药性疟疾感染者!非洲、南美洲及东南亚国家饱受疟疾之苦,其死亡率不亚于艾滋病,因而青蒿素被视为疟疾流行区的“救命药”。虽然疟疾仅在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局部流行,但随着气候变暖导致的蚊媒肆虐,疟疾在中国死灰复燃绝非天方夜谭,而中国人口众多,传染压力大,青蒿素仍担负着拯救未来疟疾病人性命的神圣使命!
青蒿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青蒿素是从哪里来的?青蒿素是中国独有的吗?青蒿素研发历史上发生过哪些轶事?以下将介绍青蒿素为人所知的一面及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
青蒿素发现背后的故事
(1)中医验方和古代典籍催生青蒿素
我国南方自古就有恶性疟疾发生,它在古籍中被称为“癔气”。在我国民间,用青蒿水浸液治疗“打摆子”的验方广为流传,但它并不为科学界所知,更不会被国外科学家所了解。另—方面,青蒿从古到今都被当做一味中药在使用,学西医的人没有机会认识青蒿,也就很难把青蒿与抗疟药联系起来。
屠呦呦学的就是西医,但她曾短期进修过中医,对中医治病并不排斥,加之“文革”期间我国缺医少药,从中草药中寻找药物资源便成为药物研发的唯一选择。在下乡调研中,当屠呦呦得知医治“打摆子”的验方就是青蒿时,以她作为药学家的敏锐与从事药化工作的经验,立即意识到青蒿中必定含有某种抗疟成分,并打算全力以赴把它分离出来。
可是,当屠呦呦用乙醇加热提取青蒿抗疟成分时,她发现提取物在动物评价中疗效不理想。于是,她一边改进实验条件,一边从古代中医典籍中寻找答案。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屠呦呦很幸运,她在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灵感。根据书中所述“水渍”和“绞汁”的秘诀,屠呦呦悟出抗疟成分可能不耐热的想法,并推断以往上百次用高沸点乙醇提取可能是失败的主因,而若尝试用低沸点乙醚提取也许能够获得成功,于是果断地将乙醇高温提取改为乙醚低温提取,从而一举分离出抗疟效果极佳的青蒿提取物,并成功地进行了分子结构鉴定,遂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2)抗美援越是青蒿素的“催化剂”
在30多年前医疗技术条件落后的中国,为何能发明出全球领先的抗疟药?20世纪60-70年代,正是中国“文革”高潮时期,学校停课,工厂停产,社会生活都受到影响,科研机构的正常工作也受到严重干扰。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什么竟然产生青蒿素这个对人类社会意义重大的科学成果呢?
原来中国大张旗鼓地开展抗疟疾研究,源于一场秘密的抗美援越任务。年,美国出兵入侵越南,挑起越南战争,但美军在越南战场久攻不下,从此陷入残酷战争的泥沼,越南军民也为此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救国战争。由于越南地处热带气候的印度支那半岛,那里气候炎热潮湿,蚊虫四季滋生,野栖媒介复杂,恶性疟疾终年流行,美越双方都因疟疾的高发而大幅减员。
据有关资料记载,年驻越美军的疟疾年发病率高达50%。在越南波来古到柬埔寨边境地区的一次作战行动中,美军的疟疾发病率达到20%。更有甚者,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有些作战部队的疟疾感染率几乎达到%。据不完全统计,美军因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四五倍。年至年的4年间,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但实际减员大大超出这个数字。
同样,从越南北方进入南方的越军部队,也受到疟疾流行的严重影响。在美军的不间断轰炸与严密封锁下,北方部队进入南方战场需要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行军,一个团的兵力最后能投入战斗的只有两个连的兵力,其余的指战员都因感染疟疾被迫送往后方治疗。
当年使用的—些抗疟药,如氯喹、乙胺嘧啶、氯胍、阿的平等,由于耐药性严重,防治效果很差。以脑型疟疾为主的凶险型疟疾死亡率很高,加重了疟疾的防治难度。此时,是否拥有高效、速效、无抗药性的疟疾防治药物,就成为决定谁胜谁负的重要砝码。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美军成立了专门的疟疾委员会,大幅增拨了疟疾研究经费,组织几十个单位参加了抗疟药研究攻关,派华尔特里德研究院、医院等单位及军内外有关专家,到越南战场实地进行医学及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疟疾防治药物试验。同时,美国还联合英、法、澳大利亚等国研究机构及欧洲的大药厂,开展了抗疟新化学药的研究,并广泛寻找抗疟前药,要求每年提供30种前药进行临床试验。
截至年,华尔特里德研究院已初筛出21.4万种化合物。从如此巨大的候选药物分子库里,他们也未能找到理想的抗疟药。据后来的资料显示,他们从中筛选出来的唯一有效的抗疟单体是甲氟喹,但它的副作用大,而且像氯喹一样容易诱导耐药性,其疗效远不及我国同期研制的其他抗疟新药,更无法与我国发明的青蒿素相比。
在越南方面,为了抗击美国的侵略,解决军队受疟疾困扰的问题,迫切希望中国能提供帮助,让他们能尽快解决这一难题。我国领导人答应了这一请求,同意为越南寻找特效抗疟药。于是,一项抗美援越史上集中研制抗疟药的紧急任务悄然下达,全国性的医药科技力量均被组织起来开展科研大协作,在另一条战线上协助越军展开与美军的较量。
(3)全国总动员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契机
年,国家正处在“文革”动乱中,各项工作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鉴于提供防治抗药性恶性疟疾药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只依靠部队的科研力量,在短期内无法完成这项项艰巨的科研任务。只有动员国内更多的科研力量开展军民大协作,才可能确保这一紧急援外战备任务按时完成。由解放军总勤部商请国家科委,会同国家卫生部、化工部、国防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医药工业总公司,组织所属的科研、医疗、教学、制药等单位,在统一计划下分工合作,共同承担了此项当年最光荣的革命任务。
针对热区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要求,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起草了3年研究规划草案,经过酝酿讨论和领导部门审定,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于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有关部委、军队总部直属和有关省、市、区,军区领导及所属单位参加的全国协作会议,讨论制订了3年抗疟药研究开发规划。这就是著名的“会议”和“项目”名称的由来。
项目持续了13年,聚集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的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轮换的,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之多。经过两年3次大会战,广东、江苏、四川等地用青蒿素和青蒿简易制剂临床治疗疟疾例,其中青蒿素治疗例,有效率%;青蒿素简易制剂治疗例,有效率在90%以上。青蒿素新药于年研制成功,并于年通过了全国鉴定。
——本文选自饶毅、张大庆、黎润红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详细精彩内容请读原著。
“中国好书”已经揭晓,查看详情请回复“”。
“中国好书”月榜(原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大众好书榜”)从年3月开始每月发布一次,回复6位数年月(如03),即可获得对应月份的榜单及推荐理由。
回复“目录”获取最新书评目录,回复目录上的编号或书名,即可获取该书的精彩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