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读书声精神的灾区中国农村的疟疾

读书声精神的灾区中国农村的疟疾



精神的灾区——中国农村的疟疾

编者按:本文以使人们全面看待农村的精神面貌为目的,分别从“被裹挟的无知无理无力、强制性的群体认知”、“亲属关系的变质与重利化倾向”、“人性的狭隘与自私在农村环境下的极端化”三个方面论述了隐藏在影视文学作品和人们的美好臆想背后的农村的种种陋习,以此引导我们全面看待事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少人吟弄风月,表归隐闲适志趣之时,向往着五柳先生那片笔下的桃花源,也自己给自己营造出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乡村生活。更为严重的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当人们谈到农村的时候,会立马想到两个词:淳朴、善良。于是乎,在城市里面怀念山林生活,被束缚自由渴望解脱的人们,将农村看作是一片精神的净土,仿佛在那里,淳朴这两个字就掩盖了一切其他负面的消极的甚至是前所未见的精神上的恶习。而善良,则是人们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于物质不发达所以精神简单的这群农业劳动者的纯粹臆想。

在形成现今的这种认识过程中,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固有的对于农林生活的美好臆想外,我们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学”、不管是黄土还是黑土、紫土上的小说,在严肃与苦难中我们都能看到农村的那一份质朴、纯真与善良,不管里面的人的角色设定正反与否,最后的主题都会归化到人性的真善美上面。当然,因为真善美是文学永恒的母题,这一点也是文学成为经典流传于世的精神联系。首先,我并不否认这类文学的价值,在肯定它的文学性与人性这一点上,我是推崇的。

荒凉的田野。

然而,这类作品或多或少地掩饰或者是粉饰了农村,这种粉饰并非是对于农村落后贫穷面貌的改变,而是对于农村精神面貌和精神品格的选择性忽略。那些深藏于农村生活而处处表现出来的顽疾,作家们既无力批判他们,更无力改变。于是他们自觉把这些处理成为了淳朴下的无知和善良下的单纯。当然,也有作家例外,比如阎连科,就对于农村的精神顽疾进行了不留情的揭露,虽然并不是完全的批判,也没有完全摆脱选择性忽略的习惯(这一点并非中国作家之过亦非失,只是美中不足),却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村并不是那么淳朴的方外之地。

阎连科,中国“荒诞现实主义大师”。

而乡土题材的其他类型小说、散文、诗歌,无一例外地遵循了这种选择性忽略,这一点是基于文学自身的感性特点与作家的创造性视域之上的。而且一味地单纯揭露种种,既达不到文学的高度也不符合真善美的流传基础。影视作品的传播,更是不言而喻,除了展现中国农村物质的落后贫穷就是展现勤劳肯干的美德,甚至像《乡村爱情》类型的影视作品直接造成大家对于农村的片面或者说错误认识。这一点无可厚非,因为作为影视作品也好,宣传媒介也好,抑或是正当的正常的面向大众的媒介,对某一种社群的精神黑暗面进行毫无保留的揭示和批判,于人之常情不符,与社会常理亦不相符。

电视剧《乡村爱情》剧照。

因此,笔者在此,既无意亦无力向真善美表示怀疑,亦非对人伦事理表示抗议,更不是愤世嫉俗或者厌世无为。不过是我口说我心,有一言,不吐不快。

谈及农村的恶习和各地那些让人“瞠目结舌”的风俗,不少人会归结到知识教育的落后和经济不发达所致。这一点,没错。但是除了这一点,大家可能还忽略了人性当中最容易犯的一点:被裹挟的无知无理无力。

提到多数人暴政,大家并不陌生,这是对于真理的最简单粗暴的抹杀。而农村当中的这种被裹挟的无知无力无理,则比多数人暴政更加具有毁灭性。首先,由于农村生活生存空间的局限性,生活圈子的固定性和日常生活的平静单调,让在农村生活的个体,不得不受这个群体的社会性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根深蒂固的,传播方式就是一代又一代扎根土地的农民的出生成长和生活。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制定者和实施者。这一点很容易解释,在同一种生活环境下,磨练出来的人性相差并不大,更具有社会群体的“社会性”。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于这一点有过精彩详细的论述。反思一下,为什么现在城市居民相比之更有“个性”,除了物质的富足,人口的流动和生活圈子扩大以及信息接受视野的广泛成为了很重要的因素。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这并不难理解,在一个约定成俗的群体当中,既有被大家一致认可或者反对的行为,也有大家这些行为的思想基础,这种隐性的思想基础就是裹挟的载体。例如:大家都认为做宰牛杀羊是正常的事情,不存在对于非人类的怜悯和所谓的“动物保护”等思想,然而这个时候一个小孩突然说:那头牛好可怜,能不能不要杀他。这不仅会被大人笑话,还要被施以正当的严肃的长期的“教育”,直到他改变这种思想。类似于《皇帝的新装》,不过不同的是,那是被灌输的服从与恐惧,这是自觉的教导。其次,在无法完全隔断且必须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的情况下,不得不使自己接受这种约定俗成,而当自己“泯然众人矣”的时候,也会自觉地制止“异类”的出现,用“媳妇熬成婆”来形容便是再恰当不过了。最后,当我们从接受者变为传播者这个过程,我们无力反抗这股群体的大潮,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为了自己的生存生活,也自觉地成了维护它的推手,哪怕我们曾经是反对者,我们也不会允许有其他的反对者出现破坏这份共同的道德精神上的宁静。

只有上学才是唯一的“出路”。

中国现在农村的种种闹剧,与改革开放之后带来的市场经济是分不开的。何以见得?前面讲到,本来农村是一个相对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但是随着交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快,传统的农村固有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认同受到冲击。而往往改变是困难的,尤其是这种纯粹的“入侵式”改变,产生出一种既反抗又顺流变异的复杂畸形的乡村文化。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亲属关系的变质与重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父慈子孝的传统道德观念面临严重挑战。

在物质都不发达的年代,穷亲戚越走越亲,而现在越穷越疏,在小家庭之外的三服的圈子里,走动的亲戚关系好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有可靠的经济基础,穷到没亲戚成为一种现实的无奈。而在小家庭当中,出于文化程度有限,出于农村经济产值不高,出于经济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出于年轻力壮与年轻有为,出于对传统尊老敬老的期盼,出于对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认可,出于对外面世界发展变化的接受程度······这些问题交织到一起,让小家庭内的矛盾更加突出,与传统中国的“婆媳矛盾”不同的事,这种矛盾不局限于两个人或者几个人,而往往在两代人或者几代人之间存在,也就是经常大家说的“代沟”。在农村,这种代沟的扩大带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出于维护长辈尊严和威严的长辈与出于更加追求现实变化肯定自我观点的小辈之间的矛盾激化,导致家庭不宁,父子失和,甚至分崩析离。由于年轻人掌握了经济大权和生产劳动,无形之中变成了“谁有钱,谁能干;谁能干,谁当家”。而受外面文化和生活方式冲击的老一辈人不甘家庭威严的缺失和自己苦心孤诣的经验教诲的付之东流,会不时地以不同姿态和不同方式表达这种不满和反抗。而往往这类事件的触发点就是脆弱的“婆媳关系”、“家庭支出”、“教育理念”、“生活习惯”等方面。

扎堆儿聊天。

最后一点,便是人性的狭隘与自私在农村环境下的极端化。“见不得人好”、“背后说人坏话”这种行为和性格在大众比比皆是。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在人口基数更大的居住区,表现得更加隐蔽和巧妙。但是在农村,在狭小有限的生活圈子当中,便成了一种赤裸裸的生活常态(这并非是指每个人都在每天进行着这些,而是说这种行为成了农村生活当中的见怪不怪的生活习惯)。当每天为了一亩三分地而操持心累的时候,一草一叶都成为各自利益与尊严的代表,为了一株麦苗同样可以大打出手,为了一捆野草也能鸡犬不宁。而平淡无味的农村生活,除了消耗在土地上的劳力外,农闲时候的侃大山瞎吹牛,东家长西家短则是难得的一丝波澜。至于对某人某户的不满,农村人并不隐藏,直接表达,所以,背后说坏话是一种,直接冲突也是一种,不过,人们都习以为常,尤其是背后的闲话,基本是一种交叉的行为,张家对着李家说王家的坏话,王家又和李家数落张家的毛病,张家和王家某天也坐在一起看李家的笑话。借用一句国际政治套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谈资。而前面谈起经济对于家庭的影响,类似,见不得别人好的习惯在这里屡见不鲜。谁家突然发财或者孩子有出息了,除了投来羡慕的眼光,还有更多的嫉妒和恨,讽刺挖苦充斥于坊间,巴不得人家一朝没落的想法心照不宣。彼此并无深仇大恨,可能就是出于简单的心理不平衡,便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使绊子,哪怕这种行为丝毫不会使自己获得任何利益。

农村成为精神灾区的原因远不及此,笔者在这里列举三条,却并不曾具体提及究竟农村的黑暗在哪里,丝毫不言及农村的那些阴暗的精神状态是什么。可以说是一种未言是什么就讲为什么的“放空炮”行为。其一,我并不想对这种现象进行道德精神高地的批判,因为我自身便处于其中,既没有立场也没有资格。其二、我也并不认为我的目的是来进行批判和抨击,我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反思,而不是展示它、嘲笑它、甚至消费它。其三,这些阴暗面并不只是存在于中国现今农村,不过恰好在这个时间这个时代在中国农村表现地淋漓精致。这都是人性,人性本身是不需要不值得也不可能真正批判的。而我们要做的,是对这些人性的变化和偏离进行认识与思考。

(声明:以上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我们诚恳的希望并欢迎持有相同或不同观点的朋友们与我们进行交流和探讨。)

联系邮箱:CultureN.Watcher

outlook.







































甲氧补骨脂素洗剂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hl/1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