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中医各时代史上

中医各时代史上



远古时代(公元前年)

在这时期,中国版图上已形成不同的部落,起初始祖居民穴居野外,为生存必须与自然界斗争。在寻觅食物过程中,他们发现某些食物能缓和身体不适,但某些食物有毒性,能引致死亡。火的应用对当时穴居部落起了重要的改变,熟食不但缩短消化食物的过程,而且火能御寒、照明、驱散山洞中的潮湿,改善居住的条件,自然也减少了疾病。当时人们利用热石取暖时,发现以石头烘烤不同的体表部位

可以舒缓某些不适,另外亦发现利用骨针捶击特殊位置可舒缓某部位的痛楚。这些经验奠定了草药、针灸治疗的基础。当时虽没有医生这种专职,但一些专长这方面技能的部族成员被尊称为"巫",因为他们治疗时往往结合巫术。

黄帝与炎帝

相传这个时代有两位传奇人物,黄帝与炎帝(又名神农)。历史学家虽不能确定他们是否真正存在,但可以确定他们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年。两人都被认为是中医药始祖之一,对中医药贡献良多。这两位人物被认为是两本中医巨著的作者;《黄帝内经》及《神农本草经》,此著作现今仍为人们广泛应用。据历史学家估计此乃托古之作,在古时人们喜欢将受尊重的老师或重要人物指定为某著作的来源,其实他们并非真正的作者。

商代(公元前-年)

商人民居住在中国境内的黄河盆地,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祖先之一。他们行医的方式非常原始,往往将迷信、传说及治疗经验结合应用。据当时出土的水牛及乌龟甲骨文记载,已有数种疾病的描述和治疗方法,人们更以酒及热水作药物,利用针及青铜刀作手术用具。相传以汤液治病始自此期。

商人认为自己的存在与天地万物关系密切,大家所处的位置是,天堂在头上,地球在脚下,而人在两者之间。他们的信念是"地球是扁平的,并由三块同心方块组合而成",并以这个盖天说法来解释一切自然定律,而人与宇宙之间也因此而建立了很多联系。举例说,人类身体的皮肤被认定与地球的扁平特质相关;而五脏与五行的木、火、水、土和金相关;眼睛及耳朵与天上的太阳及月亮相关等。奠定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基础。

周朝(约公元前-年)共分为四个时期:*西周公元前-年*东周公元前-年*春秋时代公元前-年*战国时代公元前-年儒学及道家思想周人于公元前年灭商而建立西周王朝,虽然沿用商代遗留的礼仪及制度,但人们开始反抗旧有的礼节及思想。

在这段时期,人们开始道德崩溃,封建诸侯之间时有战争,政治及社会极不安定。两位历史人物应时冒起,其一是始创儒学的孔夫子(公元前-年),他是社会改革者和导师,希望将动荡的时局回复平静。与其同时代的还有老子(生于公元前年),是道家思想始创人。道家思想偏向于哲学方面,而儒学则讲求实际。这些思想至今仍影响中华文化,对中医的实践非常重要。

宫廷医师周朝医药当比商代为进步,但皆集中在王宫,并已有制度。根据《周礼》的记载,东周时期已存在有系统的医疗组织,宫廷医师需接受不同的专科训练,例如疾医负责疾病治疗工作,属现代医学的内科,疡医负责治疗疮伤、皮肤病、骨折或其他创伤,食医负责王宫内饮食调配,相当于今日的营养师。另外还有负责动物治疗的医师,是中国首个法定的兽医。其时医术已开始分门别类。扁鹊扁鹊的行医手法是以四种中医检查步骤为基础,即观察病人舌、耳、鼻、眼、面、口及喉;听诊病人语气、咳嗽或其他身体异动;详细询问病人的发病过程;最后会替病人搭脉。他更相信疾病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所造成。以此,扁鹊被喻为是妇科、儿科、眼科、精神科及耳鼻喉科的治疾圣手。《黄帝内经》在战国时代,中国处于七国诸侯分割的情况。约于此时,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开始应用于疾病成因方面,更被发扬到作为学校教材并记载在文献中。阴阳学说一直未能确定是源自那里及什么时期。

《内经》虽称是皇帝所写,其实是由数位作者经过长时间汇集而成的作品,它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由《素问》及《灵枢》两书合成,《素问》于春秋战国未期完成,而《灵枢》成书于公元2年,又在汉代(公元前年至公元25年)修改。《内经》是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内容非常广泛,除了医学,亦阐述道德、哲学及宗教。其主题渗透、贯穿道家思想、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各方面。在-年,长沙马王堆墓穴出土了一批医学文献,属于公元前年以前的文物,其中有一本叫《五十二病方》,详细记录了52种疾病及52种方剂,是中国最早的中药学参考文献。虽然如此,《内经》仍是最广泛参考的文献之一,现今许多学者仍以《内经》的丰富内容为启迪。

秦朝(公元前~年)

关于秦朝秦叔(秦始王)是首位统一中国的皇帝,他不但利用武力征服六国达到统一目标,还统合各地的制度如货币、文字、度量衡单位等,以提高统治及管理效率。秦始王以严苛手段治国,引起贵族和学者们不满,并于公元前年,发生了"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秦始王把位学者坑死又烧毁很多重要的历史文献,以警戒对抗他的人。幸运地一些有关占卜、医学及农业书籍得以保全。最后秦朝因农民起义而灭亡,成立汉朝。与此同时,中医药体系,随同大量医疗实践的开展,内容开始充实及提高。汉朝(公元前~公元年)*西汉公元前~公元24年*东汉公元25~年关于汉朝刘邦于公元前年成功推翻秦朝建立汉朝。当时边境外的游牧民族不断侵犯,于是西汉将这些部族征服,使中国的版图因而扩大,地域包括现今的蒙古、东北九省、朝鲜、中国南部、越南以及亚洲中部。同时因为营商方便,中国西北方出现了"丝绸之路",形成一条兴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及经商的通道。公元9至23年,王莽,篡改西汉,成立新朝,新朝很快灭亡,之后进入东汉时期。汉朝是一个在艺术、哲学及科技都有创新的时代。例如在公元2年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一种测量地震的仪器。而各方面的医学理论、体系亦初步形成了。

哲学及宗教的角色

哲学、社会价值观及宗教对中医药的发展影响深远。不同派系的哲学及宗教思潮包括佛教,由此时崛起,并开始广泛流传。此外因为纸张的发明,许多不同的书籍开始出现例如司马迁(公元前~82年)的名著《史记》。有更多医书出现了而且质量不断提升。当时儒家理性思想相当普及;很多学者或学校开始习究和记录医药文献,以实践自己的理念。中医药的实践开始注入哲学思想,例如道家的养生思想、儒家的行医规范等等。

道教及长生不老由于封建统治者都梦想长生,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搜求药材及炼丹的风气因而盛行起来。而当时的其他玄学如佛教也渗入了道教教义。例如汉桓帝(公元~年)邀请一批与道教支派有关系的印度佛教高僧入宫,希望为他提供长生不老仙丹。此为中医药方剂学的起源。

医学教育的发展师徒相授制度是东汉常见的培训医师方法。通常以家传形式进行,以确保稳定及可靠的收益。要成为名医则仍重经验,文献《曲礼》说:「医师的医术若非前三世所传下来的,最好不要服用他所处方的药」。选拔学徒的过程非常严谨,就算《黄帝内经》内亦强调选拔的重要,因为徒弟的成功会为师傅带来荣誉。那时的人亦利用著名医籍来自我学习医术。以考试形式来选拔合资格医师最早出现在汉朝。汉元帝在公元前43年要求所有侍候他的医务官员必须通过考核。但这个考试不一定建基于医学知识,而是以他们的行为是否达到"廉、信、礼、义"的规范为目标。这与当时奉行儒家思想,有为而治的实施有关。除了在朝廷有侍候皇室百官的医师之外,在军队及诸侯管辖地方也有医官。当时疫病非常流行,朝廷会遣派官员巡视,赐医药救灾。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汉代的重要著作,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是以产生治病的本草记录,并以植物为主。此书是后人托名"神农"之作,成书时间不详,估计约在公元前1或2世纪,是中国最早期的完整中药学文献。此书记录了种中药,内容包括种植物类,67种动物类和46种矿物类。其次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种多属滋补养生类,没有毒性或毒性小,可长期服用,例如人参。中品药种多属补养兼有预防作用,某些含毒性,例如当归及麻黄有时会产生毒性反应,须由医师处方用药。下品药种,一般具有毒性,是专用于治疗的药物。例如植物类巴豆,用于通便、消水肿及去痰。汉代名医汉代冒出很多名医,仓公淳于意(公元前~年)是首位保存病人记录的医师;汉和帝时的太医丞郭玉及汉哀帝时的伍宏都是公元一世纪时期的名医,针灸医术高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又名张机(公元~年),汉末时期人,博览群书,潜修道术,一时称为良医(后世称为"医圣")。写成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即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他首创以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及厥阴等六经辨证论治的原则及方法。是中国最早的理论结合临床诊疗专书。之后在宋朝(公元~年),此书再次被编写,并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册。

华陀

华佗(公元~)与张仲景同期,他四出游历为百姓治病,并学习当地医师们的医术。华佗精于外科手术,善用麻醉药物。华佗将「麻沸散」溶入发酵饮品中,在手术前给病人服用,这是一种麻醉剂,后来相信是大麻之类的草药,当时没有记录。除此之外,华佗更提倡体育疗法(中医称为导引病),创作"五禽之戏",模仿虎、鹿、熊、猿及鸟的动作姿态,从而达到保健强身的目标。华佗有弟子吴普、樊阿二人,都是三国时期的名医。吴普依据华佗导引之术活到90岁,并且耳聪目明,牙齿完整。樊阿精于针刺术,将针刺方法引伸至背部及胸部应用。华佗的著作早已失去,之后由于宗教信仰及制度问题,外科手术不能进一步发展。

华佗"五禽之戏"的五种姿态董奉在汉末献帝时,是一位名医,医术精湛。公元年,黄巾起义并成功将汉室灭亡。各地势力强大的军人掌权,最后大约于公元三世纪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的政治家曹操,常召华佗医治他的偏头痛,及后因故曹操将华佗处死。

三国时期(公元~年)*魏国公元~年*蜀汉国公元~年*吴国公元~年两晋时期(公元~年)*西晋公元~年*东晋公元~年南朝时期(公元~年)*宋公元~年*齐公元~年*梁公元~年*陈公元~年北朝时期(公元~年)*北魏公元~年*东魏公元~年*西魏公元~年*北齐公元~年*北周公元~年关于三国、魏晋及南北朝公元至年间为中国的中世纪,在文化及科学等方面都有重要发展。东汉灭亡,军队强权在各地割据一方。在这段期间,南方比北方相对稳定及文明。同时佛教在全国迅速传播,北魏时期更大力提倡佛教以稳定政局。佛教的流传使到印度文化传入中国。结果有关数学、天文及医学知识发展兴盛。医药学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汉代的基础上,广泛总结经验,出现了大量的医学著作,特别是脉学、针灸学、本草学及方剂学方面。三国鼎立(公元年)医学教育这个时期医学教育水平已提高。公元年南朝宋文帝时,太医令秦承祖要求朝庭派医官培训医学生以广传授,此属朝廷指派医师教育中医的创举。虽然皇家学院早已在公元前年成立,但其时主要教授文学、哲学及行政等,很少关于医学。然而在公元年,皇家学院已扩充,置有中医学博士及助教。针灸医术针灸疗法在中国很普遍,是中国的物理治疗,源于古人发现利用石针刺压,可以有效地缓解身体的疼痛。

先前描述的多位医师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及樊阿都因此疗法而闻名。《黄帝内经.灵枢》亦有记载有关针灸医术的应用。《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一本针灸疗法的典范。由皇甫谧所撰,总结了以前各书有关针灸疗法的经验,是最早及最完整的针灸疗法参考文献。此书论述经穴,包括有关中医解剖、生理并深入描述经脉概念。另外也说明取穴部位及用针技巧,以及针灸的临床指标及应用后反应。脉学中医的内容里早已有血液及循环系统的概念,他们认为人体内有两个不同的循环系统,不同的物质在这两个系统内流动。血液从心脏泵出后,经血管灌输全身。而气是一种能量,从肺泵出后,经看不见的经络运行全身。王叔和

《脉经》王叔和(公元~年)是魏晋间的名医,所着的《脉经》集古代诊脉法的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此书定脉象为24种如浮、滑、沉、弱等并有简明扼要的叙述。以动脉搏动的深浅、快慢、强度、节律及脉波形态等诊断病情及考察疗效。方剂学炼丹术及葛洪

炼丹方士炼丹方士被认为是早期的药剂师。由于早期道教的长生思想,炼丹术非常普遍。在方士们研究不死之药的同时,炼丹方士们取得了不同化合物或金属提炼技术,因而制出新型药物及滋补品。葛洪《肘后备急方》

完成了巨著《肘后救卒方》或《肘后备急方》,是临床第一部急救手册。书中描述临床常见疾病的疗法,也包括预防策略,例如使用格离区防止传染病漫延,同时又提议利用药物预防疾病发生。葛洪主张利用简、便、廉、验的疗法,一些方法沿用至今,如草麻黄及常山分别用于治疗哮喘及疟疾。据此书记载,当时对于一些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疟疾、天花、麻疹及霍乱等已有较清楚的认识。本草学《神农本草经集注》另一位对中国医药发展有贡献的医家是陶弘景,是南朝齐、梁间的著名药物学家,他校订《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共记录种药物,除了增加对每种药物的说明外,还将药物分做玉石、草本、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成为后期中医药分类的标准。这本书是直至公元7世纪中期的主要医药文献。陶弘景亦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改篇,撰成《肘后百一方》。当时的炼丹方士及医师都是将手写的医学记录互相传阅,更有人雕刻在寺庙的石壁上以方便参考。

例如在河南省洛阳附近的龙门佛窟里,发现了一批公元6世纪未期的医学文献,在佛窟墙壁上发现约篇医方,其中一篇是记载先前提到的葛洪以常山治疗疟疾的方法。其他重要医学文献其他此期的重要医学文献有雷敩的《雷公炮灸论》,是第一本药物炮制学专着。书中主要描述植物类药,系统地总结药物炮制方法,如炮法、蒸法、煮法等,一直到现今仍然受到高度重视。另外公元~年间,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书。广泛记载了公元5世纪的各种外伤疗法及皮肤病如疮、疖、疽等疗法。其中的一个经典是提及用水银药膏治疗皮肤病。

隋朝(公元~年)关于隋代这段时期战乱频密,人们都希望再一次将国家统一,以回复前汉般的繁荣倡盛。公元年,杨坚夺取了北周的政权,之后更将南朝最后的国家-陈国打败,统一了中国,他建立隋朝并自称为隋文帝。然而隋文帝的继承者,隋炀帝横征暴敛,激起民变。终于公元年被李渊推翻,之后建立了唐朝。巢元方(公元年)

巢元方巢元方是一位太医博士,即是皇帝的医师。公元年,巢被隋政府指派编写《诸病源候论》又称《巢氏病源》。这书共50卷分67节,论述了1,种病症。它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反映早在隋代就对病源的探讨,发病机理的分析,以及对症候的描述方面,有了相当深入、系统地探索,是中国最早的病因证候学记录。此书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皮肤学、眼科及耳鼻喉科。这本书对病症的详细描述,引起深远影响,许多后世中医著作对有关的论述都是直接或间接引用本书的原文及论点。唐朝(公元~年)关于唐代唐朝是由李渊建立的(公元~年)。之后由他儿子李世民继位,著名的唐太宗(公元~年)。早期唐朝以多样化的怀柔-羁留手段,形成很多民族部落的归附,扩大了国家版图。唐朝行政机构完备,法律制度严密,经济繁荣,成为当时极为富庶及高度文明的国家。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诗词绘画,佛教儒学等十分兴盛,对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唐朝政府重视医疗,临床医学成为主流,且日趋专科化。另外频繁地与外来文化交流,也丰富了中医学内容。当时已有较完善的教育机构。唐朝公元~年太医署公元年唐政府设立了"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及药工四部组成。而医师培训后,主要会为皇帝,皇室及贵族们服务。医学教育分为两方面:医疗及药学。皇室医学院包括医科、针科、按摩科及咒禁科。医科课程规定,学生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之基础课程,然后再学习临床之内科、儿科、外科、耳鼻口齿科及拔火罐科。咒禁科即以法术驱邪治病,是受道教及佛教等影响的重要中国传统,反映了中医全面性的治疗手法中,精神修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药园同时期在京城还设有药园,招收青年充当学习生,学习种植及制作药材,以培养药学人材。

考试考试制度这个时期的太医署非常重视考试,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每月、季及年都有考试,以评核成绩,并规定学习九年仍不合格者,即令退学。而医师们的升迁制度也是基于他们的成功治愈率。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设立考试制度的国家,并促使其他国家相继仿效。公元年,阿拉伯也开始要求医生通过考核来确定资格。直到公元年,西方国家罗马才立法,要求设定考试以评定医生资格。唐太宗执政期间,公元年,即太医署成立5年之后,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开始在某些州郡建立。公元年,地方政府可自行委任教师到这些地方医学院教授。公元年,地方政府已授权可指派医师为本地民众服务。医学教育形式因此而并非只有"师徒相授"了。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颁行的药典

先前曾提及《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药典参考,大概是公元前一和二世纪的作品。之后被陶弘景(公元~年)校订并重新命名为《神农本草经集注》。也是中医本草的重要文献。唐朝首创由政府委任组织编撰药典颁行全国。在公元~年间,唐政府命令苏敬等20位同业专家集体编撰,同时又诏令在全国各地征集道地药材,绘成药图。终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的政府药典要早多个世纪。中外医药交流佛教徒去印度

朝圣并带回经文由于中国强士不断扩张,交通运输系统改善了,与外面的文化交流增加,中国派医师到外面如高丽、日本、印度及越南等,很多前述的医着又被翻译成该国语言。中医学开始渗入其他医学文化。另一方面,这些外来的文化也扩充了中医学内容。从韩国输入了很多草药,例如人参、白附子、玄胡索等,从越南输入的也有香草,苏木和丁香等。由于佛教普及,僧侣们常常往印度朝圣,加强了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许多印度医书被翻译成中文,据记载当时有印度医生在中国行医。中医眼科技术的提高也归功于印度医术。作为回报,中国药材例如麻黄、人参和白芷等被带到印度。由于阿拉伯商人到中国经商,中药也影响了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将炼丹术、脉诊技术以及草药如大黄、肉桂等带回国。炼金术就是经此而流传到西方其他国家。另一方面新品种草药例如香、没药和葫芦巴等输入了中国;来自波斯的无花果,今天仍是中医用于通便的常用药。此外西藏医药也从中医及阿拉伯医学中获益。孙思邈(公元~年)-药王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年)是中国医药发展史里最有影响的医师之一,他的行医手法及医德尤甚。由于自己身体虚弱,使他对医药产生兴趣,并以自己为首位病人。孙思邈精通医药、佛教、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当时隋文帝、唐太宗及唐高祖都希望诏他入朝为官。然而孙思邈一一拒绝了这些职位,而是贡献自己的一生为普通百姓服务。他相信最佳的治疗方治是预防疾病发生,最差的治疗方治是当疾病开始后才处理,后者意谓医师们不能保持病人身体健康。孙思邈最出名的著作是《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共30卷记载首医方。《千金翼方》共30卷记录了条药方。孙思邈对疾病的观念及疗法至今仍受高度重视。当时他已了解到霍乱及痢疾的成因是饮食不洁,而非人们普遍相信的邪恶之说;他正确地认识到肺结核是一种肺脏疾病,亦是创新的观念;他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麻疯病专家,有记录说他治疗过个病例。孙思邈亦闻名于诊断及治疗营养缺乏病。虽然他不了解甲状腺肿大的原因(甲亢是由于碘缺乏所致),但他知道会发生在山区居住或饮用不洁食水的人士;于是处方鹿及羊的甲状腺给病人,以提高甲状腺素的摄取量。对于夜肓症(维他命A缺乏引致的夜晚视力不良疾病),孙思邈利用、牛及羊的内脏将此病治愈,肝脏含丰富维他命A,可以补充病人的不足。他亦是医学历史上,第一位记录脚气病之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医生,脚气病是一种由维他命B1缺乏引起的营养缺乏疾病。孙思邈会处方给脚气病人富含维他命B1的复合方剂。

孙思邈倡导积极养生,反对魏、晋时期盛行的服仙丹求长生方法。他强调更积极的方法,例如锻炼气功、体操及推拿等,以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他反对日常生活中过度饮酒、食用未经处理的肉类及在公共场所吐痰。孙思邈认为在诉诸用药之前,应先尝试饮食治疗。孙思邈的其他创新包括针灸和药物方面。他主张针药并用,并探索出新的应用穴位,创制彩色经络图。他认为艾灸应该在施行针刺疗法之前执行,而且强调使用阿是穴,是今天被医家们常用的穴位。孙思邈有非常丰富的草药知识,而且非常注重收割季节及处理药材方法。对中国药物学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五代(公元~年)*后梁公元-年*后唐公元-年*后晋公元-年*后汉公元-年*后周公元-年由于唐朝的崩溃,中国再次分裂,有一系列短暂的朝代在开封建立统治王朝,而其他地域也各自形成独立的州郡。辽国(公元~1年)辽国是由契丹部落在北方建立的强势王朝。宋朝时,必须支付极大量金钱给他们,以维持和平的关系及避免侵犯。宋朝(公元~年)*北宋公元-年*南宋公元-年关于宋朝赵匡胤于公元年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北宋王朝始终未能完全统一中国,北面有契丹建立的"辽"及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西部有吐蕃势力;南面又有"大理"及丁琏王朝。这些政权及势力由始至终威胁宋朝。最后北面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于公元年挥军南下,迫使宋廷迁都至南方的临安,形成了南宋北金对峙百余年的局面。直至公元十三世纪末再次被蒙古统一。

宋朝在农业及手工业发达的基础上,社会产生力提高,商业发展迅速。因此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冒起,但他们大都沉溺在安逸奢华的生活。同时海上贸易亦因商队增加,以及陆路混乱而迅速扩展。另一方面,很多新思想涌现了,对医学有一定的影响。儒学思想亦再次复活,哲学家称之为新儒学。宋朝廷内的改革派及守旧派时有斗争,北宋首相王安石(公元-年)就是改革派的表表者,他致力推行著名的"新法"改革,促使医疗体系及有关机构改进,例如设立御药院以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等。

印刷术使医籍普及虽然印刷术早在公元唐代年间已存在,但在公元年,筚升将之改良为活字印刷技术,使印刷术跨进一大步。此后医学及科学的著作大量出版,促进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宋代还专设"校正医书局",集中了一批著名医学家及其他学者,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很多医籍如《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都是经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此外对著名医籍又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注释也相继出版,对当时医学发展非常重要。宋政府和医家编著了大批书籍。宋廷曾多次向全国征集资料,编成统一医籍发行全国。一方面整理了前代的本草文献,并总结对药物学之新经验;因而当时有大量本草药典出版,成为同期世界药物学领域中的先驱。另外,宋廷又设立"尚药局",广泛地收集宋代以前之方剂及民间验方,编成大型方书。宋代名医既多,亦都编撰各自的验方传世。《太平圣惠方》是首部编著的大型方书,由宋廷任命翰林医官使王怀隐等于公元年。本书共载16,个处方,并对方剂、药物、病证及病理都进行了论述。出版大量及多种类别的医籍,反映当时中医学获得全面发展。

医学教育

宋政府把医药行政及医学教育分立起来。设立"翰林医官院"负责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王安石变法后,学校体制及教学内容又有改进。"太医局"是专为医学教育设立的机构,已扩充成为皇家医学院。医学校的社会地位提高,吸引了不少儒生学医,儒医迅速增多亦是促使中医学发展的原因。之后各州镇府均仿照"太医局"开办地方医学校,使中医更加普及。医学生考试制度完全仿照朝廷太学招募方法,根据成绩或治愈率决定升迁。而医学部亦增分为九科:1.内科6.皮肤及骨科2.风科(如中风病)7.产科3.儿科8.针灸4.眼科9.创伤及咒禁科5.耳鼻喉齿科当时医学生之理论教材,除了有前唐时必修的医学文献之外,还新增了陈言的《三因极--病证方论》。著名医家及诗人杨介,总结对处死犯人的解剖经验,描绘成图谱《存真图》,使到当时医学生对解剖学的认识加深。

另一个医学教育的突破,是翰林医官尚药王惟一(公元-年),研制了两具与成年男子体形相等的"铜人",并且奉御总结针灸名著,撰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体表刻穴个;医生考试时,先将铜人外表涂蜡,往体内注水,并穿上衣服。针刺中穴位则水会流出,否则针就刺不进去,这样就可以判断受考人对穴位的掌握程度。他的著作不但印行,还刻成两座石碑,立于当时首都开封,作为公众参考。是中国针灸史上新的里程碑。

病因病机学发展先前曾描述,公元年陈言提出了新的病因学理论。他的著作《三因极--病证方论》,将复杂的病因归为三类: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这种分类虽与汉代张仲景所述略同,但内容有所发展,即对各类病因概括得更具体,其范围亦较全面,更符合临床应用。三因分类的原则,一直为后世医家遵循。法医学的重大发展

《洗冤集录》是宋慈于公元7年完成的著作。本书内容包括人体解剖,尸体检验,现场勘察,死伤原因鉴定,各类中毒急救及解毒方法等,分析详细并且非常切合实际。据书里内容,如是中毒身亡,死者会表现青或紫色皮肤,嘴及眼睛张开,手足指甲呈蓝色,眼、耳、口、鼻都可能有血液流出。要证明中毒,可把以肥皂水洗过的银针探入受难者口中。如银针变黑并不能抹掉就可证实。此书成为中国死伤狱断案的法典及依据,一直沿用多年。并被翻译成至少5种国外国语言。儿科及妇科的发展

宋政府不但注重医学文献出版事业,也非常鼓励医学研究及实践。儿科及妇科因而发展成独立专科。并取得重要的成果。

儿科专家及专着中,以钱乙和他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为代表。其弟子阎孝忠于公元年把他的理论及经验整理成《小儿药证直诀》。此书是儿科专着,包括生理、病理及治疗方面。此外痘疹(天花)、水痘、麻疹等发疹性儿科传染病,已能进一步鉴别,并详载其证侯及治法,颇有创见。宋代已经在大城市设立公众福利事业,开始出现药房、医院及孤儿院。都市化使政府要积极面对公共卫生问题,如南宋某些城市每天都有街道清洁、夜间粪便收集及使用痰盂的设施。宋政府亦开始有防疫政策。当时天花流行,导致新生儿死亡率很高,对这方面的研究很注重。妇科及产科亦开始独立发展,当时最大成就的是陈自明(公元-年)及所着《妇人大全良方》。《妇人大全良方》主要讲解妇科方面的月经、生育以及常见疾病,而产科有胎教、妊娠、难产及产后疾病等。本书述及的难产问题包括臀位分娩、肩位分娩及面位分娩等,内容非常丰富。中外医药交流

由于海上贸易扩展迅速,宋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据记载由阿拉伯商人经海上,运往欧洲、亚洲及非洲等各地的中国药材有60多种,其中包括朱砂、人参、牛黄、茯苓、附子、胡椒等等。当时牛黄被视为珍贵物品,专供防疫之用。十一及十二世纪之间,中国与高丽、日本、东南亚及阿拉伯国家都有紧密的关系,有助于医药事业的交流。在众多进贡给皇帝的珍品之中,很多都是药材或用来制药的原料,包括矿物质、植物及动物类如犀牛角、象牙、玫瑰水、珍珠、珊瑚及甜瓜等。另一方面,中国亦赠送很多医学文献或医师到那些国家,促使他们的医学发展。所以现今很多在中国失传的医学古籍,都可在那些国家发现。

4大优势1次性治愈0复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王铁伟

王氏中医脉管炎传统辩证论治传承人。

长按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好
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d/1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