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踏出国门警惕疟疾
踏出国门警惕疟疾
今年4月26日是第13个“全国疟疾日”,年是我国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年,今年“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为“消除疟疾控新冠,同防输入再传播”。
何谓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发疟子”,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寄生虫病,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可严重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世界卫生组织把疟疾与艾滋病、肺结核一起,列为全球三大公共卫生问题。
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高度流行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多个国家中存在发生疟疾的风险,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我国目前仍有多省份报告输出病例。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蚊叮咬后传播的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疟疾的自然传播媒介是按蚊。人被有传染性的雌性按蚊叮咬后即可感染,有时也可以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共用针头传播或由母亲传染给胎儿。
临床症状
疟疾发病的典型症状是发冷、发热和出汗,常见症状包括发冷、大汗、呕吐、头痛、肌痛和不适,这些症状可能会反复出现。脾大、贫血、黄疸、癫痫发作、精神混乱、肾功能衰竭、昏迷等症状也可能出现。
凡是首次进入疟疾流行地区后第七天开始和离开疟疾流行地区后几个月(极少数可以更长时间)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都应考虑疟疾的可能。
由于部分疟疾原虫能在体内“潜伏”,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再次出现症状。因此,前往过疟疾流行地区的人员,无论何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都需要进行疟疾检查。
防治措施
01
预防
(1)预防性用药
出国前应当通过当地的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咨询,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了解是否需要使用预防性药物,需要何种药物以及如何使用等。
(2)防蚊灭蚊
做好个人防护黄昏或天黑后,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室内长效杀虫剂残留喷洒和使用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非常有效。
(3)派驻疟疾流行区的随队医生应当具备疟疾诊治能力,指导团组做好疟疾防护,并及时诊治可能的疟疾患者。
02
诊断治疗
请及时就诊疟疾是急性疾病,去疟疾流行区旅行后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途中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入境和就医时应主动告知履行史。
医护人应注意输入性新冠肺炎和输入性疟疾的鉴别诊断,对确诊的疟疾患者应按照《抗疟药使用规范》(WS/T--)给予规范抗疟治疗。
由于前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治疗的方案会不同;之前服用的预防药物不同,治疗的方案也会不同,所以一定要尽快寻找医生,获得正确的诊断,进行规范的治疗,避免复发或耐药性的产生。
小贴士
海关提醒
全球估计每年有3万国际旅行者罹患该病。所有前往疟疾流行地区的旅行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了解自己到达的国家及地区患疟疾的风险;
2.了解疟疾的潜伏期、主要症状;
3.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4.酌情服用抗疟药(药物预防措施)以防感染。
如果进入有疟疾风险的地区一周后以及离境后三个月内出现发热症状,应立即与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医院联系诊治,并主动告诉医生你的出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