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福建史志邵武傩舞

福建史志邵武傩舞



病毒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253-1.html

邵武,系福建闽北山区的一个县级市,以其在武夷山之南而名。

傩舞,是古人驱疫逐鬼的一种仪式,约形成于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秦汉时已非常盛行。据和平镇前山坪村遗存的一方清道光十五年(年)碑刻载,邵武傩舞始于宋代。

邵武南区五个乡镇,都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因地理、气候等原因,历史上鼠疫、天花、麻疹、疟疾等传染病交替发生、夺去无数人的宝贵生命,造成“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局面,迫使人们寄希望于超自然的神灵上。在这种背景下,中原文化作为驱疫逐鬼的跳傩活动传入邵武后,自然也就被吸收、发展并传承至今。历史上邵武府辖邵武、泰宁、建宁、光泽四县与和平分县,所以邵武成为傩舞在福建省的主要分布区。

邵武的傩舞,是以驱疫逐鬼、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舞者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以舞蹈动作走村串户,与古代“大傩”或“乡人傩”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但是,在名称上已都不称“跳傩”,而是以其形式不同各有不同的名称。五个乡镇都有“跳番僧”之称,除“跳番僧”外,大埠岗、和平还有“跳八蛮”、“跳弥勒”,桂林乡则分别为“大番僧”、“小番僧”。

邵武遗存的傩文化有二大特点。

首先,邵武保留的是原始的傩舞而不是发展衍变了的傩戏。中原的傩文化传播到闽越“蛮夷之地”的邵武山区,时至今日,中原地区傩文化已基本消亡,许多地方傩舞也已发展衍变成为傩戏,而邵武不仅保留和传承了中原傩文化,而且保留的是只有舞蹈动作没有剧情和说唱的纯傩舞,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傩文化活化石。

另一重要特点则是遗存了一些关于傩舞的文字史料。我国南方的江西赣南、福建闽北以及贵州、云南等地都有一些傩文化遗存,但是却难以见到傩文化的史料记载。和平镇坎下村的中乾庙保存了一部《中乾庙众簿》,当地群众称之为“庙谱”。实际上是一部庙志,其中就有关于傩祭的记载。坎下村的前山坪自然村更保存了道光十五年(年)的一方完全是记载傩祭活动的石碑。

邵武傩舞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古越文化的交汇融合,同时又融释、道、儒和民间信仰于一体,又有弥勒教、无为教、摩尼教等流传轨迹和影响,这是全国各地傩文化形态很少见的现象,同时也是各种文化在闽北熔汇、积淀的遗存,对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年,邵武三角戏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向全国公示。年邵武市被命名为"福建省傩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整理编辑

小先

文章来源

炎黄风俗网

图片来源

网络

福建史志

我与历史邂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hl/21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