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屠呦呦获诺奖致辞讲的真好,很难不感动

屠呦呦获诺奖致辞讲的真好,很难不感动



着紫色长套裙佩古典韵味胸针获得瑞典国王颁发奖章

记者在现场看到,屠呦呦身着亮紫色长套裙,佩戴一枚充满中国古典韵味的银色胸针。与其他获奖者逐一登上用2万朵鲜花装饰的领奖台就座。

在大部分身着黑色燕尾服的诺奖得主中,屠呦呦显得格外醒目。尽管4日抵达瑞典后旅途劳顿,近几天又参加新闻发布会、主题演讲等一系列诺贝尔周的活动,但84岁高龄的屠呦呦看起来仍精神矍铄。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代表在用瑞典语介绍屠呦呦的获奖成就时说,每年全球都有约5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是儿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研究中国古籍,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这一研究成果随后被应用于疟疾治疗的药物中,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在过去15年间将疟疾死亡率降低了一半。

随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屠呦呦颁发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全场嘉宾起立致敬,现场回荡着持久的热烈掌声。

因为身体的原因,屠呦呦的行动比别的领奖者都显得缓慢些,她走到了舞台中央,双手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了红色的诺贝尔奖证书、奖牌,并向国王、评委们和台下的观众鞠躬,最后慢慢走回自己的座位。

这时,坐在屠呦呦左手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白俄罗斯的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伸出手扶着屠老师慢慢地坐到她的座位上。

  

尊敬的主席先生,再过几天,我就要返回中国,临走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您能告诉世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

  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   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   因此,我不想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多大价值的诺贝尔奖,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烦恼和质疑。   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   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   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所以,我请求您能满足一个医者小小的心愿。   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演讲全文:

谢谢大家! 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当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   只叹生不逢时,如果东晋时期就有诺贝尔奖的话,我想,葛洪应该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医者。

  我还想感谢一个人,准确地讲,应该是一群人,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正是他们对中国中医、对青蒿素的信任,才换来生命的重生,见证了青蒿素的神奇。   在感谢四个人的同时,我还要感谢当年从事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   最后,我要万分感谢的,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它星散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在中国近二十个省、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   其茎,其叶,其花,浓香、淡苦,蕴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驱,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   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   青蒿呦呦。   情感呦呦。   生命呦呦。   临来瑞典前,我曾经有一个想法,想带85株青蒿来到卡罗林斯卡学院,让它们和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但我怕在机场、海关遇上安检、植检的麻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中医和中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

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钊在晚宴上

  

屠呦呦,女,药学家。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来源:中搜搜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d/19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