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饮食 > 每日一课方剂学和解剂

每日一课方剂学和解剂



方剂学和解剂

细目一:概述(适用范围)

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病证。

细目二: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甘草炙9g半夏9g生姜9g大枣十二枚,擘(4枚)。

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

(2)治妇人伤寒,热人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见少阳病证。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因方中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对阴虚血少者禁用。

邪犯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运,进而影响脾胃之升降运化,故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症。此时汗、吐、下皆非所宜,唯当和懈。方中柴胡疏透半表半里之邪为君;黄芩清泄半表半里之热为臣,合而清透并用,和解少阳。半夏、生姜散结和胃,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既扶正以助透邪外解,又实里以御邪气内传,共为佐。姜、枣相配,又能和营卫;草、枣同用,兼可调诸药为使。综观全方,外透内清,而以外透为主;扶正祛邪,而以祛邪为主;和解少阳,兼和胃气,共成“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俾半表半里之邪得解,少阳枢机自运,胃气因和,诸症遂除。

少阳病或见证尚多,因此本方加减法亦多。原书加减法可资参考: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若渴,去半夏,酌增人参用量,加栝楼根;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渴者,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

柴胡15g黄芩9g芍药9g半夏9g枳实9g大黄6g生姜15g大枣4枚。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少阳病兼阳明腑实。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硬,大便不解,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2次,去滓,再煎,分2次温服)。

本方所主证候,乃少阳病兼阳明腑实之证。少阳病本应禁下,然证兼阳明腑实又不得不下,故拟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为法。本方由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合方化裁而成,即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方中重用柴胡为君,配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共为臣。更以芍药益阴和里、柔肝安脾、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治气血不和之心下满痛;半夏散结消痞,和胃降逆,共为佐。生姜温中和胃,助半夏以止呕,偕大枣鼓舞脾胃,和营卫而行津液,功兼佐使。诸药合用,外解少阳,微去里实,一举少阳、阳明两解,又不悖“少阳禁下”的原则。

兼黄疸者,加茵陈、栀子;胁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青蒿竹茹半夏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

青蒿5g淡竹茹9g仙半夏5g赤茯苓9g

青子芩5g生枳壳5g陈广皮5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9g。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

水煎服。

蒿芩清胆碧玉需,陈夏茯苓枳竹茹,

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

达原饮(《瘟疫论》)

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

槟榔6g厚朴3g草果仁1.5g知母3g芍药3g黄芩3g甘草1.5g。

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

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阴虚内热者忌用。

细目三:调和肝脾

四逆散(《伤寒论》)

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6g。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1)阳郁厥逆。手足不温,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斟酌。

本方所主厥逆证,系素有肝脾(胃)气滞,复因伤寒之邪入里,郁遏阳气所致。阳郁而厥,其厥亦微,与少阴寒厥迥异。治宜透邪解郁,疏肝理脾。方中柴胡升阳舒郁,透邪外达为君。芍药益阴养血柔肝,土中泻木为臣。枳实行气散结,宣通胃络为佐。炙甘草益气健脾,兼和诸药为使。柴胡与枳实相配,一升一降,以疏理肝脾气机;柴胡与芍药相配,泻木扶土而和肝脾;枳实与芍药相配,理气和血而止腹痛;芍药与炙甘草相配,益阴缓急,制肝和脾。四味互配,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肝脾和调,清阳得伸则四逆、腹痛、泄利下重诸证自愈。

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兼有内热者,加栀子以清热。若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症见胁肋疼痛、寒热往来者,以枳壳易枳实,加陈皮、香附、川芎以增强行气疏肝、和血止痛作用(参《医学统旨》柴胡疏肝散)。原方加减法: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炮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烧生姜薄荷

甘草微炙赤15g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30g。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共为散,每服6-9g,煨姜、薄荷少许,共煎汤温服,日3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亦有丸剂,每服6-9g,日服2次)。

本方所治肝脾不和证,既有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又有肝血不足,血不养肝。肝郁、脾虚、血虚互见又互为因果。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所以方中既有柴胡疏肝解郁为君;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为臣;更有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为佐。炙甘草益气补中,兼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少佐薄荷,助柴胡疏肝郁而散肝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使肝郁解,营血充,脾运健,诸证自除。

肝脾气滞较甚者,加香附、郁金、陈皮以理气解郁。肝郁血虚,化火生热者,加丹皮、栀予以清热凉血(参《内科摘要》加味逍遥散)。血虚较甚,临经腹痛者,酌情加入生地或熟地以益阴养血(参《医略六书·女科指要》黑逍遥散)。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丹溪心法》)

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白术炒9g白芍药炒6g陈皮炒5g防风3g。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虽缓而不止,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上细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本方所治证候,是因肝旺脾弱,土虚木乘,脾受肝制,升运失常所致。方用白术补脾燥湿健运,实土以御木乘为君。白芍益阴养血,滋脾柔肝,和里缓急而止腹痛为臣。陈皮理气醒脾以调中为佐。防风散肝舒脾而胜湿为佐使。四药相配,泻肝补脾,使肝脾和调,运健湿除,自然痛泻俱止。

久泻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加黄连、煨木香以清热燥湿,理气止泻。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细目四: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

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各9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呕吐,或肠呜下利,舌苔薄腻而微黄。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中虚邪陷,寒热错杂之邪干犯中焦所致之心下痞。寒热之邪痞塞中焦气机,脾胃失和,升降失常,故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治宜调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方中半夏苦辛兼备,辛开以散结消痞,苦降以和胃止呕为君。干姜辛温以散其寒,芩、连苦寒以泄其热,三药相合,寒热并用,苦降辛开,既调心下之寒热,又助半夏开结消痞之功,共为臣。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胃虚为佐使,合姜、夏、芩、连补泻兼施,邪正兼顾。诸药相合,使寒热除,升降复,肠胃和,则痞、呕、利诸症悉平。

若脾胃气虚,水气内停,与入里之邪互结,症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减少干姜用量,加入生姜,以温胃止呕而散水气(参《伤寒论》生姜泻心汤)。若于痞、呕、下利之外,又见“水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是胃中虚,客气上逆,可加重炙甘草用量以补虚缓急,使邪祛胃虚得复,逆气自平(参《伤寒论》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诱发因素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ys/1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