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大师拯救数亿人却受尽冷落,被遗忘了4

大师拯救数亿人却受尽冷落,被遗忘了4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yōu)获得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是中国本土学者获得的首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这个奖迟来了40多年。

诺贝尔奖公布现场,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右一)与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大村智共同获得了该奖项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中国政府启动全民抗疟疾的项目到今天,8岁高龄的屠呦呦等待这个奖项已经40余年。尽管造福了数亿人,但是屠呦呦在今天之前都还“默默无闻”。

早在年代初,年轻的屠呦呦就已经在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回顾四十年前开始的历程,不乏曲折和反讽。

40年后大放光彩

20年9月24日,8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年度拉斯克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屠呦呦获奖后,有人质疑将功劳归于她一人不公平。但专家肯定,屠呦呦在这一重大科技成果中起的关键作用无可争议。该成果近40年没有得到公认,折射出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引人深思。

(20年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

在拉斯克奖20年度颁奖典礼上,屠呦呦,这位既没有留学经历,又没有博士身份,更没有两院院士耀眼光环的中国老太太,容光焕发,笑容满面地站在领奖台上,浑身散发出知识的魅力。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冥冥中安排,屠呦呦的人生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以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社会。

据世卫组织最新的年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

(年轻时的屠呦呦)

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在我的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也没有想到,今天我会在这伟大的时刻接受国际科学界对我工作的高度评价。”

是屠呦呦推开了青蒿素的一道“门缝”,其他人合力打开了这扇“门”。屠呦呦表示,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也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发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对人类的礼物。毫无疑问,不断探索和发展传统医药,将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药物。我主张中医和其他传统医学展开一项全球合作研究,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健康。”

“青蒿素之母”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美国政府曾公开,-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数十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焦虑中的越南开始求助于中国。

年的中国,正值“文革”期间,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目的是要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年月,时年39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97年下半年,屠呦呦正是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

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

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97年0月4日,在经历了90次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至关重要。”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对媒体说。

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神奇物质,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屠呦呦的贡献值得获取诺贝尔奖!青蒿素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从而证明了从传统药物获得确定化学成分药物的价值。”生物学家、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告诉记者。

90次失败之后的成功

成功,是在历经了90次的失败之后,才姗姗来迟的。

屠呦呦之前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很少。最近,她一篇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论文,在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月刊《自然》上发表,目前尚无译文。宁波一位赴美留学的生物化学博士热心地帮记者翻译了全文。记者得以看到屠呦呦在献身科研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参与研究中国草药。从年到年,参加了为有西医背景的医生准备的中医培训班,这引导我走向中药那些美丽的宝藏。”

年,全民抗发疟疾项目启动。“我们调查了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种草药中,得到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

“西晋葛洪的处方给了我灵感。97年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

“尽管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大量筛选鉴别工作还需要做。青蒿只是传统中草药中的一个类别,其中包括了6种不同的中草药,每一种都包含了不同的化学成分,治疗疟疾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我一方面继续在文献中寻找答案,一方面进行实验求证。反复实验和研究分析,发现青蒿药材含有抗疟活性的部分是叶片,而非其他部位,而且只有新鲜的叶子才含有青蒿素有效成分。此外,课题组还发现最佳采摘时机是在植物即将开花之前,那时叶片中所含的青蒿素最为丰富。

“青蒿素治疗疟疾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完全的成功,那么,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我和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用中草药治疗疟疾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

“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我们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

“很难描述自己的心情,特别是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对了,当发现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是难以表述的。”

在论文的最后部分,屠呦呦感谢所有在青蒿素发现及其衍生物的应用中全身心奉献的庞大团队,对项目有重大贡献的领导、同事表达了敬意。

屠呦呦的梦想是什么?她在文中说:“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

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但历史没有掩埋智慧的光芒,20年9月23日,全世界见证了属于她的光辉时刻。她的故事和她的名字一样,引起了世人的







































北京哪有治白癜风的医院
全国白癜风治疗专家简介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hl/1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