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青蒿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青蒿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因为这一消息,屠呦呦和青蒿素再一次引起世界的瞩目。
之所以说是再一次,是因为早在年时,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曾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个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
不过,4年过去,当闪光灯再次聚焦她和青蒿素,人们发现,关于青蒿素的认知,依然还不清晰。
青蒿素的发现,到底是中医的胜利还是西医的胜利?怎么看待诺奖颁发给屠呦呦和青蒿素?青蒿素和青蒿,到底有何关系?
请看大美聊城奉上的这篇文章。
青蒿素和青蒿
是一回事吗?
从字面上来说,很容易认为青蒿素是从青蒿里提取出来的物质。实际上,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与中医古籍中的青蒿完全不是同一个东西。青蒿素提取自黄花蒿。
百度百科上有明确解释: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蒿,不是一个植物,是一类植物。
有一种植物,植物学上名就叫青蒿,叶子揉捏是有香味的,多叫它香蒿;另有一种黄花蒿,味道不好闻,有些臭,也叫臭蒿;还有牡蒿、茵陈蒿、小花蒿等。在中医中,这几种都有当青蒿使用。因为地方不同,植物分布不同,获取途径有异,草药郎中的选择会有差异,当然最后药效也不一。
在《神农本草经》这类较古老的药草书中,所描述的草蒿或青蒿更接近黄花蒿,也就是说在使用上应以黄花蒿为准。
明代,出版了《本草纲目》,把青蒿认定是那种气味好闻的香蒿,并树立了标准,从这开始只有香蒿才算是正品。那种臭臭的黄花蒿就不算是正品青蒿了。
但是,现在再查新的权威典籍,正品青蒿变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年版),将药用“青蒿”定为:“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L.的干燥地上部分”,而不是《本草纲目》认定为正品的香蒿。
这个角色转换跟“五二三”项目有关,这个项目在屠呦呦获诺奖后的各类报道中皆有提及,在此不赘述。五二三项目的研究发现只有黄花蒿含青蒿素,而青蒿素是其药用价值的核心成分,特别是抗疟疾,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青蒿就是特指黄花蒿。
青蒿和黄花蒿,有什么区别?简单地说,有一点差异是普遍认同的,那就是:青蒿是香蒿,可以吃;黄花蒿是臭蒿,“气辛臭不可食”,甚至令人受不了。
青蒿素
是怎么被发现的?
青蒿素是从中药黄花蒿中提取的一种抗疟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调节功能。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美国政府称,—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5·23”就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中药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成千上万种中药,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
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5·23”。她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继而组织鼠疟筛选抗疟药物。
经过多种中药的多个提取物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屠呦呦重新翻阅医学典籍,最终,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了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在次失败之后,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的青蒿提取物。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值得一提的是,写《肘后备急方》的葛洪(现江苏句容县人)是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记录狂犬病的人。《肘后备急方》(也称《肘后方》)是葛洪一本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书中收集的大量救急药方,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
到底是中医的胜利
还是西医的胜利?
屠呦呦获奖,无疑是国际科学界对中国科学家贡献的肯定,也使得中医药获得国际肯定,诺贝尔奖平评审这样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
这样的回答让中医药学者欢欣鼓舞,不过有一点必须明确,我们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这是中医或中草药的胜利。
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后的发布会上,一位印度记者问道:这次医学奖的结果,算是对传统医学(中医)的一种承认吗?诺奖委员会的成员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而当中国记者问道:关于屠呦呦,能不能说这是你们第一次颁奖给中医?
诺奖委员会成员汉斯(HansFrossberg)表示,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中医,而是把奖颁给被中医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今天我们能够将这种新药推广到全世界,这是本届奖项的意义。因此你可以说受到了中医的“启发”,但这个奖项并不是给中医的。
对这个问题,知乎上有人回答得很形象:青蒿素解决了古书中记载青蒿能治病,以及是什么成分起作用的问题,而这个证明过程,采用的是现代医学的方法。就像做试卷时,我知道这个问题的大致答案,但可能中医不知道精确答案,而西医用标准化方法把答案证明了出来。这个可说是中医的成果,也可以说是现代医学的结果,实际上,现在医学界对中医的争论焦点就在于中医的“难以标准化”。
接受采访时,屠呦呦自己也说得很明白。她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她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
北京治疗白癜风病的医院北京的白癜风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