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鹤舞云深处追思外婆片段

鹤舞云深处追思外婆片段



曾一度以为外婆、母亲在生活中的诸多规矩,是“麻烦,苛刻”,直到中年的我,历经生活的磨练,才明白外婆的儒雅和风度是多么的璀璨而又难得,她就象被掩埋在风沙中的珍宝,经历了重重磨难,也难以遮住她的光彩,反而在荒芜中显得分外夺目,以至于见过她的人,对她都念念不忘,记忆犹新,甚至几十年后谈起对她的回忆,与她交往的点滴,仍敬意有加,亦如陶醉于美丽的风景画前,余味回甘。

(40年代,初到中国,摄于佳木斯)

小的时候觉得外婆和母亲对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要求的太严格,大到爱国尊师的精神,敬老爱幼的品质,接人待物的礼节,细致到端坐的姿势,拖鞋的摆放,拿筷子的手形,说话的语气等等等等,心里很抵触,常常想方设法躲避她的规矩,然而正是这些被我挑三捡四,不以为然,只粗浅学得一点皮毛的规矩,却让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浅。不禁常常感慨,若外婆没有那么早去世,若当年的我也能成熟懂事,我一定要在外婆身边,跟她多学些,学什么都好,哪怕再领悟到一点点……

时光荏苒,在人生的旅途中曾陪伴我前行的那些人,那些事都已渐渐离散,消失。远方小村庄的一草一木,一屋一舍经岁月的风沙损蚀,面目全非。在一片模糊混沌中,对外婆的记忆却格外的清晰,我努力的在脑海中搜寻所有片段,希望能将这些拼凑起来,做为我人生的教科书。在时隔三十年后,才赫然发现外婆当年在生活中的家居日常,竟是我们三十年后都未能达到的,是我们这些拥有诸多学历证书的后辈,遥遥不及的。

细细想来,外婆不仅拥有坚毅善良的高贵品德,更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琴棋书画,裁衣刺绣,针织编钩,饮食保健,外语医学,化学物理,园艺花卉,家具设计,机械原理,简直是无所不能。就这样一个聪慧的奇女子,却始终温文尔雅,毫不张扬。无论面对达官贵人,还是满身泥巴的村民,永远都是一样的谦和礼貌,微笑细语。曾有一段时期,在当地的中苏会晤地点都会选在外婆家,外婆接待中、苏官员,不卑不亢,以礼相待,每每赢得双方敬意与感谢,令在场所有人赞叹钦佩。

(80年代,受邀参加全县政协会议)

对乡亲的求助,外婆总是有求必应,乐意帮助。外婆写得一手好字,每到过年时,几乎家家都要请外婆写对联,写福字。外婆总是早早就准备好笔墨纸砚,度思出每家不同的对联内容,抄写在稿纸本上,供乡亲们选择。年幼的我,只记得:寒冬、墨香、红彤彤的对联,乡亲们的笑脸。却未曾想到那么多条充满美好祝福的却又不能相同的对联,会让并不完全通晓中文意境的外婆耗费多少精力,付出多少努力,才能使乡亲们个个笑逐颜开,赞不绝口。

外婆的慧心巧思,在生活的细节中最能体现。小时候,每年的元宵灯节,外婆都会亲手为我们制作灯笼,灯笼做的非常巧妙,是形状很特别的十二面体,每个面都是等分五边形,用红彤彤的薄纸糊好,外婆再将各种花朵图案的剪纸贴到上面。棱棱角角,烛光闪烁,映衬着花朵十分灵动,煞是好看,让整条街上的孩子羡慕不已。

(大概画出灯笼的样子,在电脑上画画真不是我强项)

那一年,县里举办书画比赛,母亲多次努力终于说服了低调的外婆参赛,也是想给我们留下纪念,由于时间仓促,也受条件限制,外婆未能完成毛笔书法,只写了一篇钢笔字作品,竟能轻松夺得第一名,看着这篇字,字体端庄大气,一如外婆特有的气质,字形刚柔并济,笔划利落干脆又不失优美,正似外婆在面对生活的态度。真正应了“字如其人”这句话,可又并不尽然,因为任谁看都不会相信这么清晰流畅又不失力度的作品会是一位六旬老人所书。

在八十年代初,百废待兴,一切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医院的医生因工作需要,要学习日语,遍寻整个县城竟找不出个略懂一二的,更不要说能为医生们讲解学习的人了。后来不知是听说还是查找了档案,找到了外婆请她去授课。外婆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字迹工整的犹如印刷体,细致到每个字母的发音,都配画上口腔侧面解剖图,标明在发音时舌形的各种不同曲度。记得每天外婆都是车接车送,上至院长下至医生护士对外婆钦佩尊敬有加,数十年后这些故人回忆起来,仍是感慨赞叹,一位老人,那么温婉谦和,讲起日语的教学,却又思路清晰,通俗易懂,真是不一般,震住了所有人。

授课结束后,院方领导特意驱车到外婆家中,赠送了一面题字镜子(据说是特意从外地定制的)。

上书:赠给内田先生。

以表谢意(那个年代这也就是最高规格的颁奖仪式了,相当于古代给有成就的人挂匾一样)这面镜子就一直挂在外婆家客厅的墙上,每天外婆都把它擦得亮亮的,映得那红红的字,分外好看。

在那间客厅另一面墙上,一直挂着外婆的一幅丝绣作品,红色真丝的底料上绣着两只翩翩飞舞的仙鹤,栩栩如生,绣工非非同一般,如同布料本身织上的图案一样。以至于小时候的我竟一直都没看出来是刺绣装裱起来挂在那的,以为只是外婆喜欢的一幅挂画而已,直到外婆去世后,母亲抚着这绣品流泪,我才知道这是外婆少女时,亲手绣的。需将纤细的丝线再分成多股,取极细的一丝,运用多种传统针法绣成,仅仙鹤的一个翅膀,就需要十多种丝线绣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霜,仍然色彩鲜艳,仿佛呼之欲出,知道外婆手巧,但如此精美的绣品,真不是人人都能绣得的。

看着看着,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房间里一位婀娜少女,端坐在绣架前,纤纤玉指,穿引针线。绣布上,一只仙鹤振翅高飞,仙鹤灵动,少女娟秀,芝兰相衬。就这样的一个品学兼优,有着美好理想的大家闺秀被战争的黑暗裹挟,被自己的祖国逼迫来到中国,在机关任公职人员,直至战争结束,遗留在中国。

孩童时,看到电视里演的抗战片,总要痛恨的说:日本人真坏。每每听到这话,外婆总是神情黯淡,默不作声。一次,她轻声说道:“发动战争的只是少数军国主义者,大多数日本人也和中国人一样善良。战争,最受苦的还是老百姓。”当时的我们并不能理解这些话的意义,长大后明了是非,又听母亲讲了外婆一家人在战争中的遭遇,终能感悟外婆这番话的道理。

外婆出身书香门第,到中国前正值高中毕业,深受校长父亲的影响,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因品学兼优,出类拔萃,被保送至师范大学。却因为战争不得已来到中国,在警察署任职,所有美好理想破灭。医院工作,后得幸回国。大哥被迫来到中国参战,还算幸运没有成为炮灰,不久因病逃出后辗转经俄罗斯回国。二哥也被强召入伍,随军前往菲律宾,不幸染上疟疾,客死他乡。小妹因肺病留在国内,但由于战争期间缺医少药,终殒命于花季青春。这个普通的日本家庭,也曾因战争支离破碎,风雨飘摇。外婆最是凄苦,遗留在中国,在困苦中艰难生活,亲人远隔,曾十几年毫无音讯,以至于家人都以为她早已离世。战争之殇,殃及两国人民,饱受苦难的又何止中国百姓。

(和日本国内的同学在一起)

知道了外婆这些坎坷,虽能理解,却并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因为我们的家在这里,亲人朋友在身边,所有对外婆的心疼都不及她所承受苦难的万分之一。现在想想,当年她瘦小柔弱的身体,是得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坚毅,才能支撑着她走过那些恐惧,荒芜,困苦,动乱的岁月——

50年代的偏远山村,缺食少穿,生活相当贫苦,外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曾经执笔描画的双手,拿起了锄头,长满了血泡,生出了厚厚的老茧。劳累到深夜仍不得眠,母亲常常一觉醒来,竟发现外婆还在油灯下为全家人缝缝补补。为了不磨破仅有一双布鞋,外婆每天步行十几里路去地里干活,都是光着脚,任由草茬扎破脚底,伤痕累累。到了冬天外婆顶着凛冽的寒风去砍烧柴,背起比她都高的柴禾趔趄的在雪中前行。数九寒天,滴水成冰,外婆还得为了一家人的饭食,沿着江边走出好远,凭经验寻找鱼群经过的地方,凿开冰面钓鱼。那时的天气冷到一个什么程度呢,钓上来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几秒钟就能冻成冰雕!可就是这样,外婆要在这冰天雪地里一呆就是一天,饿了就吃块缠在腰间的玉米饼子,这本就不大的一块饼,外婆也不舍得都吃完,有时还要特意留点回去,分给家里的孩子。渴了就捧把雪送到嘴里,实在太冷了,就在江面上来回的跑,暖暖身子。现在的我们,真是很难想象那种日子的辛酸苦楚,也更加从心里深深的敬佩外婆。

六十年代,中日两国虽未正式建交,但关系有所缓和,经两国协商遗留在中国的日本人可以回国。这对于外婆来说真是天大的喜讯,外公也支持外婆回去,终于可以和亲人联系了!就要相见了!外婆激动的几夜都没睡好。可是眼看到了要启程的时候,她却默默拆开了整理好的包袱,脱下了特意做的新衣服,不走了。原来,在最初的喜悦之后,外婆看着年幼的儿女,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外公,思量自己真的离开,这个家会是个什么样子?孩子们谁来照顾?家里家外这么多的活计,剩下外公一个人,该怎么操持?思来想去善良的外婆做出了让大家出乎意料的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归国机会,留下来,不走了。乡亲们知道后,无不敬佩和感动,纷纷称赞外婆有情重义,是女中丈夫!外公的家完整了,可外婆思乡盼亲的一颗心,却碎的痛贯心膂。这样的决定,得是多么善良,多么有胸襟的人才能做出的!

生活的苦难远不止这些,“四人帮”横行期间,派下来的工作队,带着“纠出坏分子,查出大问题”的任务,明岗暗哨的将外婆家团团围住,日夜监视。可是外婆一家人各个安分守己,实在查不出问题,就胡乱扣罪名,诬陷外婆晚上到江边,用江水熄灭驱蚊的艾蒿绳,是给苏修特务发信号。还煽动乡亲群众揭发批斗,但外婆一向乐善好施,循规蹈矩,在村里深得人心,乡亲们谁都不肯揭发,反而保护外婆不准工作队批斗她。工作队明知理亏,也就草草结案,不了了之。几十年后,有当时工作队成员重游抚远,向人打听外婆一家人的情况,愧疚自责不已。还透露当年想出这个莫须有罪名的两个人,都很惨,一个后来犯了罪,险些被枪毙。另一个,儿子出生就胎带重病,半死不活,直到耗尽家财,负债累累,痛不欲生,活遭罪!

逆境中绽放的花朵,总会有着不同寻常的美丽。外婆咬紧牙关,坚强面对生活的困苦,每天除了拼命的干活,还把家务料理的井井有条,孩子们的穿戴虽是粗布补丁但各个干净齐整,偶尔还能做出小花样妆点下灰暗的日常。小姨这张照片中,穿的小裙子,是外婆用当时最普通的大手帕做的,不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上哪去找这么轻透干净的布料。那手帕边上的经典蓝条还清晰可见,看这样式,彼德潘领,泡泡袖,韩范高腰花苞裙,就是放到50多年后的今天,也尽显时尚,不落俗套呢

人在舒适的环境里,很容易做到优雅华丽,但能在困苦中,昂起头,挺直腰,仍能保持儒雅风度,不被压垮的又有几人能做到。

(友人给外婆寄来的樱花照片)

外婆爱花,房前屋后,家中种满了花花草草,时时勤抚弄,日日常松溉。欣赏之余,对于凋落的花朵,外婆特别有心思,时而压制干花,做成书签。时而腌制成花瓣蜜酱,煮粥,做豆馅时放些,真是别具风味,客人品尝后常讶异这清香之味是何种食材制得的呢?对于蔷薇花,外婆是格外的偏爱,摘取完整的花瓣,放入瓷瓶中,再加上蜂蜜、清晨收集的露水,每日用来擦脸,外婆直至去世,皮肤都白皙细腻,这大概也是我记忆中,所见过最早的化妆水。

难得片刻闲暇时光,外婆最爱在春夜里,独自划船到小山附近,静静的坐在岸边,望向对面那一片片烂漫山花,闭上眼,深嗅着随风飘来的花香,喃喃自语:真象家乡山间的气息啊,奈良的樱花开得早,这时该落了吧……

外婆心中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从未停止过,却又深深的埋在了心底……

(70年代,回到日本同亲人在一起)

七十年代,中日友好邦交正常化后,外婆可以带着小女儿回日本探亲了,终于见到了魂牵梦萦的亲人、青春时期的同学,朋友。时年,已是耄耋高龄的老师得知消息后,坐着轮椅专程前往外婆的住处,相见之时,紧紧的拉着外婆的手,看着自己最优秀最疼爱的学生,禁不住老泪纵横,哽咽难言。外婆泪眼望向白发苍苍的恩师,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心中的万语千言,都化落在长流的热泪里……

(和同学在一起)

听小姨说,外婆回去后经常和姐姐回忆以前在日本家中的事情,说着说着姐妹二人抱头痛哭,让人唏嘘不已。

(回日本探亲期间,小姨和小伙伴)

(70年代,外婆姐姐家的儿子,儿媳)

(外婆北海道叔叔家的表弟)

(去游玩,看雪雕展)

外婆回日本期间,亲人为她拍下了许多照片,有和亲人在一起的生活场景,有百年历史的祖屋留念,有家中庭院假山和自家后山的美景。但这些珍贵的照片因年的大火,都化成了灰烬,仅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几张。

太浓的乡愁,太多的不舍,善良的外婆由于牵挂中国的儿女家人终是没有留下,又回到了中国,回到了那个小村庄。要知道当年,有多少遗留妇女,抛夫弃子,只为能回到日本。

(离开日本,亲人为外婆拍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80年代,到北京大使馆办理归国手续)

人到暮年,落叶归根,外婆还未办理完归国手续,就因病抱憾离世,永远的留在了中国。

岁月如沙,转瞬间,又是几十年过去了,每次和母亲回忆起外婆,总能想起她恬静的微笑,低头缝手工的样子,收听日语广播时的开心。回不去故土,见不到亲友,能听到乡音,也就是她最好的心灵慰藉吧,这些片段,就象一幅幅剪影,留在岁月里,留在我心里……

附诗二首

《一》

东瀛有乔木,不敢休相思

北国连理枝,未能离弃去

独立花边玉,霜翎不染泥

德馨惟千鹤,风神占高秋

《二》

思乡情无诉,义重恨长眠

远山遥相望,扶桑樱泪残

鹤翔云深处,魂归向故园

——12月26日,外婆生忌*仅献此文以纪念

?









































皮肤病最好的医院
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yf/141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