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疟疾史述要上

疟疾史述要上



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与疟疾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加速控制和消灭疟疾的危害,系统地分析研究一下这些历史经验和认识过程,是有好处的。

一、病名与流行

疟疾一名,沿用已久,早在春秋以前已被广泛使用。《说文解字》:“疟,寒热交作,从疒,从虐。”《释名》:“疟,酷虐也。”可见古代“疟”字之由来,是以其寒热交作,预后险恶的特点而得名的。《素问》列举疟名达十七种之多,痎疟、风疟、寒疟、温疟、瘅疟、六经疟、五脏疟和胃疟等;张仲景只记载疟母、瘅疟、温疟和牡疟四种;葛洪首先记载了瘴疟这一病名;隋巢元方始有山瘴疟的描述。隋唐以降,疟名繁多,大致均以证候立名。是张景岳对后世滥立疟名,而不求精确地辨析病情,有所批评。

我国对疟疾流行的记载也是相当早的。如《礼记·月令》云:“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古代文献对战争、饥馑与疟疾暴发流行之间的关系,也颇多记述,而最早见于医籍记载者则首推金张子和。他说:“余亲见泰和六年丙寅(公元年),征南师旅大举,至明年军回,是岁,瘴疠杀人莫知其数……次岁,疟病大作,侯王官吏,上下皆病,轻者旬月,甚者弥年。”(《儒门事亲·疟非脾寒及鬼神辨》)明张景岳将疟疾广泛流行叫做“疫疟”,后世学者亦多宗之。

二、病因与病机

《素问·疟论》说:“夫痎疟皆生于风”,其所以蓄作有时,寒热往来者,是因“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的关系。同时该篇还探讨了各种不同原因引致疟疾的机制,后世罕有不以其为根据者。对于瘅疟的叙述,始见于《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巢元方指出:“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发寒热,体作有时,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其病重于伤暑之疟。”说明瘴疟之作,除地区以外,其证候较一般疟为重。宋严用和指出:“……乘凉饮冷,当风卧湿,饮饱失时,致脾胃不和,痰积中脘,遂成此疾,所以无痰不成疟也。”(《景岳全书》)朱丹溪强调了人体抵抗力与发疟的关系,谓:“胃气强者伏而不得动,弱者即病。”“胃气大伤,其病乃作。”关于疟疾发病机制的探讨,历代多有争论。刘完素、张子和一派,以《素问》为据,强调:“内积暑热之气,不能宣泄于外,而为疟也。”明张景岳则认为:“疟惟阴暑为病耳。”此外,伤寒与温病之争,也表现于疟疾的病因病机上,喻嘉言、徐灵胎一派力主“疟疾专属少阳”。而叶天士、王孟英一派则强调:“疟不专属少阳。”这些争论对疟疾的辨证施治水平的提高也是有影响的。

三、症状诊断

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医家已认识到疟疾“蓄作有时”、“寒热交作”的症状特点。《素问·疟论》云:“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同时根据患者症状表现之不同,还分述有寒疟、温疟、六经疟、五脏疟、胃疟等等。例如有表现先寒后热者,名为寒疟;先热后寒名为温疟;腰脊痛较明显者,则归之为肾疟;有胃肠道症状比较突出者则称之为脾疟等等。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切脉是诊断疟疾的又一重要依据。张仲景指出:“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后世医家对此多信而不韪,唯清韩善征认为:“盖疟既无一定之因,自无一定之脉,讵得因一‘弦’字而拘执耶。”这在临症上有其一定价值。

关于慢性疟疾的体征特点,张仲景已有所描述,他指出:疟疾“当月尽解,如不差……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金匮要略》)唐孙思邈亦指出:“疟岁岁发,至三岁,或连月发不解者,以胁下有痞也。”《千金要方·温疟》明江瓘亦有具体的病案记载:“阮上舍患疟已经三年,……屡治,或暂止,或半月、一月又复作,右胁下一块如杯,行步稍远,即觉微痛,乘马劳顿亦作痛。”(《名医类案·疟》)这些描述,与现代疟疾后期导致肝脾肿大的认识是相一致的。

辨析疟疾的八纲属性,若就阴阳而论,一般阳证多而阴证少;若以虚实言,实证多而虚证少;疟之寒热,医多争论,有认为是暑热,有认为是脾寒,有认为是阴暑,一般仍以热证为多;若就表里来说,争论更大,自宋至清,有认为属少阳半表半里之证,有则反对,限于篇幅,不举其详。

在本病的鉴别诊断上,古人着重在区别下列两个方面:一与瘴疟鉴别;一与如疟的其他疾患鉴别。前已述及,瘴疟是疟的一种,巢元方对其发病的地区性和临症特点等作了叙述,但王焘引《备急方》之文,却将疟与瘴混为一谈,可见唐以前对二者的鉴别还是不明确的。明代认识已渐趋明确,清郑灵渚的鉴别更有所进步,他说:“瘴与疟何以辨之,予曰……(疟)虽种种不同,其大略不外于一日一发,或二日一发,三日一发,有间一日连二日发,有一日两发,有日与夜各发,有上半日发,有下半日发,有有汗,有无汗,此一定之规,瘴疟……其始发也,多不间断,重者七日方间断,其间断也,一日十二时,只间一二时即发,亦有间断半日者,退去时,莫起动则可,若起动则又发,终属难退……非若诸疟退去之时即如平人……非若诸疟作息自有定期,以此辨别,皎若日星”(《瘴疟指南·诸疟瘴疟辨》)。其次,关于如疟的鉴别,在《素问》与《伤寒论》中,已有所描述。明戴思恭指出:“伤寒往来寒热如疟,痨瘵往来寒热亦如疟,谓之如疟,非真疟也。”并提出鉴别的要领,即“须问其原有何病而生寒热则随病施治,寒热发作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证治要诀·寒热门》)在此基础上,清韩善征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正,他说:“昔贤云:‘寒热发作有期疟也,无期者诸病也。’然诸病寒热发作亦多有定时者,此说未可尽凭。总之,遇有寒热者,须问其原有何病,或寒热外现有别症的辨之。如脚气寒热必卒然脚弱不能动;疮家寒热,必身有病,偏著一处。略举一二,由此类推可耳。”(《疟疾论·辨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d/20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