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中医眼中的病因三
中医眼中的病因三
年9月16日千聊志广的直播间
今晚继续学习中医的病因学:六淫的最后两个邪气:燥邪、热邪,以及疠气。
燥邪
燥邪的性质燥是秋季的主气,《黄帝内经》说“燥胜则干”,是古人根据人体感受总结出来的经验,干涩是自然界燥气的一个特性。
传统中医把燥邪分为两种,一是温燥;二是凉燥。初秋,因为有夏天的余热,燥邪容易和温热的邪气侵犯人体就形成温燥;深秋,靠近冬天,燥邪容易和寒邪结合侵犯人体形成凉燥。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是太阳对于地球折射带的不同而导致的一系列变化。在古人看来,秋天是阳气往里收的过程,此时,太阳从北回归线往赤道方向走,至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相对人体的阳气就有一个往下、往内的方向。阳气发散水液的作用,变成收敛人体的津液,使人体的阳气和津液往里面收,表现出来就是人体表面相对干燥,如口鼻咽干、干咳、口渴、或者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症候。从人体发病的部位来看,都是肌表的部位,肺胃所管的部位,燥邪侵犯人体一般就是肺和胃比较明显。
燥邪的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主要表现为口干、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皲裂在冬天更加明显,这与寒性的收引有关),毛发干枯容易掉发,还有小便短小、大便干结等一系列的症候,这些其实就是“燥胜则干”。
2、燥易伤肺
秋天跟肺相关,都是属金。中医讲“同气相求”,则燥邪侵犯人体就容易伤肺脏,很容易影响到肺的宣发和肃降。燥邪侵犯肺脏引起的咳嗽,表现为干咳为主,因为津液少,所以痰比较粘,不容易咯出,也容易伤及血管,甚至会咯出血丝痰,出现胸痛喘逆等一些症候。
燥邪侵犯人体造成的痰,很多时候是偏少的,有些情况下也会表现为痰多,但不管多少,痰粘、不容易咯出来。另外,痰难咯出来与湿邪致病也有关系,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判断到底是燥还是湿造成的疾病。
燥邪的治疗思路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燥为干涩不通之疾”,这里涉及到干、涩、不通三种情况。他又说到“外感者由于天时风热过胜,或由深秋偏亢之邪,始必伤人上焦气分,其法以辛凉甘润肺胃为先。”
所以秋燥侵犯人体时,我们很多时候会选用辛、甘之味调理,辛是有点发散的,甘是润的。具体结合实际情况选用:
温燥,用偏凉的药物;
凉燥,用偏温的药物;
燥热很盛,侵犯到肺部,不能单纯用辛凉,还要用一些比较强的清肺润燥的药物;
燥邪侵犯人体,影响到肝火,由于肝木比较旺盛而损伤到肺,中医说“木火刑金”,用的方法是清肝润肺,选用的方法和药物都要辨证施行,不能一概用清凉或甘润的药物。
热邪
热邪的性质热邪是夏季的主气,是阳气偏盛的表现,而燥邪是阳气内收的表现。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到“阳盛则热”;在讲暑邪时,我们提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邪有比较明显的时间特点,但是热邪一年四季都存在,比如春有春温,夏有暑温,秋有温燥,冬天有冬温。传统中医所讲的温、热、火三者讲的都是温热的邪气,都是阳邪,但有所不同。一般外感的温热,表现为全身性的阳热亢盛的症状,如发烧、口渴、大汗、脉洪大之类的全身性症状;火多表现为某一脏腑的功能亢进,如心火、肝火、胃火等,并有燔灼炎上,动血或者引发肿疡的特性。
除了暑之外,其他五淫都有内生的邪气,如内风、内湿、内燥,现在也说到内火。那这个火是怎么形成的呢?
由其他邪气如风、寒、暑、湿、燥邪转化而来的,称“五气化火”;
由情志因素如喜、怒、思、忧、恐在一定条件下化火,称“五志化火”;
由病邪郁滞造成,痰、瘀郁久了也会生成一些火,与沟渠里面的垃圾堆积多了摸起来有温热的感觉一样,是一种郁热、郁火。
现在讲究养生的人多了,外面的艾灸馆也很多,很多人看到很多注重阳气的养生方法,而选择补阳气的药物来壮阳。他们的某一些观点是对的,现在很多人常生活在空调的环境很容易受寒,又经常熬夜容易伤阳气,容易导致人体的阳虚或寒邪的侵袭,适当地用一些补阳的药或艾灸的方法是对的,但经常用就不对了。《内经》有“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说法,壮火是人体阳热亢盛的火,少火是人体内温煦推动的阳气,说是两种,其实是一样的,正常时是阳气,偏亢时变成壮火(比如通过艾灸,吃附子、杜仲、巴戟造成),壮火就食气了,会造成人体阳气的损伤。
道教有个比较出名的人物叫吕洞宾,他还有个名字叫“纯阳”,纯阳是不是把人修到全是阳气,没有一点阴呢?中医不是这样的,中医讲的阴阳离决人就会死掉,所谓的纯阳是把人的元神炼得很纯粹,而不是将人的阳气不断地补充到极致。中国文化的传统都会强调一些不太极端的东西,如汉朝的未央宫,曾国藩的书房叫求阙斋,都不是追求极点的,如果追求到极致往往是错的。
热邪的致病特点
1、热易化火上炎
热、火,都是往上升的,观察火焰会发现,外焰温度最高,而内焰温度低。火的力量是往上冲的,所以临床上,除了全身热的表现,比如发烧、怕热、心烦口渴,出很多汗等,还表现为人体的上部症状较为明显,比如面红目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之类。皮肤科看病,辩头面部的皮疹,是风火造成的,尤其是火造成的;(下部的病变一般是湿造成的。)
火的易相,在《内经˙病机十九条》提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往上冲的、逆上去的变化的都是火邪的变化。平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有时候咳嗽是有一股气往上冲的,是气顶上来导致咳嗽的,也是一种火,是实火还是虚火就需要辩证来看。
2、容易伤津耗气
暑邪和热邪的特点都是往外散,热邪迫津外泻,所以容易出现大汗淋漓、口干口渴之类的症候。在《内经》里面我们提到的“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火热比较厉害的时候会使人体的元气受伤,人体一般的正气可以温养少火、温养人体正常所需的阳气,而壮火除了直接消耗正常的阳气,还有散掉人体的阳气的坏处,使人大汗淋漓,气随汗而泻,所以壮火散气。但是假如不是壮火而是普通的少火,则少火生气。一般阳气是比较温养而不是过亢,亢龙有悔就是这样子。假如出现壮火的时候,除了发烧出汗,人体很容易表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的症状。
3、热盛可生风动血
热极生风:热邪容易耗伤人体的阴血,比较明显的表现为肝的失养,出现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只眼睛往上吊着(中医说是两目上视),这些高热抽搐的表现中医叫热极生风,对于这种情况有一种药是比较好用的,叫羚羊角。医院有很多羚羊角滴丸或羚羊角粉,很多医生实际上有些滥用,有一点点发烧就用上去,这种做法其实不太好。假如病人有过高热惊厥的病史,发烧时需要小心一些,在早期可以用,如果没有这种病史,发烧时神志变化不是太明显,也没有烦躁不安如乱打人乱骂人的表现,最好不用,太早用的话会压抑肝的升发功能,并不适宜乱用,其实所有的药都不适宜乱用。
动血:热邪容易侵犯到人体的血分,迫血妄行,出现出血病症,如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和皮肤的皮下出血(中医称发斑)等。叶天士在《湿热论》里面提到“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个情况就需要用清热凉血的药物来对治。
4、热邪夹毒,易致肿疡
一般来说,热邪有时会侵犯人体的局部,发生疮疡的病症。热邪明显的疮疡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毒,看上去就是红得比较明显,摸上去有热的感觉,或者病人自己有热的感觉。红肿程度要根据临床的经验来观察,假如看上去是比较淡红色的还不算热邪侵犯,红肿热痛的表现也很容易化脓,但是颜色比较淡的疮疡不容易化脓。
热邪的治疗思路对于热邪引发的疾病,有好几类清热的方法。在中药书里,有几大类的药物,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药物。
清热泻火药,代表药为石膏、知母;
清热凉血药,代表药为生地、玄参、赤芍,用于动血的病人,侵犯了血分,舌质为深红色;
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黄柏,既有热又有湿的时候用,这时舌苔多有增厚的表现;
清热泻火药用于普通发烧病人,舌苔很多时候偏薄。
我们花了两堂多课的时间学了六淫这六种邪气,中医讲究审证求因,掌握六种邪气的致病特点,根据证候特点来推测病因,根据致病特点来逆推诊断。后面提到的疠气、七情、痰饮、瘀血之类的病因,虽然也有各自的特征,但从根本上看,六淫的几个特征是我们首先要把握好的,把握好了之后再判断其他东西就很容易了。
疠气
疠气是什么?疠气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又称疫气,疫毒,戾气,乖戾之气、异气、天行等。
现代医学比较常见的一些传染病,比如手足口病、腮腺炎,有明显的、强烈的传染性的疾病都可以称为疠气。手足口病、腮腺炎现在都是很容易治疗的疾病,但是,过去也有很多严重的传染病造成很多人死亡。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提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他提到的“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就是建安元年到建安十年,他家死了三分之二的人,伤寒的就十居其七,有一半的人死于伤寒,十年之内有一半的人死于伤寒,看起来很可怕的传染病。
跟张仲景同一时代的,建安二十二年,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出现大规模的瘟疫,对当时的文学史造成很大的影响,当时很出名的建安七子,就有五个死于瘟疫。曹植的《说疫气》提到“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后世有很多评论家说他有点夸张,其实不单他当时有这样的情况,有历史记载的,比如欧洲的黑死病(鼠疫)过后,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人口。
鼠疫于清朝末年在广东地区流行,伤寒派也有一些医家参与治疗,有兴趣的可以找相关的资料图片具体了解。据易巨荪先生《集思医案》中记载,广州的鼠疫发生在年(甲午年),起于二月,终于六月。而实际上,当时鼠疫并没有完全终止,而是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直至解放之后才完全终止。根据描述,当时死的人十万有几,小小的一个广州城就死了这么多人,当时中医用的方法是根据《金匮要略》里面阴阳毒的理论,选用升麻鳖甲汤,用大剂的升麻,做成散剂,到处发放煮水喝,类似凉茶,比较大的瘟疫就终止了。
疠气发生、流行的相关因素1、气候因素
气候的反常如久旱、洪涝灾害、酷热等,容易造成人体的瘟疫的流行。
2、环境饮食与卫生
很多流行病跟环境因素有关。如血吸虫病、钩虫病,血吸虫本身就附着在钉螺里面在湖泊里面生长,假如人到湖里游泳,碰到这些血吸虫就会得病;还有经疫水传播的疾病,比如钩端螺旋体病,人体碰到有这种病菌的水就会得病;还有疟疾、登革热、尸虫病等,要经常注意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没有存留的积水,容不容易滋生蚊子。还要留意去的地方有没有血吸虫病流行,虽然以前说血吸虫病消失了,但现在还是发现一些散在的病例,去一些疫区旅游时,要小心防范。
另外还有一些疾病是通过呼吸道、食道传染的,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流行性脑膜炎等,这些病可以通过注意个人的卫生习惯预防,少去公众场合,常洗手,一般可达到预防的效果。
3、隔离因素
这个因素是很重要的,假如某一个小孩得了手足口病,其他小孩和他一起玩就容易造成传染,就要注意将得病的小孩隔离开,暂时不上学。
对隔离的措施中医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水痘,我自己的感受就是,假如在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得这个病,发作起来症状比较轻;假如到七八岁或十几岁才得水痘,或者到成年后才得这个病叫带状疱疹,症状就有可能比较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很多人就将得病的小孩与健康的小孩混杂在一起,通过预先得病,得到免疫,长大后就不会再得这种病,这个做法也是可以考虑的。
小学一年级我得了一次麻疹,当时我父亲故意让我弟弟和我玩,导致弟弟也得了麻疹。但他的病情就很轻,我的就很严重,眼睛的分泌物蒙住了我的眼睛,大概“瞎”了一个星期才好。水痘也是一样的,小时候得水痘可能轻微有点痒;七八岁得水痘可能会痒得很厉害整晚睡不了觉;年纪大的时候得带状疱疹会痛得整天坐立不安;假如到六七十岁才得带状疱疹,有可能病程三周好了,但病毒对神经的损伤有可能造成几个月甚至几年神经都在疼。所以预防隔离的这个措施,对于比较容易控制的病,可能不一定要进行。但是对于比较严重的病,比如痢疾、霍乱、鼠疫就一定要小心一点。
4、社会因素
战乱、灾荒都很容易造成瘟疫的流行,上述提到的建安的瘟疫与战乱有关;欧洲那场很严重的黑死病也与战乱有关,当时成吉思汗和欧洲在打仗,到底疫情是从哪带过去或带过来也没搞清楚。金元时期发生的鼠疫,中医的疗效很明显,当时金元四大家的李杲(即是李东垣)使用补气清阴火的方法处理鼠疫,疗效不错。
疠气的致病因素传染性强,容易流行:流行时传染得很快,病发期间甚至整个班整个学校都要放假。
发病急骤,病情严重:关于鼠疫,欧洲一些记载显示,有的人出去买东西时还是正常的,但突然就发病,很快就流血(出血),然后就不行了;清朝一些记载显示,有的人去送葬,回来就发病了,早上发病晚上就死掉了,或者晚上发病早上就死掉了。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表现的症状很多是相似的,就像刚提到的广州鼠疫,比较明显都可以看到淋巴结的发炎,所以又称为核疫。很多时候中医治疗疫症,也是根据一气一病症状相似这一特征来对治,比如鼠疫跟阴阳毒的病的症候相似,就用阴阳毒的主方“升麻鳖甲汤”来治疗。
对于疠气的治疗,很多判断、辩证、选方用药都是从六淫致病的特点来进行的,所以六淫致病的特点是最重要的。病因学说,到此暂告一个段落,后面还会讲七情内伤致病、饮食劳倦之类的致病特点,这些会涉及到中医的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所以我打算将病因学说后面的部分,在讲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大家有一定基础后,再开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