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传染病学末考复习

传染病学末考复习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80328.html

总论

Q

感染(传染)的概念?

感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传染--病原体通过一定的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Q

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Q

感染过程的表现?

Q

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处理原则、病原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方法?

?决定传染病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传染期

?病原体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分泌毒素或菌体崩溃释放内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全身重度症状属于:毒血症

?传染病只是传染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是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增多对于防止传染病流行具有积极意义√

?每个传染病都有携带者×

?飞沫传播属于间接传播×

病毒性肝炎

Q

病毒性肝炎的定义?肝炎病毒的种类及特点?

Q

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

Q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Q

肝功能检查及血清学诊断在肝炎诊断中的意义?

Q

各型肝炎的诊断依据?

Q

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大球形颗粒

?下列试验中,哪项不是反应肝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

ALT(AST、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

?HBV在体内复制指标阳性的是:HBeAg

?HBV的基因组为HBVDNA,分为长的负链和短的正链√

?在电镜下,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大球颗粒,小球颗粒和丝状颗粒√

?乙肝大三阳比乙肝小三阳严重×

?HBV感染者几乎均可检测出HBcAb×

?甲~戊型肝炎病毒在人体内均不容易被自动清除×

?属于嗜肝DNA病毒科的成员:鸭乙型肝炎、土拨鼠肝炎病毒、地松鼠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关于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传播最重要的方法√

肝外损伤主要是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

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

初次感染年龄越小,慢性化越高√

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

成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关于丙肝:

急性丙肝易转为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一般预后较好√

慢性淤胆型肝炎可转为胆汁性肝硬化√

丙肝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目前无理想疫苗√

?戊型肝炎的特点是:通常不引起慢性肝炎、发生在妊娠妇女中病死率高、通过粪口传播、多发生在成年人,黄疸较深

?重型肝炎常见的并发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性脑病、消化道大出血、肝肾综合征

?肝病引起出血的机理:

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

DIC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

门脉高压导致食管静脉破裂出血√

?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明显低钾低钠血症、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合并感染、大量放腹水

?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严重黄疸、凝血时间延长、发热、中毒性鼓胀和腹水

?重型肝炎感染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亚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0d以上√

出现三高(高度乏力,高度腹胀,高度食物不振)√

出现三突出(黄疸,腹水,出血倾向突出)√

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容易发展为坏死性肝硬化√

肝性脑病在此型中多出现于疾病的早期×

区别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最可靠的是:肝穿刺的活检

流行性乙型脑炎

Q

乙脑发病机制?

带乙脑病毒的蚊→叮人,病毒进入人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病变

Q

乙脑临床表现?

Q

乙脑脑脊液特点?

压力增高,外观清亮

白细胞多在(50-)x

蛋白轻度升高

糖量及氯化物正常

Q

乙脑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Q

乙脑病毒的特性及其抵抗力?

乙脑病毒为RNA病毒,球形、有包膜。为嗜神经病毒,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乙脑病毒易被常用消毒剂所杀灭,不耐热,对低温和干燥抵抗力较强。

Q

乙脑的流行特征?

Q

乙脑血清学诊断方法?

乙脑早期的特异性诊断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脑IgM抗体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乙脑与流脑的临床鉴别最重要的是:皮肤淤点与瘀斑

乙脑的病变最严重的部分:大脑皮质,间脑,中脑

乙脑病人最主要的治疗目的是:对症、支持治疗,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

乙脑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有多种,但应排外:脊髓前角质细胞病变致呼吸肌麻痹(延髓呼吸中枢损害、脑水肿、低血钠性脑病、脑疝形成√)

乙脑死亡的主要病因是:中枢性呼吸衰竭

乙脑的病毒分离阳性率最高者是在:病人死后穿刺取出脑组织

乙脑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目前尚无治疗乙脑病毒的药物√

流行乙脑是我国乙类传染病√

艾滋病AIDS

Q

艾滋病病毒特征?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为单链RNA病毒,球形,核心与包膜组成。变异性很强。我国以HIV-1为主。

对外界抵抗力低,对热敏感,能被乙醇、次氯酸钠、漂白粉灭活,甲醛、紫外线、γ射线不能灭活。

Q

艾滋病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特点?

发病机制:

HIV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包括CD4+T淋巴细胞等,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病理改变特点:

组织炎症反应少,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多。病变主要在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

Q

艾滋病临床表现类型及特点?

Q

艾滋病诊断要点与治疗?

艾滋病并发症及其诊断要点?

艾滋病最重要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无症状携带者

引起艾滋病人肺部感染的常见病原体:肺孢子虫菌

有流行病史,临床表现下面那个可初步判定艾滋病期诊断:鹅口疮

艾滋病患者可续发感染引起口腔毛状白斑,该病的主要病原体:真菌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血液和精液中,其他体液如唾液,乳汁也有少量病毒,所以有传染性√

当HI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无症状的带病毒者可以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有关HIV感染临床无症状期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血中测不出HIV(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有传染性、血中测不出gp√)

下列哪项不是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口腔真菌感染(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

初筛检测结果为HIV阳性并有临床症状,可诊断HIV×(筛查试验分初筛和复检两步)

艾滋病常见合并症:PCPP、隐球菌脑膜炎、弓形体感染等

所谓的HIV感染的联合用药:核苷类或非核苷类加蛋白酶抑制剂

一般用于乙型肝炎的消毒药物,完全可以用于艾滋病的消毒√

艾滋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的受累系统和器官通常是肺、胃肠道、皮肤黏膜√

菌痢

Q

菌痢流行特征?

Q

菌痢发病原理和主要病理变化?

发病原理:

志贺菌经口进入,穿过胃酸屏障,侵犯结肠黏膜进入固有层,在其中繁殖、释放毒素,引起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

主要病理变化:

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

Q

菌痢临床表现?

Q

菌痢实验室检查特点?

Q

菌痢诊断要点?

Q

菌痢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钩端螺旋体病

Q

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机制?

钩体经皮肤与黏膜侵入人体→进入血流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感染中毒症状,形成钩端螺旋体血症

钩体进入内脏器官→中期多个器官损伤

后期免疫病理反应

(病变基础是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

Q

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表现?

Q

钩端螺旋体病诊断要点?

Q

钩端螺旋体病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原则:“三早一就”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地治疗

?钩端螺旋体流行特点:

热带为高度流行区√

病人和带虫者为传染源√

丝状蚴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

农民感染率高于工人√

钩体培养常用的培养基:兔血清培养基

钩体对下列何种抗生素最敏感:青霉素

钩体排出的主要途径:小便

疟疾

Q

疟疾病原学、发病机制及与各期疟原虫的关系?

Q

疟疾临床表现?

Q

疟疾实验室检查?

Q

疟疾诊断要点?

Q

疟疾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一)基础治疗

(二)抗疟原虫治疗

青蒿素衍生物与另一种有效抗疟疾药物的联合方案

(三)对症及支持治疗

Q

疟疾预防及并发症、对症治疗方法?

?引起临床上凶险发作的最常见的疟原虫是:恶性疟原虫

平原区间间日疟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华按蚊

疟原虫在按蚊体内阶段繁殖变化过程顺序: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动合子、囊合子、子孢子

感染性按蚊在疟原虫生活史是:终宿主

疟原虫感染人体的阶段:子孢子

环状体出现在下述部位:红细胞

疟原虫在蚊虫体内进行的是疟原虫生活史的哪个阶段:有性繁殖期

?确诊疟疾最简便的方法:血涂片

用来确诊疟疾患者的实验室方法:血或骨髓片找病原体

临床疑似疟疾多次血涂片未发现疟原虫,可用骨髓涂片检查√

?间歇性发热半个月,血涂片发现疟原虫,患者最明显的体征是:脾脏肿大

脑型疟可见于:间日疟和恶性疟

常见复发的疟疾:间日疟和卵形疟

间日疟和三日疟复发的根源是迟发型子孢子√

输血疟疾只有红内期,故治疗后无复发√

疟疾发病及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疟原虫的数量及类型√

疟疾患者并发黑尿热常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酶缺乏有关√

?脑型疟疾处理错误的是:碳酸氢钠滴注(甘露醇脱水、止痉解痉、口服伯氨喹、盐酸喹宁滴注√)

下列哪种药物不是脑疟常用杀灭红内期裂殖体疟原虫的抗疟药:派喹(奎宁、氯喹、磷酸咯萘啶、青蒿琥酯√)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d/18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