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饮食 > Abwiki中药究竟该怎么服用

Abwiki中药究竟该怎么服用



中药汤剂的用法也关系到中药的临床疗效,我国古代医家很重视中药的服用方法。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适,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正确地掌握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是患者安全有效使用药物的保证。

汤剂的内服方法

(1)服药温度

口服汤剂的服药温度主要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冷服。一般汤剂均宜温服,即在温而不凉时服用,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可和胃益脾,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而部分解表药、寒症用药均宜热服,以助药力,如辛温解表之桂枝、羌活等宜热服;真热假寒证,宜寒药热服。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均宜冷服;热证用寒药亦可冷服;真寒假热,宜热药冷服。此外,对易于恶心、呕吐而不能冷服的病人,宜在服药前,先嚼一片生姜或橘皮,以防止呕吐。

(2)服药次数

一般病例多为每日1剂,每剂分2次服或3次服;慢性病服用的药物,可隔天服1剂,或1剂服2天;病情危重者,可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在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病者个体差异,服药需适可而止,不必拘泥于定时服药,一般以得汗、泻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呕吐病人服药时宜小量频服,因小量药物对胃的刺激性小,不至药入即吐,而频服才能保证一定的服药量。

(3)服药剂量

一般成人服用量每次-ml,每日2次;儿童服用量每次50-ml,每日2次;婴儿酌减。应注意的是,小儿服药宜浓缩汤液,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呛咳;对病情危重者,应遵照医嘱服药。

(4)服药时间

口服汤剂的服药时间主要有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和睡前服等。当然,具体的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而定,无论饭前或饭后服药,均应略有间隔,以免影响疗效。通常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在饭后服,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驱虫药、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1~2小时服,使之达到截疟目的。

(5)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即“忌口”,主要依据病症和药性而定。通常服药时宜少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病人的消化负担。温热性病应禁用或少食烟酒、辛辣、肉类食物,因其宜生热生痰,食之可助长病邪加重病情;寒凉性病应少食寒凉生冷食物。服解表、透疹药时,宜少食生冷、酸味食物,因其收敛作用碍于药效;服温补药时,宜少食萝卜,因其下气作用能降低药物的温补功效。另外,用于治疗外感性疾病的发散解表药,不宜与滋补药同时服用。

(6)药引的使用

中药处方讲究“药引”,据历代文献资料记载,药引具有引经作用,即把药物成分集中到病变部位,增强疗效、解毒、护胃、矫味等作用。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药引。

①食盐,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清水、解毒之效。治疗肾阴亏虚的处方宜用淡盐水作为药引,取其咸能入肾。

②生姜,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3~5片为饮,以增强疗效。

③葱白,辛、温,入肺、胃经,有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之效。治疗感冒风寒、小便寒闭不通时,常用葱白为药引。

④灯心草,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治疗心火亢盛、小便短赤时,宜用灯心草一小把为引。

⑤粳米,甘、平,入胃经,有益气健胃之效。治疗火热病症需要大剂量苦寒药物时,以防苦寒败胃,常取粳米一小撮为引,以顾护胃气。

⑥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使用峻烈药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苈)时,常取大枣10-15枚缓和药性,以防止中毒。

⑦蜂蜜,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能滋养、润燥、解毒。治疗肺虚燥热、肠燥便秘病症时,常用蜂蜜1~2汤匙为引。

⑧食醋,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敛固涩之效。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症时,常取食醋1汤匙做药引。

⑨红糖,甘、温,能补中、祛痰。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少腹冷痛病症时,常取红糖为药引。

(7)服药呕吐

有些患者在服用中药汤剂时会出现呕吐现象,影响治疗的效果。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①小量频服法。即先让病人服一小口试探,若吐就让其吐出,如此两三次后,一般呕吐可得到改善。

②服药后出现呕吐现象,可在汤药中加1~2汤匙姜汁,或服药后再服一些姜汤。

(8)中药汤液的储藏

中药煎好后,最好在一天内服完。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室温在25℃以上,一般汤剂保存不应超过2天,如果采取冷藏条件,可保存2~3天。不同方剂即使在同一条件下,其变败程度差异也较大,若药液内含有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成分较多,则变败甚速。

目前代煎中药汤剂最常见的包装是真空密封包装。密封真空包装的中药汤剂最好在冰箱0℃~5℃范围内保存,可以保存7天左右;保存超过一周的中药,在服用前应置于沸水中煮沸后再服用。特别是处方中有全蝎、蜈蚣等动物类中药,或含有高糖中药如熟地黄、黄芪等时,更不能超过7天。若发现药液袋鼓起或药液变味、有气泡等异常现象,则属变质,不可服用。

汤剂的外用方法

汤剂的外用是利用药物与皮肤的接触而达到“外治内效”的目的。汤剂外治多取其温通经络、活血止痛、止痒等作用。有些外治的疗效还优于内服,常用方法有如下几种。

(1)熏蒸法

用药物加水煎煮,利用“蒸汽”熏蒸局部或肌体,使药物通过肌肤渗入筋骨,发挥祛风、散寒、除湿的作用。如桂枝、川乌、苍术等煎汤熏蒸患处。

(2)洗浸法

用适当药物煎液或浸液来洗浸人体全身或局部。洗浸是传统的“药浴”方法。如皮肤病中的疥疮湿癣,可用苦参、地肤子、野菊花、豨莶草等药物浸洗患处,从而达到除湿止痒、杀虫解毒的目的。

(3)含漱法

用药液作用于口腔一段时间,然后漱出,常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口腔、咽喉疾病。药液不经胃肠吸收,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发挥清热解毒作用。如黄连、硼砂、芒硝制成的含漱剂。

网络/图片

Amu/排版









































白癜风哪里看的好
白癜风哪里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ys/1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