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健康科普深入了解疟疾乙类传染病
健康科普深入了解疟疾乙类传染病
共同探索传染病疟疾专篇疟疾,这一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对人类构成了重大威胁。它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肆虐,同时也在温带地区有所出现。在我国,云南、海南、贵州、安徽、福建等地被列为疟疾的高发区域。值得一提的是,热带地区全年都可能爆发疟疾,而在其他地区,夏秋季则是发病的高峰期。
什么是疟疾?疟疾,这一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发的寄生虫病,常被人们称为“冷热病”、“打摆子”或“发疟子”。它主要通过雌性按蚊的叮咬进行传播,偶尔也会通过输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或胎盘传播。当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它们会先在肝细胞中发育繁殖,随后再侵入红细胞继续繁殖,导致红细胞成批破裂。这一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裂殖子、疟色素、代谢产物以及变性血红蛋白,进而引发临床发作。值得一提的是,诺氏疟原虫,这种主要感染猴类的疟原虫,近年来在人类中的感染有增加趋势。
疟疾的临床特点呈现为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随后大汗淋漓而缓解。多次发作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脾大和贫血的症状。
流行病学视角下的疟疾传染源主要是疟疾患者和携带疟原虫的人。传播途径方面,雌性按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它们通过叮咬人体来传播疟疾。此外,输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和胎盘传播也是可能的途径。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只能获得短期的免疫力。当来自非流行区的人员感染疟原虫时,他们的临床表现往往更为严重。同时,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孕妇、儿童以及来自无疟疾流行地区的游客和打工者等都是罹患疟疾的高危人群。
临床表现疟疾的潜伏期因疟原虫种类而异,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为3-5天,最长可达6个月以上;三日疟的潜伏期为24-30天;而恶性疟的潜伏期较短,为7-2天。五种疟疾在发作时的症状大体相似,其典型表现包括突发性寒战、高热以及随后的大量出汗。这一过程可分为前驱期、寒战期、高热期和大汗期四个阶段。
①前驱期
在前驱期,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疲倦、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和食欲减退等。这些症状与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因此也被称为感冒样症状。
②寒战期
在寒战期,病人常常会突然发病。他们首先会感到畏寒,这种畏寒感会从四肢和背部逐渐蔓延至全身。病人会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唇指发绀,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0分钟到2小时。
③高热期
进入高热期后,病人的体温会迅速上升至40℃以上。病人会面色潮红、结膜充血、脉搏有力,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和恶心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谵妄。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2到6小时。
④大汗期
在高热后期,病人会先出现颜面和双手的微汗,随后全身大汗淋漓。体温会骤降至正常水平,之前的不适症状也会明显缓解。但病人仍会感到乏力口干。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到2小时后,病人将进入无症状间歇期。
诊断要点流行病学资料:详细询问病人是否有疟疾流行地区的居住或旅行史,是否曾有疟疾发作,以及近期是否有输血等可能暴露于疟原虫的经历。
临床表现: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典型的疟疾症状,如间歇性、发作性的寒战、高热和大汗。
实验室检查:通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判断是否异常,通常在疟疾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减少。多次发作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可能下降。最终,通过血涂片显微镜检查找到疟原虫,可确诊疟疾。
健康指导首要任务是做好个人防护,以避免蚊虫叮咬。在睡眠时,应挂起蚊帐,并在房间内喷洒杀虫剂,同时使用纱窗来阻隔蚊虫。在户外活动时,建议穿着长袖和长裤,或在皮肤暴露部位涂抹驱蚊剂。
保持环境卫生同样重要,包括清理垃圾、清除杂草以及确保无积水,以降低蚊虫滋生的可能性。
对于那些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旅游或工作后返回的人员,若出现寒战、高热、乏力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向医生提供其旅居史。
在疟疾高发区的人群以及流行区的外来人口,应接受预防性药物治疗,以降低罹患疟疾的风险。
及时发现、报告、诊断和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是关键,以防止疟疾的再次传播。疾病预防重于治疗,让我们共同筑起健康的屏障。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