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亚里士多德一一代帝师,续写师生传奇

亚里士多德一一代帝师,续写师生传奇



亚里士多德是个天才,被誉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我将用五篇文章简略介绍他的思想。他的老师柏拉图也是个天才,其哲学体系几乎囊括了两千多年来哲学研究的全部领域,后世哲学家无不沿着他指引的方向前进。而他的老师的老师苏格拉底也是个天才,他用对话的方式勇敢质疑、去伪存真,开创了一种对话辩证法,被后世尊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这师徒三人并称“古希腊三贤”,代表着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

?

(图片元素来自网络)

?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也非同小可,其中最有名的是亚历山大大帝——古代西方世界最伟大的征服者。这对师生的成就可谓震古烁今,亚历山大用金戈铁马建立起帝国新秩序,而亚里士多德则求真思辨建立起哲学新秩序。认识亚里士多德,让我们从认识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开始。

?

亚历山大大帝:所到之处皆归入帝国版图

?

作为一个弹丸城邦马其顿的国王,亚历山大统一希腊,横扫小亚细亚,以解放者的姿态进驻埃及并被尊为法老,以少胜多瓦解波斯大军,触角延伸到印度河流域。征服领土达多万平方公里。若没有喜马拉雅山阻隔他的脚步,保不齐会涉足中华大地。

?

(图片来自网络)

?

成就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业,亚历山大用了约十年时间,出征时年仅20岁。不禁让人感叹“自古英雄出少年”。

(《戴金头盔的男子》,伦勃朗,年,该画主人公被认为是亚历山大大帝)

?

霍去病:中国千年不遇的旷世军事奇才

?

亚历山大在西方创造奇迹两百年后,中国也出了一位少年军事奇才——霍去病。霍去病17岁为校尉,相当于师长。现在17岁只能算孩子,应该在高中读书。而17岁的霍去病已经率八百骑兵深入匈奴大漠,歼敌两千。汉武帝欢喜得紧,封其为“冠军侯”,还打算送他美女、豪宅,可霍去病坚决不受,吐出那句千古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19岁时晋升为大将军。19岁我记得自己唱着伊能静的歌,一边呻吟着“十字头的日子”过得太快,一边埋头书本在如山的卷子里拼杀,奋战高考。19岁的大将军霍去病已然在真正的沙场上身经百战。这一年,两次指挥河西战役,连破匈奴五国,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左图为位于兰州的霍去病雕塑,右图为电视剧《霍去病》截图/张若昀扮演)

?

21岁时霍去病再次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一路乘胜追击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并举行祭天封礼。随后继续追击匈奴残部,一直打到贝加尔湖才收兵。辛弃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句子说的就是霍去病这个典故。“封狼居胥”从此用以形容战功显赫,成为中国历代武将的梦想和人生最高追求。公元前年,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

?

亚历山大:与众不同的征服者

与霍去病不同,亚历山大是御驾亲征,出征并非为了捍卫领土,而是开疆拓土,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把地中海变成帝国的内海。

?

亚历山大远征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的领土占有和财富掠夺,他更意在的是统一整个地中海世界,建立普遍的共和制,并赢得当地人民的爱戴。拿破仑曾不无羡慕地说:“对于亚历山大,我在意的不是他的那些战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识,他具有一种能赢得人民好感的能力。”

?

值得一提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生活中,最高的善是“荣誉”,最高的荣誉是赢得共同体的尊敬,也就是赢得全体人民的尊敬,因此政治家最大的幸福是赢得人民的尊敬。亚历山大是个好学生。

?

(庞贝古城的亚历山大镶嵌画复原图及原图,原图创作于约公元前年,描绘了伊苏斯战役中亚历山大帅骑兵直取大流士的场景)

?

亚历山大帝国的诞生标志着“希腊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希腊化时代”的开始。亚历山大是希腊文明的崇拜者,也为地中海世界的“希腊化”作出重要贡献。据说他经常以荷马史诗中的希腊英雄阿喀琉斯自居。每每征服一片土地,他便在当地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招揽学者,弘扬学术,传播希腊文化,同时巩固和提升自己的政治权威。

?

有人评价他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最伟大力量之一”。亚历山大的确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东西方世界捆绑一起。在此基础上,东西方在经济、文化、教育、贸易等多领域逐渐融合,世界进入历史新纪元。

?

亚历山大为什么会如此与众不同?他的老师是古希腊最博学、最深邃的思想巨擘,想必是原因之一。

?

师生结缘:彼此的影响到底有多深?

?

对于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这一对极具传奇色彩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哲学史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黑格尔相信,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是天作之合,在亚历山大的丰功伟绩中,毫无疑问留下了亚里士多德的深深烙印。罗素则认为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的影响几乎为零,亚历山大身上体现出的是北方蛮族的执拗、野蛮和迷信思想。哪一种观点更有道理呢?也许多了解一些他们之间的故事,我们会有自己的判断。

?

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师生结缘,要从亚里士多德的父亲尼各马可与亚历山大的父亲马其顿国王菲利普说起。尼各马可是马其顿的御医。亚里士多德年少时就经常跟随父亲出入王宫,他年长菲利普一岁,与菲利普有发小之谊。

?

亚历山大13岁那年,菲利普邀请亚里士多德做儿子的家庭教师。王位继承人的教育问题向来是国家大事,除了深厚的情谊和信任外,亚里士多德成为帝师,博学是首要原因。

?

从公元前年成为师生,到公元前年亚历山大继承马其顿王位挥师南下统一希腊,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朝夕相处,共度七年。十几岁的少年正是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建立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位博学之士言传身教、深刻影响这样一位少年,七年时间足矣。公元前年,亚历山大向被征服的雅典派代表时,亚里士多德随之回到雅典,创建自己的学园。然而,他们师生缘还远未结束。

?

(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图片来自网络)

?

在东征的繁忙军务中,每到一处发现稀罕的动植物或有价值的书,亚历山大都会不远万里派人送去雅典,给亚里士多德做研究。

?

(图片来自《亚里士多德》绘本,北京Ate插画工作室绘)

?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只涉及城邦政治,没有构想过庞大的世界帝国,但从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中,我们仍然感受得到老师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亚历山大的军队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充满了学术氛围和科学精神。他的征服之旅也是城邦的建设之旅,所到之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体系,传播文化,从事科学探索。他曾在给亚里士多德的信中写道:“我更愿意在对善的认识上取得胜利,而不是权力和领土。”

?

不少史学家将亚历山大的这一说法视为笑谈,认为他只是说说而已,但我更愿意相信,亚历山大骨子里将“对善的认识和实践”视为他征服之旅的终点。他不仅要做领土的征服者,也要做人心的征服者,这已经体现在他的行动中。或者说,领土征服只是他真正的帝国征服的前奏。若果真如此,很好奇“哲人帝国”将会是怎样的一番壮观图景。可惜历史没有假设,亚历山大没有活到他梦想实现的那一天。

?

亚历山大对科学和知识的热爱是有据可考的。他在征服埃及后,建立了亚历山大城,并盖起一座宏伟的图书馆。他的目的是“征服一切已知的世界,并收藏人类一切能发现的书籍”。

?

(亚历山大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

?

每一艘经过亚历山大城的船只都要被搜查。只要发现了图书馆里没有的书,就被“充公”一年,待抄书完毕后再归还。

?

这样经年累月,亚历山大图书馆馆藏之丰富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包括荷马的全部诗稿、《几何原本》在内的欧几里得的许多真迹原件、阿里斯塔克的日心说理论著作、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手稿真迹、希波克拉底的许多著述手稿、第一本希腊文《圣经》旧约摩西五经的译稿,还有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手记等无数典籍宝藏。

?

亚历山大图书馆被历史学家誉为“人类文明世界的太阳”。这颗太阳吸引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学者。人们慕名而来,满载而归。

?

(亚历山大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

?

后代哲学家和史学家对一个现象颇感困惑。就在亚历山大大举东征为帝国开疆拓土之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研究他的政治学,并且在研究中对亚历山大只字未提。为什么亚里士多德会对眼前发生的历史巨变视若无睹,没有预见到帝国时代已经到来,城邦时代将化为历史云烟呢?罗素认为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

有观点认为,身处雅典,亚里士多德为了避免被怀疑为马其顿间谍,故意赞美城邦生活,弱化帝国前景。这种避嫌的假设有一定道理,事实证明,亚历山大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的确被牵连,被判有罪,随后逃亡。也有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赞美城邦仅仅是出于他的理论信仰,相信只有在城邦里人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人的真正潜能。我对这一观点也投赞成票。也许还有一种可能,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城邦政治和帝国统治是相抵触的,小城邦可以臣服于大帝国,以相对独立的政治姿态存在于帝国之中。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仿效希腊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城邦就是证明。城邦政治仍是帝国统治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为亚里士多德辩护:谋害指控证据不足

?

亚历山大完成了帝国征服的伟业,却在返程途中去世。据记载,他在巴比伦地区高烧十天后不治身亡(后世推测他得了巴比伦疟疾),年仅32岁。有人怀疑这是谋害,亚里士多德也被列入怀疑名单,因为他曾表达过对亚历山大为所欲为、喜怒无常的不满:“无人可以自由地忍受如此统治。”还有传言,导致亚历山大致病的纯酒里添加了毒药,而这毒药就是亚里士多德的配方。

?

(病榻上垂死的亚历山大,图片来自网络)

?

我个人认为,谋害学生的指控,对于这位哲学家来说不公平,至少证据不足。从动机来讲,即使表达过对亚历山大的不满,也并不代表就要采取行动谋害他;从手段来讲,“毒酒之说”来源于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在叙述了毒酒传言后,阿里安补充道:“我知道有这些说法,并不是说这些说法一定可靠。”而阿里安写书之时,距离事发已过去了年。高烧症状和当时的医疗条件,让疟疾致死的推测可信度很高,而疟疾的三大传播途径是蚊虫叮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都跟毒酒扯不上干系;从后果来看,亚历山大去世后,亚里士多德被判死罪,境遇悲惨,被迫流亡离开雅典。在亚历山大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年,亚里士多德在流亡途中因病去世。

?

比柏拉图幸运:成为帝师

?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曾两次试图在叙拉古王国实现他的“哲人王”政治理想,但都失败了,他命中遇到的两任国王都不靠谱。

?

而亚里士多德如有神助一般,轻而易举成为帝师,实现了柏拉图一再破灭的梦想。尽管亚历山大大帝并没有被冠以“哲人王”的名号,但我认为那主要是因为他的战绩实在是太过辉煌,“战神”的光辉遮蔽了政治家、战略家、文化传播者,甚至哲学家的应有之名。

?

比苏格拉底务实:求生,不求死

?

(图片来自《亚里士多德》绘本)

?

亚历山大死后,雅典掀起反马其顿的狂潮,亚里士多德受到牵连和攻击,以“不敬神”的罪名被判死罪(跟苏格拉底的罪名一样)。面对同样的雅典民主法庭的审判结果,他没有效仿苏格拉底从容赴死,他选择逃离雅典,理由是:“绝不给雅典人再次犯下反哲学罪的机会。”尽管道德上我们无限敬佩苏格拉底的选择,但行动上亚里士多德的做法显然更务实。(《亚里士多德篇》未完待续)?

林牧茵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yf/19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