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饮食 > 每天一味中草药98青蒿,因青蒿素而世界

每天一味中草药98青蒿,因青蒿素而世界



青蒿,菊科蒿属植物黄花蒿的全草。幼时个矮,趴在地上,叶子像羽毛,但身上没有白毛。长大后,个高一米,茎直立,多分枝,有纵沟,茎色绿不同于茵陈蒿茎紫。花黄密集像小米。源于日本错误考证,而使黄花蒿丢掉青蒿名字。因提取物青蒿素治疟而闻名天下,功能清虚热,退骨蒸,解暑截疟。

青蒿,菊科蒿属植物黄花蒿(sweetwormwood,sweetannie,sweetsagewort,annualmugwortorannualwormwood;Artemisiaannua)的全草。

黄花蒿和昨天的茵陈蒿都是蒿属植物,有些类似。年幼的时候也是个头很矮,趴在地上,叶子像羽毛,但身上没有白毛。

黄花蒿长大以后,个头会有一米多高。茎直立,有很多分枝,从这个特写图片上可以看到茎上有很多条纵沟,黄花蒿的茎是绿色的,老了会变黄,而昨天的茵陈蒿茎是紫红色的,这是黄花蒿与茵陈蒿鉴别的主要点。

黄花蒿的叶子是互生的,长大后,叶子变化也不大,还会像小羽毛一样,不会像茵陈蒿那样变成线状的叶子。

黄花蒿的花自然是黄色的,小球形,十分密集,像小米粒似得。这种蒿草其实野外也非常常见。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青蒿的药用价值

清虚热,退骨蒸,解暑截疟

有一种热,叫做骨蒸潮热。这种发热不像感冒发热那样,伴随着怕冷;而且自己感觉发热,这股热从身体里边发出,如同从骨头缝里冒出来似的,所以形容为骨蒸热;而很多骨蒸热发作有固定时间,像潮汐一样有规律,所以叫做骨蒸潮热。

出现骨蒸潮热,多提示阴虚,这样人常伴有手脚心热,时常心烦。结核病人也会表现出很明显的骨蒸潮热。对于这种骨蒸热,不能用发表药,也不能用苦寒药,需要用能清虚热的药才行,青蒿就具有这种功效。《神农本草经》称其治“留热在骨节间”。

有类似作用的还有地骨皮、知母、银柴胡、胡黄连等。由这些药组成一个名方叫做清骨散,听名字就知道是治疗骨蒸热的方子,临床也常用到,很多血液病患者常有骨蒸热的表现,小永临床中也常常用到青蒿来退这种热。

青蒿退热在温病中广泛应用,温病后期低热不退,用青蒿可以起效,它和鳖甲组成药对,出现在名方青蒿鳖甲汤中。酥老师讲,青蒿鳖甲其实是柴胡鳖甲的演变。青蒿也被用来退暑热,还被用来退湿热,名方可见蒿芩清胆汤。青蒿因青蒿素而闻名,是治疗疟疾的良药,晋朝医书《肘后备急方》就记载用青蒿治疗疟疾。

青蒿的应用方法

黄花蒿与青蒿

青蒿是我国应用最早的一味中药,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神农本草经》中称为草蒿。由于本草的混乱,历史上青蒿植物出现了很多品种,包括臭蒿、香蒿等。但以臭蒿应用最为广泛,古代本草统称为青蒿。到了明朝李时珍,考证了香蒿与臭蒿有别,便把臭蒿从青蒿中分出来,名为黄花蒿。

年以后,日本学者错误的将青蒿考证为Artemisiaapiacea,而黄花蒿的拉丁名字为Artemisiaannua,这种错误被很多著作引用,也被我国早期药典引用。于是酿成了本草冤案:青蒿名字被张冠李戴,植物学上的青蒿(Artemisiaapiacea)其实不是中药青蒿,而真正的中药青蒿在植物学上叫做黄花蒿(Artemisiaannua)。

黄花蒿非常常见,而且是青蒿的主要药物来源,与古代本草描述的“处处有之”吻合,而植物学的青蒿反倒不太常见。很多医家对两种青蒿进行过考证,其中包括屠哟哟,她曾在年在《中药通报》杂志发表《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一文,指出青蒿正品为黄花蒿,后来也有很多医药学家呼吁给青蒿正名,但至今未果。早期国家药典曾将臭蒿、香蒿都入药作为青蒿,后来进行了改正,仅仅承认黄花蒿为青蒿的正品。

青蒿与茵陈蒿

青蒿本草的混乱,除了上述植物学青蒿作为中药青蒿使用外,还有茵陈蒿也曾作为青蒿使用,尤其是在北方,这种错误很普遍。还记得“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歌诀吗?这首民间歌诀还有另外一种版本:“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歌诀中认为茵陈长大成蒿后就叫做青蒿了。

清朝康熙年间的医家张璐在《本经逢原》中说青蒿“茎紫者为良”,显然是将青蒿与茎紫红色的茵陈蒿弄混了。由此可见,用青蒿幼苗当茵陈,用茵陈老枝当青蒿,在药市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也可从侧面理解为何民国张锡纯误把茵陈当作青蒿幼苗了。

青蒿素与青蒿

青蒿借助青蒿素而闻名,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世界范围内应用,也被美国FDA批准认可。这是中医界为人类做成的贡献,也是中医现代化的成功案例;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也因此获得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轰动一时。

中医现代化的另一成功例子是治疗白血病的亚砷酸,从中药砒霜中提取出来的,也在全球应用,被美国FDA认可。这是有目共睹的中医为全人类做成的贡献。也正由于此,国家意识到中医能在国际上会出现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所以一直以来,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投入。

一些西医和反中医们愤愤不平,称青蒿素是成分单一化学结构明确的化学药,用方舟子的原话称作“获医学大奖的青蒿素跟中药没半毛钱关系”。方舟子在风头上还在《中国青年报》上撰写一文《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关系?》,文中特地强调:“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

小永起初对方舟子的科普文章还是很赞赏的,因为他写文章还有引证文献,不会随便瞎吵。但这篇文章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呵呵,您对中药真的了解吗?就好比一个从没有出过国的人,看过几本介绍海外的书,就开始自称自己熟悉西方文化一样,太无知。方舟子为了黑中医,竟然放弃了严谨的科学作风,只为博取眼球,真是混了头脑。

对于喷中医的西医们,青蒿素、亚砷酸不是中医的贡献,试问一下,咱不说CT磁共振,听诊器简单吧,是你发明的?去疼片平常吧,是你发明的?我们每天用的任何一片西药,任何一个设备,都是国外西医创造的,没有任何一个药物和你西医有半毛钱关系,你只是人家的跟屁虫,你还有脸喷中医,真是笑话!先撒泡尿自个照照!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轻舟补劳,驻颜色,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烧灰和石灰煎,治恶毒疮。

《本草图经》:青蒿治骨蒸劳热为最,古方单用之。

《本草纲目》:青蒿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之证,皆少阳、厥阴血分之病也。采以悬于门症内可辟邪气。治疟疾寒热。

《本草经疏》:禀天地芬烈之气以生,故其味苦,其气寒而芬芳,其性无毒。疥瘙痂痒恶疮,皆由于血热所致。留热在骨节间者,是热伏于阴分也。肝胃无热则目明,苦能泄热,苦能杀虫,寒能退热,热去则血分平和,阴气日长,前证自除,故悉主之也。诸苦寒药多与胃气不宜,惟青蒿之气芬芳可人,香气先入脾,故独宜于血虚有热之人,以其不犯胃气故尔。是以蓐劳虚热,非此不除矣。简误:产后气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凡产后脾胃薄弱,忌与当归、地黄同用。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无毒。入童便熬膏,退骨蒸痨热。生捣烂绞汁,却心痛热黄。瘜肉肿痈,烧灰淋浓汤点;泄痢鬼利,研末调米饮吞。秋冬用之,取根与实。实须炒过,根乃咀成。愈风疹疥瘙,止虚烦盗汗。开胃明目,辟邪杀虫。

《药性解》:青蒿,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主骨蒸劳热、虚烦盗汗、明目杀虫。

《本草备要》:泻热补劳。苦寒。得春木少阳之令最早,二月生苗。故入少阳、厥阴血分。胆、肝。治骨蒸劳热,童便捣叶,取汗熬膏。蓐劳虚热,凡苦寒之药,多伤胃气,惟青蒿芬香入脾,独宜于血虚有热之人,以其不犯胃气也。风毒热黄,久疟久痢,瘙疥恶疮,鬼气尸疰。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

《本经逢原》:青蒿亦有二种:一种发于早春,叶青如绵茵陈,专泻丙丁之火,能利火道,与绵茵陈之性,不甚相远;一种盛于夏秋,微黄如地肤子,专司甲乙之令,为少阳、厥阴血分之药,故茎紫者为良。其治骨蒸劳热,有杀虫之功,而不伤伐骨节中阳和之气者,以其得春升之令最早也。此与角蒿之性,大都相类。又能明目,善清在上之虚热。烧灰淋汁,和石灰,点治恶疮息肉黶瘢。苏恭生捣敷金疮,《经验方》和桂心治寒疟。但性偏苦寒,脾胃虚寒泄泻者勿服。

《本草求真》:青蒿专入肝、肾、三焦。性禀芬芳,味甘微辛,气寒无毒。阴中有阳,降中有升,能入肝、肾、三焦血分,以疗阴火伏留骨节。故凡骨蒸蒸热及风毒热黄,久疟久痢,瘙痒恶疮,鬼气盦疰等症,当须服此。时珍曰:《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蒿悬门庭,可辟邪。冬至、元旦各服二钱亦良。则青蒿之治鬼疰,盖亦有所伏也。以其苦有泄热杀蛊之能,阴有退热除蒸之用,辛有升发舒脾之功,而又于胃中气不犯,以其得春升之令最早也。其形有类山茵陈,又能清上虚热,以治目疾。且烧灰淋汁,点治恶疮、瘜肉、黶瘢。生捣可敷金疮,止血止痛。但性偏寒不温,虽曰于胃不犯,亦止就其血虚有热服之得宜而言,若使脾胃素虚及见泄泻,则于此终属有忌矣。

《得配本草》:伏硫黄。苦、微辛,微寒。入手少阴、足少阳、厥阴经血分。其气芬香,与胃独宜。治妇人血气腹满,退阴火伏留。捣敷金疮尸疰鬼气。得豆豉,治赤白痢。配桂心,治寒热疟;配赤柽柳,祛时行邪热。佐龟甲,治温疟;但热不寒为温疟。佐人参,治虚汗。入滋补药,治骨蒸虚劳。和童便捣汁熬膏。

《本草新编》:青蒿,味苦,气寒,无毒。入胃、肝、心、肾四经。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泻暑热之火,愈风瘙痒,止虚烦盗汗,开胃,安心痛,明目辟邪,养脾气,此药最佳。盖青蒿泻火热,又不耗伤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无往不宜也,但必须多用。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少用转不得力。夫人身最嫌火盛,泻火之药动必伤阴,欲其泻火不损阴者,原无多味,乌可置青蒿于无用之地耶。人身不离阴阳,火盛则阴不生,阳不长,阴阳既不生长,势必阴阳不交而身病矣。倘不平其火,而徒补其阳,则火盛而阳益旺;不平其火,徒补其阴,则水燥而阴愈衰。故无论补阴补阳,总以平火为先务。然火又宜养,而不宜平。火过旺,则阴阳不生;过衰,则阴阳又不长。必寓补于平之中,而后阳得之安,阴得之而泰也。青蒿平火而又补水,此阴阳所以两宜之也。

或问青蒿退暑则有之,退虚热则未也,何以先之以其有臭气,必然散气故耳。是未知青蒿者也。青蒿生于火道之旁,常夏日之炎蒸,而色更青翠,其得至阴之气者多矣。况气臭入肾,青蒿为补阴之药无疑,而疑其不能退虚热乎。夫阳药补阳,阴药补阴。青蒿既得至阴之气,其非阳药可知。既非阳药,而谓不能退虚火也,此则所不信也。

或疑青蒿至贱,而吾子誉之如神,真所谓臭腐而出神奇矣。顾青蒿何尝臭腐哉。以青蒿为臭者,薄之辞也。余尝行田野间,往往有一种口气亲人,不见之,知气从青蒿中出,是青蒿气香,非臭也。且其气能辟蝇虱,凡案间有青蒿,蝇不集也。夫蝇逐腐,畏青蒿而不集,其非腐可知。惜其丛生至多,人皆贱之,倘或为鲜产之物,吾不知若荷珍之矣。青蒿实有至补之功,以臭腐轻之惜矣。

或问青蒿退阴火至速,何以前人并未用之,而吾子盛称其功效,亦又有所试而云然乎?曰:青蒿退骨蒸劳热,前人既言之,宁得不用之,何必余试而后信青蒿之退阴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独退骨中之火,即肌肤之火,未尝不其泻之也。故阴虚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

或问阴虚火盛者,用沙参、地骨皮,自是正法,今先生言青蒿退阴火,则用青蒿,可不必又用沙参、地骨皮矣?曰:是又不然。青蒿最宜与沙参、地骨皮共享,则泻阴火更捷。青蒿能别骨中之火行于皮肤,而沙参、地骨皮只能凉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

《本草思辨录》:青蒿有两种:一黄色,一青色,生苗于二月。其深青者,更异于常蒿,至深秋犹碧。其气芳香疏达与柴胡相彷佛,非少阳药而何?所以柴胡治疟,青蒿亦治疟也。青蒿芳香疏达则能升,开花结子于七八月得金气多则能降,升与降互为牵制,故升降皆不得逞而力微,但其主留热在骨节间,则更有至理焉。青蒿至立秋后便节节生虫,既生虫,仍开花结子,其虫不啮梗不溃出,循梗而下,入土化他物,若青蒿之力有以抑之者然,是则以治劳热骨蒸,可谓恰如其当矣。

搜索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
北京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ys/1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