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追踪青蒿素是啥古人如何抗疟疾
追踪青蒿素是啥古人如何抗疟疾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造成低收入国家民众死亡的主要传染疾病之一。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万人死于此病。感染和死亡者主要集中在相对贫穷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很多病人死亡,只是因为他们用不起昂贵的传统抗疟药物。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这株“小草”改变了世界。那么,青蒿素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抗疟疾特效药?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是怎样被提取出来的?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这种常见的中草药生长于房前屋后,在农村很常见,1米多高,青绿色,能入药但不能食用,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国《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所指之物即为青蒿。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东晋时期,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研究表明,患者摄取青蒿素的最早阶段,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进而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在历史长河中,将疟疾列在蹂躏人类最长时间疾病的榜首可能都不为过。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古罗马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写到出现了疟疾这种周期性疾病。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成书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中也有对疟疾的详细记载。古时人们对这种传染疾病束手无策,甚至认为是神降于人类的灾难。苏美尔人就认为疟疾是由瘟疫之神涅伽尔(Nergal)带来的,古印度人则将这种传染性和致死率极高的病称作“疾病之王”。
古代医学无法确定传染源,大多认为疟疾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疟疾由感受疟邪引起,以恶寒壮热,发有定时,是多发于夏秋季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古罗马人则认为,沼泽湿地中会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通过口鼻呼吸进入人体,引发疟疾。意大利语中的“污浊空气”(mal’aria),就成了疟疾的学名Malaria。
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对治疟疾,但成效寥寥。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所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即可治愈。然而,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简单粗暴的放血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传统中医则认为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疟疾证候的不同,分别结合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治法进行治疗。
相传起源于神农氏、在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疟的功效。而此次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则是受到《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
16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国家纷纷踏上殖民扩张的进程。当他们脚踩上陌生的热带土地时,首先就要面对疟疾的威胁。年,秘鲁总督钦琼伯爵的妻子在利马逗留时患上疟疾,药石罔效,眼看就要客死异乡。幸运的是,伯爵妻子的保健医生发现当地的印第安土著会用一种树皮治疗疟疾,当地人称之为“生命之树”。用该树树皮熬药汤后,伯爵夫人最终痊愈。该树后被命名为金鸡纳树(Cinchona),但金鸡纳树并非根本良药。一是因为种植难度,金鸡纳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不可能普遍栽种;二则是金鸡纳树本身有着严重的副作用,病人容易出现腹泻、哮喘、耳鸣、急性溶血。即使治愈了疟疾,它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比疟疾更致命的副作用。
虽然后来人们提纯出了树皮中的有效抗疟成分——奎宁,但人们依然在探究疟疾的根本发病原因。年,法国军医拉佛朗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年,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在印度发现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罗斯因此获得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如今,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世卫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中国作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方及最大生产方,在全球抗击疟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疟疾重灾区非洲,青蒿素已经拯救了上百万生命。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来源:锐科技(个别文字有改动)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市委副书记市家庭教育需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