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素问35古人战疟的智慧,泻之有余

素问35古人战疟的智慧,泻之有余



按:把最好看的东西呈现给读者,把最精彩的文字奉献给观众。古人“战症”之智慧,不亚于发明人造卫星,医祖黄岐之术,可谓句句经典,字字玑殊。把看不见的疟疾作为“风邪”,把人体自我驱邪的功能,看成是阴阳虚实,从而演绎一束针刺放血的治疟方略,真是精彩绝伦。此文要义,不忍白白虚度,故偶尔点评句把,希望走过路过的朋友,多少有点收获。仅此而已。

一、论疟疾发病情形

黄帝问曰:

夫痎疟疾,皆生于风,盖作有时,疾症何也?

注:.痎疟,疟疾的通称。亦指经年不愈的老疟。

岐伯对曰:

疟之始发,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

腰脊俱痛,寒热往来,寒去则热,内外皆热,

头疼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

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

阴阳之气,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

阳并于阴,阴实阳虚,阳明虚者,寒栗鼓颔;

巨阳虚者,腰背头疼;三阳俱虚,则阴气胜,

阴气胜者,骨寒而痛;寒生于内,中外皆寒;

阳盛外热,阴虚内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者,藏于肤内,

肠胃之外,荣气所食。令汗空疏,腠理所开,

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得之以浴,水气舍居,

皮肤之内,卫气并居。其卫气者,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得阳外出,得阴内薄,内外相薄,

是为发作。

帝曰:

间日而作,此因何也?

岐伯曰:

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

阴与阳争,不得而出,是以间日,间日而作。

帝曰:

其作日晏,发疾延迟,与其日早,何气使然?

岐伯曰:

疟疾之病,外邪使然。邪客风府,循膂而下,

卫气循行,一日一夜,大会风府,日下一节,

故其延迟。先客脊背,每至风府,则腠理开,

腠理一开,则邪气入,邪气一入,则疟病作,

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出于风府,日下一节,

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

注于伏膂,其气上行,九日而出,缺盆之中,

其气日高,故作益早。间日发者,邪气内薄,

使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亦远,其气亦深,

其行亦迟,卫气悖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作。

帝曰:

夫子之言,卫气每至,先于风府,腠理乃发,

发则邪入,入则病作,卫气每下,日下一节,

其气之发,不当风府,其日作何?

岐伯曰:

邪气客头,循膂下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

则不得当,其风府也。邪中于头,气至头病;

中于背者,气至背病;中于脊者,腰脊而病;

中于手足,手足而病。卫气所在,与邪气合,

此则病作。风无常府,卫气所发,必开腠理,

邪气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

风之与疟,相似同类,风独常在,疟得有休,

休者何也?

岐伯曰:

风气留处,故疟常在,疟气随经,沉以内薄,

卫气乃作。

帝曰:

疟不发者,其应何如?

岐伯曰:

疟气生者,更盛更虚,邪之所攻,气之所在。

病邪在阳,热而脉躁,病邪在阴,寒而脉静,

若如极至,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

卫气充集,则复病也。

帝曰:

时有间隔,二日数日,或渴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

其间日者,邪卫相争,客于六腑,有时相失,

不能相得,休数日发。疟者阴阳,邪更胜也,

或甚不甚,或渴不渴。

帝曰:

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应,此为何故?

岐伯曰:

此应四时。其病异形,反四时也。秋病寒甚,

冬病不甚,春病恶风,夏病多汗。

二、论论疟疾的种类

帝曰:疟者先寒,后热者何?

岐伯曰:

夏伤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水寒,

夏气凄沧,藏于腠理,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夫寒水者,乃阴气也,所谓风者,乃阳气也,

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先寒后热,名曰寒疟。

帝曰:

夫病两种,温疟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

其温疟者,冬中于风,寒藏骨髓,至春阳发,

邪气不出,因遇大暑,其脑髓烁,其肌肉消,

腠理发泄,或有用力,邪汗皆出。病藏于肾,

其气从内,出之于外。此如是者,阴虚阳盛,

阳盛则热。衰则气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

先热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

发症先热,后寒何也?

岐伯曰:

先伤于风,后伤于寒。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但热不寒,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少气烦冤,

手足有热,状欲而呕,名曰瘅疟。

帝曰:

瘅疟何如?

岐伯曰:

其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

中气有实,而不外泄,有所用力,腠理而开,

风寒入舍,皮肤之内,分肉而发,发则阳盛,

阳气之盛,不衰则病。气不及阴,但热不寒,

气藏于心,外舍分肉,消烁脱肉,故曰瘅疟。

三、论疟疾的治疗

帝曰:

夫上经言:

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热为有余,寒为不足。

疟者之寒,汤火不温,及其热者,冰水不寒,

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难止,

须其自衰,乃可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

经言无刺,熇熇之热,经言无刺,浑浑之脉,

经言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

疟之始发,阳气于阴,当是之时,阳虚阴盛,

外无邪气,故先寒栗。阴气逆极,复出之阳,

阳与阴气,复并于外,阴虚阳实,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阴阳胜并,并阳阳胜,并阴阴胜?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风寒之气,不能常也。

病极则复。至病之发,如火之热,如风雨者,

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事必有毁,

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疟之未发,

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

邪气乃亡。故经言曰:工不能治,已发气逆。

帝曰:

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

疟之且发,阴阳且移,治之大则,从四末始。

阳已伤之,阴气从之,先发其时,紧束其处,

邪气不入,阴气不出,审候见之,孙络盛坚,

若而血者,皆剌取之,此真往者,未得并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hl/220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