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屠呦呦为何落选院士图文版
屠呦呦为何落选院士图文版
近段时间,茅台总工程师王莉入围院士候选人的消息刷爆网络,继十年前的“烟草院士”后,“白酒院士”再次刺痛了大家的神经。
院士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称号,大家心目中的院士必然是对推动科技和社会进步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而烟酒这样的行业,且不论它们有没有技术含量,至少它们对健康都是有危害的,世界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曾明确表示,任何剂量的酒精都对健康有害。而且,烟酒还可能引发精神和暴力问题,不论推荐者如何辩解,烟酒都很难代表“科技兴国”的战略方向!
有人入围,就有人落选,大家很快就想起了落选院士的屠呦呦。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因此,很多人对于屠呦呦落选院士评选,感到义愤难平。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屠呦呦为何会落选院士?
屠呦呦,年生人,浙江宁波人,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一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年,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年,屠呦呦团队在经历数百次失败后,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将其命名为“青蒿素”,它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等优点,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年,屠呦呦团队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其效果十倍于“青蒿素”。此后,屠呦呦团队在“抗疟疾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持续研究,并不断取得突破。
年,屠呦呦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年,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按照“对推动科技和社会进步有重大贡献”标准的话,屠呦呦毫无疑问是符合院士要求的,但她最终落选,问题出在院士评选的体制和机制上。
第一,根据最新的院士增补规则,院士候选人只由院士与学术团体推荐,不接受本人申请,且年龄一般不应超过65岁。65岁以上的院士候选人,须有6名或以上院士作为推荐人,且推荐人中至少有4名院士的学部与被推荐人所在学部一致。对于70周岁以上的候选人,仅有一次被提名的机会。
屠呦呦虽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她被主流医学界认可是在十几年前,那时的屠呦呦早已超过了65岁,是不利于院士评选的。另外,要获得同行的推荐,除了科研成绩优秀以外,人际关系也非常重要。
据反映,屠呦呦不善交际,也不喜交际,不管是领导还是朋友,只要她不赞同对方,她便会立即反对,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的情况多了,得罪人是早晚的事。
第二,我国院士评选,申报材料非常复杂,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这有点像应聘时提交的简历一样,只要是对当事人有利的材料都可以提交,并且越丰富越好。这就注定了我国院士评选最注重的是量,其次才是质,申报材料必须具有相当的体量,否则不足以形容候选人的科研成果和优秀程度。而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留洋背景,她一生都专注于抗疟和青蒿素的研究,相比之下,经历远没有其他候选人优秀,另外,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屠呦呦,写论文水平也比不上后起之秀,她在国际期刊上的发文也相对较少。因此,屠呦呦在院士评选过程中,也不占优势。
第三,我国院士的评选,候选人是公开的,因此大家都知道是谁在竞争院士头衔,考虑到院士在我国科技界的地位,以及相关的诸多利益,院士评选就不可能是纯粹的学术竞争。像各种拉票、包装等操作,几乎无可避免,同时更要平衡各个大学、各个地方以及各个学术流派的相互利益和影响,关系错综复杂。
所以,综合以上因素来看,屠呦呦没有被评上院士也就不足为奇了。
和屠呦呦情况类似的还有一个科技界的大佬——袁隆平,袁隆平也是年出生,没有留洋背景,论文质量不过关,但袁隆平被主流科学界认可的时间更早,他曾在年和年的院士评选中落选,最后在年,袁隆平65岁的时候被评上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曾公开表示,对屠呦呦不是院士感到遗憾。他指出,青蒿素的成果在国内外一直被公认,屠老师个人却没有得过一个应有的名分。他认为,院士评审体制和机制“值得反思”。
其实,不光评审体制和机制“值得反思”,撤销院士的标准也很“奇葩”。
发生以下三种情形的,可以撤销院士称号:一是院士加入外国国籍,视为自动放弃院士称号;二是院士的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可以撤销;二是院士本人提出辞去院士称号的辞呈,可以撤销。
说这个标准“奇葩”是因为涉及到十年前的“烟草院士”谢剑平。谢剑平当选院士后,先后有近名院士致函中国工程院主席团,要求重审其院士资格,但最终发现,要撤销其院士称号,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谢剑平自己请辞。据说,当时院领导也曾多次向谢剑平劝辞,谢剑平表示会考虑,但十年过去了,人家的院士还是做得稳稳当当的。
所以对于屠呦呦落选院士这事,大家也不用太着急上火,目前的评审的体制和机制就是这样,只能寄希望于以后的不断改进。而且,中国的有院士有一千六百多名,但屠呦呦只有一个,当不当院士,她的成绩和贡献都在那里。
最后要说一个事是,有一些在中国院士评选中落选的科技大牛,却被美国科学院评为院士,很多人就此感慨美国有多么公正、多么纯粹,中国科技界是多么的“恨铁不成钢”。
这个其实真没必要,中国的两院和美国科学院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的两院是官方机构,与教育部平级,直接受国务院管辖,院士享受副部级待遇,有专项津贴,在科研和学术上也有更多优势。而美国科学院是民间机构,属于自治学术组织,被评上院士也只是有个头衔,它的评选过程是不公开的,很多科技大牛都是被选上后才知道有这么回事,他在收到当选院士的通知后不久,还会收到一封缴纳会费的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