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饮食 > 汤药煎煮套路大全
汤药煎煮套路大全
有天下午
接到一个网友求助
她的儿子发高烧
网上开了方子发过去
到了晚上
她忽然问我
煮开后小火煎多久呢?
3~5分钟。
煮过头了。。。
。。。
看来
很多童鞋对于中药的基本常识
几乎是一张白纸啊
那今天咱就来普及一下
汤药
中药汤药煮法的那些套路
日常我们生病去看中医,医生给开了一张方子,只见上面写着各种药名,而且后面的克数还都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更有的旁边还注解一下,包煎啦、先煎或者后下,这又是根据什么来的呢?
剂量
首先是剂量,它是根据临床中每味药的成人的一日用量来定的,我们所谓的一剂,也就是一天服用的量。
中药种类繁多,又是如何来定的呢?
先看药材的性质
一般来说花类、枝类、叶类、皮类……质地偏轻的,用量宜小。比如灯心草。质地很轻,一两克就是一大堆,若是弄个10克,药锅可都要塞不下了。还有就是性味浓厚的,量也不用太大。
再就是毒性大的、峻猛的药一开始也要小剂量,然后再开始慢慢加量,要给人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另外,贵重药材用量在保证药效的情况下,用量也是较小的,要考虑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还要考虑个体的差异
比如老人和小儿,由于代谢缓慢,所以一般用量也小。
还有产后虚弱的,久病的,用量也都需要小。
一般5岁以下用成人药量的四分之一,5岁以上用成人药量2分之一。
那么哪一类的药物量会比较偏大呢?
一般是矿物类以及介壳类的,这类药物一般质地比较重,一小块都很有分量,所以往往会用到二三十克。
还有那些性味淡薄的药物,用量也会比较大。
再有一个就是鲜品,因为含有水分,所以新鲜的药材用量需要30~60g。
其它的,同种药用汤剂比入丸散用量大。单用比复方用量大,君药用量偏大。急性病用量大,解表药辛温药用量要小,苦寒清热的夏季用量可酌情偏大。
用法
剂量搞明白了,接下来就是用法。尤其初次接触中药的人,完全不懂该怎么煮。但如此高大上的中医,煎煮方法自然是重中之重。
泡一泡
煎煮之前先要把中药浸泡,浸泡的水建议用好一点,可以选用矿泉水。
多少水合适呢?只要高出固体药材两指即可。浸泡时间30~60分钟为佳。
煎两煎
至于煎煮,为了使药力最大化析出,需要两煎和匀。
第一煎可煎出药力的一半强,第二煎差不多就是一半弱,所以第一煎后加水,加的量为第一煎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火候很重要
煎煮的火候也是至关重要的。
解表药、清热药以武火煎,煮开后三五分钟即可。比如发烧、感冒这一类的疾病,煎药时间不可长。解表药取其发散作用,煮的时间久了,发散力就差了。
滋补药需用文火煎,煮沸后再小火慢煎30~60分钟,这个很容易理解,产妇坐月子喝鸡汤,都是小火慢炖,有助于效力出来。
特殊煎法
可是我们抓的药里面,往往还会出现单独包的药,上面会盖个戳,内容有先煎、后下、包煎等。这些又要怎么理解呢?
先煎:
又叫先下、久煎、先入,适用于质地比较坚硬,有毒的,矿石类的,以及甲壳类药材。
后下:
药物快出锅的时候放,煎煮时间不能长,否则药效就没了。
一种是芳香容易挥发的药物,比如薄荷、青蒿、木香、豆蔻、香薷、砂仁、沉香等。
一种是煮久了就没药效的,比如钩藤、大黄、番泻叶。后下的需要在其它药煮沸后5~10分钟再放。
包煎:
一种是有毛刺激咽喉,如旋复花、辛夷;
一种是粘度大容易粘在锅底糊锅,如车前子、葶苈子;
还有粉末状的药材会使药物浑浊,如灶心土、滑石粉等。
另煎:
比较贵重的药材,跟其它药物一起煎,容易浪费。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烊化:
往往是胶类的,粘性大,易溶,最常见的就是阿胶。
泡服(焗服):
易溶于水的,如藏红花。
冲服:
不溶于水的,贵重的,如麝香、牛黄、珍珠、猴枣等。
还有某些止血的,熄风止痉的,延胡索、鸡内金冲服都比煎汤效果好。
还有雷丸,温度高过60度,杀虫作用就没了。
鲜竹沥、姜汁、藕汁这些汁类的也适合冲服。
煎汤代水:
一般是容易浑浊,用量大,吸水,如玉米须、金钱草、灶心土、葫芦壳、丝瓜络等。
服药时间
煎煮问题搞定后,剩下的就是服药时间,一般4~6小时服一次。
急性、热性病者可以一日两剂。
病在胸膈以上,刺激性的饭后服;
补益药、驱虫药、泻下药宜空腹服;
治疟疾的药要在发作前2小时服;
安神药适合睡前服。
服完了还要注意饮食禁忌,基本上所有的病都要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具体一点:
热性病忌食辛辣的、刺激的;
小儿发热不能吃肉、黏滑等食品;
寒性病忌食生冷寒凉、水果牛奶;
胸痹的不能吃油腻的、动物内脏;
黄疸忌食烟酒、脂肪;
肾病水肿的少吃盐;
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腥膻、刺激、发物、海鲜等。
人生病以后忌口对于健康的恢复是非常有帮助的。
罗里吧嗦写了这么一大篇,其实就是想大家都看看,了解点中医常识,只有好处没坏处。起码我也可以偷个懒,不用再一一回复中药该咋喝啦。
方寸山纯中医·向道之心
我叫你一声你敢扫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