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屠呦呦来自诗经的一个名字
屠呦呦来自诗经的一个名字
年10月,84岁的中国著名女药学家屠呦呦成为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之一,她也是有史以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
且听诗云
“在我的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屠呦呦
曹操的《短歌行》出自《诗经·小雅》,其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所描述的自然美景是如此的和谐美好,而屠呦呦的名字就是源自与此。大自然馈赠的一切或许本身就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无论是青蒿素,还是诺贝尔奖。屠呦呦年12月30日在宁波出生,家中独女,他们一家居住在宁波海曙区的开明街26号,这座宅子是民国初期的优秀建筑,外公姚庆三是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对香港中银集团的发展以及祖国的金融事业贡献良多。就是在这种优秀的家庭氛围中,注定屠呦呦“呦呦鹿鸣”。
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并在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曾培训中医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前后分别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不过,据媒体报道说,屠呦呦先后几次被提名参选中医科学院院士,但都没有被选上,一直是“三无教授”。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在我的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也没有想到,今天我会在这伟大的时刻接受国际科学界对我工作的高度评价。”
次失败之后
屠呦呦:“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屠呦呦
“成功是在历经了次的失败之后,才姗姗来迟的。”屠呦呦面对成功,用最坚定的眼神告诉所有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她在自己的论文中说:“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美国政府曾公开,-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数十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焦虑中的越南开始求助于中国。
年的中国,正值“文革”期间,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目的是要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年1月,时年39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年下半年,屠呦呦正是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年10月4日,在经历了次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的青蒿中性提取物。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神奇物质,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曾经三无现在丰收
“结婚后生了两个女儿,都很出色,大女儿在英国,现在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小女儿很活泼,现在北京。”——屠呦呦
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但历史没有掩埋智慧的光芒,年10月,全世界见证了属于她的光辉时刻。她的故事和她的名字一样,引起了世人的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鍘诲摢涓尰闄?鍖椾含鍝簺鍖婚櫌鐧界櫆椋庢渶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