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一辈子不得癌的秘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一辈子不得癌的秘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如何防癌」一直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
前不久,有一篇《一辈子不生癌》的文章,火遍朋友圈,作者是冯唐。他曾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学习八年医术,是一名医学博士。他说,“学医的八年是我练习素描人类的八年,是我了解生死的八年。”
图片来源
纪录片《人世间》八年时间,他从中医科,到内科、神经科、精神科,再到妇产科(肿瘤),见过太多凶狠致死的疾病,与眷恋人间求生的挣扎。
最后他发现,对于癌症,其实医生能做的并不多,最终还是要靠病人自己。
因为如今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年纪越来越轻。除了基因遗传,更多的癌症,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身体机能受损。
因此,预防癌症,不仅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也要注意管理心理情绪。
那么,如何管理心理情绪呢?
在冯唐总结出的中国人防癌建议中,竟然简单到只有9个字: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不着急」
慢慢来,比较快
“不着急”说的是对时间的态度。一个人做完该做的努力之后,就该放下,手里放下,心里放下。——冯唐。诗人木心在《从前慢》写道: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图片来源
网络可如今的中国,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慢节奏。
现在的新闻画风都是「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睡两觉,一座桥建完了;看一场电影,一座桥没了。沉浸在这样的「中国速度」里,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越来越着急,上来就想要一个结果,已经忘了什么是耐心。
以前,进单位可能从20多岁干到退休,如今平均2-3年就要换一家公司。
以前,婚姻是最为珍贵的承诺,如今从结婚到离婚,最短的婚姻关系只维持了25分钟。
电影《失恋33天》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是这样的: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待婚姻就像冰箱,坏了就反复地修,总想着把冰箱修好。不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坏了就总想换掉。”
婚姻、工作、生活,无论哪一方面,都需要磨合积累,「太着急」反而欲速则不达。
「不着急」人与人的关系,需要时间的浸润,才能打磨出温润的弧度。
「不着急」吸收一个知识,掌握一个技能,可能需要一万小时不厌其烦地刻意练习,才能达到专业。
「不着急」生活中的琐碎,就像砍柴、挑水、做饭,要一样一样慢慢来。
有人说,以前不着急,所以人们做事才不努力,社会才发展得慢。
但我们讲的「不着急」,并不是说你就可以不努力,而是不光要追求速度,更要注重对待人和事的质量。屠呦呦,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耗费40余年埋首古籍,历经数百次实验,甚至以身试药,才成功提取青蒿素,研制出抗疟疾新药品,挽救了上百万人的性命。获奖后,这位年近90岁的老科学家,依旧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事业上,并说:“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仔细想想,那些被历史记住的伟大人物,大部分似乎也真的是一直「很努力」,但却从来「不着急」。他们走得慢一些,却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比大多数人走得更长,走得更远。所以,让「不着急」成为一种人生态度吧。少一点着急,多一点耐心,专注做好当下的事情,大多数时候,结果都会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很多。「不害怕」
别让身体能量无谓消耗
“不害怕”说的是对结果的态度。充分努力之后,足够耐心之后,结果往往是好的。在好消息来临之前,担心结果好不好一定是无用功。——冯唐害怕,是人的本能反应。古早时,面对未知,恐惧会帮助人类躲避风险和危害。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却因为「害怕」消耗了太多不必要的能量,甚至成了一种心病,伤害健康。
这就要提到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舒适圈。
图片来源网络在舒适圈里,做一成不变的工作,和固定的朋友交往,把生活过成模板,不用害怕挑战,不用害怕选择。
评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