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饮食 > 今日霜降,秋裤都穿上了吧
今日霜降,秋裤都穿上了吧
年10月日,霜降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10度时为霜降。
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
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
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
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
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
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
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
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不一样。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
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
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霜降杀百草”,严霜打过的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这是由于植株体内的液体,因霜冻结成冰晶,蛋白质沉淀,细胞内的水分外渗,使原生质严重脱水而变质。
“风刀霜剑严相逼”说明霜是无情的、残酷的。其实,霜和霜冻虽形影相连,但危害庄稼的是"冻"不是"霜"。
有人曾经试验:把植物的两片叶子,分别放在同样低温的箱里,其中一片叶子盖满了霜,另一片叶子没有盖霜,结果无霜的叶子受害极重,而盖霜的叶子只有轻微的霜害痕迹。这说明霜不但危害不了庄稼,相反,水汽凝华时,还可放出大量热来,1克0℃的水蒸汽凝华成水,放出气化热是卡,它会使重霜变轻霜、轻霜变露水,免除冻害。
与其说“霜降杀百草”,不如说“霜冻杀百草”。霜是天冷的表现,冻是杀害庄稼的敌人。由于冻则有霜(有时没有霜称黑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统称霜冻。
霜降吃柿子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
俗话说:“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此时节的柿子皮薄、肉多、味鲜美,且营养丰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此时天气转寒,人们认为吃柿子不仅可以防寒保暖,而且还能补筋骨,非常适合霜降时节食用。有俗话说“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人们认为此时节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
有些地方则认为此时节吃柿子,到了冬天嘴唇就不会干裂。
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则会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
另,秋季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中医认为,螃蟹与柿子都属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含高蛋白的蟹、鱼、虾在鞣酸的作用下,易凝固成胃柿石。
赏红叶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过后,枫树、黄护树等树木在秋霜的抚慰下开始漫山遍野地变成红黄色,如火似锦,非常壮观。
霜降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
霜降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驱风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间作驱病疗疾之用。
霜降到了拔萝卜
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喜食萝卜。
农谚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鸭子好吃霜降补
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
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乐得卖鸭子的老板们嘴都合不拢了,看来他们也必定会过一个开开心心的霜降节气了。
霜降吃牛肉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
打霜降相传清代以前,江苏常州府武进县的教场演武厅旁的旗纛庙有隆重的收兵仪式。按古俗,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夕,府、县的总兵和武官们,都要全副武装,身穿盔甲、手持刀枪弓箭,列队前往旗纛庙举行收兵仪式,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
霜降日的五更清晨,武官们便会集庙中,向旗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礼毕,列队齐放空枪三响,然后再试火炮、打枪,谓之“打霜降”,百姓观者如潮。
祭旗纛[dào]《周礼》中记载,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官职)凡是出师的时候,都很重视旗鼓的作用,要对旗纛(dào)进行祭祀,称之为军牙六纛之神。(牙旗,是主帅在军队中位置的标识。纛,是浦头,古代马头上的一种札饰,是皇帝乘舆的标记性装饰。天子有六军,因而称六斌。)
汉高祖当初立为沛公,在沛丰供奉黄帝,祭祀擞尤,以所杀白蛇之血涂鼓旗行祭。《汉书·郊祀志》载:“秦代祀东方八神将,三日兵,主祠蚩尤。”蚩尤旗,是星名,这是祭祀旗纛的开始。后来汉武帝设置灵旗析祝兵事,太史以此旗指向所讨伐之国。三国孙权曾做黄龙虎牙旗。后齐天子亲征,也建有牙旗。自唐以后,各个朝代都有旗纛之祭。
各地一般都有旗纛庙,在庙中筑台,设置军牙六纛神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载:旗纛庙"旧在(泉州)城北七里许,明·洪武二年(),知府常性建。嘉靖间(15-),徙建城北泉山铺赐恩山下。国朝因之。晋江县附郭统祭于此,不别为坛。今废,故址尚存。清嘉庆间(-),徙在东门外驿路铺李公名宦祠外亭。"(图片来源:网络)
春季在惊蛰日祭祀,秋季在霜降日祭祀。明代祭祀旗纛,在每年仲秋祭祀山川之日,由专人在旗纛庙里的坛内进行;箱降日,在教场祭祀;岁末祭献太庙的时候,则在承天门外祭祀。此外,凡是军队出行,都要祭祀旗纛。清代在霜降日五更时,鸣炮致祭。武将主祭,在演武厅迎接巡视的帝王。祭祀完毕,将士们齐集教场,兵士们披挂整齐,展示武器,唱着军歌整队而归,或者绕街游行。
吴地民间,这一天天未亮时,人们就相互提醒,以免沉睡错过,只要听到信号,就争相赶到教场观看仪式,称之为看旗纛,据说如此能拔除不祥。
八旗阅阵图资料图(图片来源:网络)
习战射霜是杀伐的象征。古人为了顺应秋天的严峻肃杀,都在这个月操练战阵,进行围猎。正如《春秋感精符》所记载:“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
自从汉代以来,就在季秋之月讲习武事,操演比试射技,以进行赏罚,已沿袭成为惯例。贾思舰(齐民要术》还将其列为农家九月中的事宜,“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大阅兵场景(清弘旿绘《阅武楼阅武图卷》局部)(图片来源:网络)
谷物满仓霜降是每年秋后农业收获的一大节气。
武进农谚日:“霜降到,呒老少。”意即此时田里的庄稼不论成熟与否,一齐都可收割了。
买柿子和苹果黄河以北在霜降这个时节也有不少吉祥的民俗:如老百姓会买柿子和苹果,意思为事事平安,商人会把栗子和柿子放在一起图“利市”。
霜降送芋鬼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同样非常重视,各地还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霜降这一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霜降扫墓古时候,霜降时节人们还要去扫墓。
据《清通礼》记载:“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荃,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如今,霜降扫墓的风俗已少见。但霜降时节的十月初一“寒衣节”,在民间仍较为盛行。寒衣节,也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鬼节”等,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
为避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寒衣节这天晚上,人们要在门外焚烧夹有棉花的五色(红、黄、蓝、白、黑)纸,并且把饺子倒在一个灰圈内,意思是天气冷了,给先人们送去御寒的衣物。寒衣节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悲悯之情,也是亲人们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霜降进补此外,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俗话说吃啥补啥,据说吃煲羊头有助于“头风”等疾病的治疗。医书上也有加“四珍”、“八珍”的补药煲羊肉,可以辅疗肺病、疟疾的记载。迎霜兔肉就是经霜的(即霜降)的兔子肉,这时候的兔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
岭南放风筝江南放风筝,大多在清明前几个月,民谚道:“杨柳青,放风筝。”北方一些地区人冬后才开始有放风筝的活动,直到清明时停止。岭南一带,则又不同,在农历重阳风力方始有力上行。三月四月,在当地是雨季,淫雨霏霏,最不适宜放风筝。
《岭南风物记》载,岭南节气,大抵比江南早三个月。江南春季到来时,风力自下而上,因此清明可以放纸鸢。而岭南一带,霜降重九时可以放风筝,春季反而放不上去。福建、广东各地,晚秋多放纸鸢,式样繁多,高的可以直凌云霄。当地有一种叫抬云的风筝,挂着藤弓,在半空中发出嚓亮的声音.非常惹人喜爱。
霜降谚语讲究多,古代智慧来指导
夏雨少,秋霜早。夏雨淋透,霜期退后。
秋雨透地,降霜来迟。
秋雁来得早,霜也来得早。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今夜霜露重,明早太阳红。
霜重见晴天。
严霜出毒日,雾露是好天。
浓霜毒日头。
霜后暖,雪后寒。
一夜孤霜,来年有荒;多夜霜足,来年丰收。
霜降降霜始(早霜),来年谷雨止(晚霜)。
雪打高山霜打洼。
严霜单打独根草。
秋雁当头叫,必有大风到。
晚稻就怕霜来早。
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
霜降前,薯刨完。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适宜。
棉是秋后草,就怕霜来早。
轻霜棉无妨,酷霜棉株僵。
早春棉,减产少,夏棉霜早不得了。
霜后还有两喷花,摘拾干净把柴拔。
时间到霜降,种麦就慌张。
霜降,瞎撞。
时间到霜降,白菜畦里快搂上。
芒种黄豆夏至秧,想种好麦迎霜降。
望近霜降好种麦。
迎伏种豆子,迎霜种麦子。
霜降播种,立冬见苗。
坝里霜降点。
寒露种菜,霜降种麦。
晚麦不过霜降。
霜降前,要种完。
麦不让霜。
湿地无晚麦。
霜降拢菜(白),立冬起菜。
霜降拔葱,不拔就空。
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来。
地冻萝卜长。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
霜降配羊清明羔,天气暖和有青草。
种完麦,忙完秋,快采藕。
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天晴久《霜降》
(左河水)
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
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和陈述古拒霜花》
(苏轼)
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赋得九月尽(秋字)》
(元稹)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
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
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泊舟盱眙》
(韦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秋怀奉寄朱补阙》
(武元衡)
上苑繁霜降,骚人起恨初。
白云深陋巷,衰草遍闲居。
暮色秋烟重,寒声牖叶虚。
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
已制归田赋,犹陈谏猎书。
不知青琐客,投分竟何如。
《岁晚》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谪居》
(白居易)
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
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
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
部分典籍素材整理自互联网,szcoolwin整理编辑。
酷瀛优品(ID:szcoolwin)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系转载,文字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及时处理,谢谢!)
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趁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