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饮食 > 蒿甲醚发明人李英身远庙堂心系青蒿

蒿甲醚发明人李英身远庙堂心系青蒿



蒿甲醚发明人李英:身远庙堂心系青蒿

《中国科学报》记者(李晨阳倪思洁)

早在年,就有报道表明一线抗疟药青蒿素已经出现耐药性。但时至今日,青蒿素仍是人们手中最可靠的武器。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到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退休研究员、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的发明人李英,由她讲述青蒿素耐药性背后的故事。

李英强调,尽管研制复方药物是为了延缓耐药性出现,但若处理不当,可能适得其反。

“神药”被抗临危上阵

青蒿素的诞生,要从一批抗疟“先驱者”遭遇耐药性说起。

20世纪60年代初,恶性疟原虫对当时的“抗疟神药”氯喹等产生抗性,并在东南亚、非洲、南美洲迅速蔓延,防治疟疾成为全球医疗难题。年中国启动了“”项目,目的就是寻找与氯喹无交叉耐药性的新药。

当时,中国研究人员的共识是用新型化学结构的药物来解决这个问题。新结构到哪里去找?大家认为从中医药着手是首选。

李英回忆,全国的“”科研人员对多种植物提取物进行动物抗疟活性筛选,对其中的有效成分分离、鉴定,找到近10种新结构的抗疟有效单体。将它们的抗疟有效程度、毒性大小、化合物稳定性和资源供应等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后,最终选出了青蒿素。

青蒿素抗疟作用强大且迅速,毒性也小,但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在水和油中的溶解度都很小,难于制成针剂用于抢救危重疟疾病人;同时因生物利用度不高,患者病情容易复发(30天后复燃率约50%)。

年2月,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接到全国“”办公室下达的青蒿素结构改造任务,要求提高疗效、增加溶解度、复燃率要低于10%。

临危受命。李英等人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进行的青蒿素化学反应基础上,开展了化学结构和抗疟活性关系的研究。

经过实验验证,他们发现青蒿素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的必需基团。当青蒿素被钠硼氢还原后,其产物双氢青蒿素的抗疟效果比青蒿素还要高。李英和她的同事们以双氢青蒿素作为中间体,合成了它的一系列稳定性更好、溶解性更强的衍生物。

大家欣喜地看到,几十个衍生物对鼠疟的效价几乎都高于青蒿素。其中一种物质不仅油溶性大,性质稳定,抗鼠疟效果更是青蒿素的6倍,这就是后来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蒿甲醚。

组团抗疟祸福参半

蒿甲醚的油针剂和口服制剂研发成功,在临床上治愈了大量抗药性恶性疟疾病人。为了避免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过早产生耐药性,我国科研人员利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疟药研制了多个复方制剂,如复方蒿甲醚(蒿甲醚+本芴醇)、复方萘酚喹(青蒿素+磷酸萘酚喹)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组分中,使用的都是尚未上市的新抗疟药。”李英特别指出,这是药物配伍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

令李英担忧的是,与此同时,外国药厂也研发了多个青蒿素类复方,例如青蒿琥酯—甲氟喹、青蒿琥酯—阿莫达喹、青蒿琥酯—长效磺胺药—乙胺嘧啶等。

与国内的做法不同,他们是把青蒿素类药物与已经产生抗性的老药组成复方。“这些做法使人费解。”李英说,“这些复方对疟原虫耐药性的产生究竟起到了延缓还是加速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值得严重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ys/13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