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怀夷柔远绥抚万邦苏禄王慕风向化万

怀夷柔远绥抚万邦苏禄王慕风向化万



怀夷柔远、绥抚万邦

——苏禄王慕风向化、万里来朝

摘要:永乐盛世,民殷国富,绥抚万邦,郑和七下西洋,“宣德化以柔远人,布声教以抚四海”,中华文明远播四方,菲律宾群岛南部的苏禄王慕风向化,万里来朝。永乐十五年(),苏禄王率领眷属陪臣余人,组成庞大的友好使团入华朝贡,受到明成祖的隆重接待,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盛举。苏禄王一行陛辞归国,沿运河南下,途经德州,苏禄王不幸构疾病故,葬于德州城北二里处(现德州北营村)。苏禄王病逝德州,明成祖深为哀悼,遣官谕祭,王礼厚葬,建墓修祠。王长子都马含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次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剌等十人,留居中国守墓。明成祖赐祭田数顷,免纳租税。并拨回民陈咬住、马丑斯、夏乃马三户供役,同王妃、王子共同守墓。从此以后,苏禄王的后裔世代在德州繁衍生息。王子安都鲁、温哈剌之后分别取“安”“温”为姓,逐步形成了德州苏禄王后裔——安温家族,成为中菲友谊的历史见证。

一、盛世华章——苏禄王万里来朝

大明盛世,声教远播,绥抚四海,实行“怀夷柔远、厚往薄来”的外交政策,确立了以中国为核心的海外宗藩朝贡体系。公元十五世纪,明朝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进行友好访问和文化交流,途中曾三次遣使访问了苏禄群岛,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苏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苏禄王心悦诚服,决定入华朝贡。明永乐十五年(),苏禄东国首领巴都葛·叭答剌、西国首领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国首领叭都葛巴剌卜三人,率领眷属陪臣余人,组成庞大的友好使团,携带珍珠、宝石、玳瑁等礼物,梯山航海,万里来朝,成为中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二、赤绶金章——明成祖对苏禄王的赐封

明成祖在奉天殿(清代改称太和殿)举行盛大仪式,赐封巴都葛·叭答剌为苏禄国东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为苏禄国西王,叭都葛巴剌卜为苏禄国峒王。三王之中,以东王为尊。赐予金银、绫锣、印诰、袭衣、冠带等物。在谨身殿(清代改称保和殿)举行盛大国宴,“酒九行,上食五次,太乐、细乐间作,呈舞队”。宴后,太乐署又献歌舞,欢快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苏禄王一行在京27日,受到了明朝廷空前的礼遇。受国宴、听雅乐、观杂戏、游名胜,不亦乐乎。

三、陛辞归国——苏禄王载誉而归

永乐十五年()八月底,苏禄王陛辞而归。明政府按照“厚往薄来”的外交礼节,赠予苏禄客人大量的礼品:包括金相玉带、金绣蟒龙衣、麒麟衣、黄金百两、白金两千两,钞一万锭,钱三千贯、罗锦文绮二百疋、绢三百疋等等。苏禄使团,顺利完成了外交使命,圆满结束了对华访问。苏禄东王巴都葛·叭答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辞别明成祖,一行沿运河南下,载誉而归。在中国官员的护送下,按预定的行程,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四、婴疾遽薨——苏禄东王客逝德州

永乐十五年()八月底,苏禄使团一行乘船沿运河迤逦南下,过通州、天津、沧州,于永乐十五年()九月上旬,往德州而来。德州官员开驿迎接,忽闻苏禄东王巴都葛·叭答剌突患急症,先将东王安置于德州城北安陵驿,急忙寻医珍治。惜救治无效,不幸辞世。

根据温寿文《温安家乘要录》记载,苏禄王病逝的确切时间是永乐十五年(农历丁酉年)九月十三日(公历年10月22日)。

苏禄王突患急症而亡,目前所见史料,均未明确记载病因。笔者推测苏禄东王可能得的是疟疾。在古代有限的医疗条件下,恶性疟疾感染者,死亡率几乎达到%,且时间很短,严重者,24小时内便可致死。古代帝王将相不乏死于疟疾者。如埃及“少年法老”图坦卡蒙死于疟疾、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33岁时死于恶性疟疾、中国民族英雄郑成功39岁时死于疟疾。夏秋之际,正是华北地区疟疾的高发时节,尤其是在水边,蚊子繁殖旺盛,是恶性疟疾最易传播的地带。苏禄使团离京乘船南下之时,正值仲秋,易感染恶性疟疾。苏禄东王很可能过沧州不久,便染上恶性疟疾,发病不久便昏迷不醒,因为当时并无医治此病的良药,因而很快病逝。关于苏禄王病逝世时的年龄,遍查史籍均无记载。但从其他方面可以推知,苏禄王可能在40至50岁之间。理由有二:第一,苏禄王携王妃及三子入华,三王子的年龄虽无记载,但可以推断他们都已长大成人。其一,如其年幼,他们将经不起万余海里的惊涛骇浪。其二,长子都马含在苏禄东王病逝后,袭王爵率众南归,独立行使王权,也可证明其已成人。其三,从苏禄王后裔婚姻状况的记载看,王次子安都鲁妻为息剌安,三子温哈喇妻为嗒剌一林,她们显然都是苏禄女子。由此可推知,王子安都鲁、温哈喇来华时可能已婚。以上三点似乎都可证明三王子来华时都已长大成人。如此看来,苏禄王应该不小于40岁。第二,从以上可知,苏禄王应在40岁以上,这个范围很大。但从祾恩殿供奉的苏禄王画像推知,其年龄决对不会超过50岁。因而,苏禄王病逝之时,应在40至50岁之间。

五、垂于无极——明成祖对苏禄王的哀悼

苏禄东王病逝德州的消息传到北京,明成祖不胜痛悼,敕谕安慰他们的随行眷属,即派礼部郎中陈士启带着祭文赶往德州,并在德州择地以王礼安葬东王。在《谕祭文》中,明成祖赞誉苏禄东王“聪明特达,赋性温厚”,肯定了东王访华对两国友好关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盛赞东王的事迹“昭播后世,与天地相悠久”,对东王的不幸逝世表达了“不胜痛悼”之情。并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赐赠东王“恭定”的谥号。明成祖对苏禄国东王“航涨海、泛鲸波,不惮数万里之遥”,来华访问,钦佩有加。东王安葬后,明成祖仍余悲未尽,于永乐十六年(),敕令在苏禄东王墓前修建祠庙,立碑纪念,并亲书碑文——即现存的“御制苏禄国东王碑”。碑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明成祖对苏禄东王的钦佩与敬重,及对东王逝世的不胜痛悼之情。盛赞东王“聪明特达,超出等伦”,高度评价了东王访问中国的功绩是“光荣被其家国,庆泽流于后人,名声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碑文最后指出“王虽薨逝,盖有不随死而亡者,诚大丈夫矣”。表达了明成祖无限崇敬的心情。为了让后人看到苏禄东王之英容,明成祖特命宫中画师,绘制了苏禄东王肖像一幅,悬挂于王墓享殿中央,以供后人瞻仰。

六、丰碑奎章——苏禄王墓的建成

苏禄东王病逝德州,明成祖不胜痛悼,即派礼部郎中陈士启赶赴德州,主持建墓修祠。墓址选于德州城北,其一,此址如《温安家乘要录》所称“一城拱卫环绕,风水所聚”。王墓背有十二连城拱卫,前有护城河,正应风水所言“靠山面水”之宝地。其二,王墓“西临运河,望之帆樯往来如林,款乃声余,饶有风景。”明成祖择此水陆要冲,繁华富庶之地营葬东王,这除了表达明成祖对这位“诚贯金石”的东王的眷恋和敬佩之外,恐怕也是为了让后世的人们永远记住这位中菲友好的使者。

陵墓的形制是按当时的亲王礼制。明成祖“命有司营坟,葬以王礼”。以“王礼”葬东王,这就决定了东王墓的基本形制。王陵前殿后墓、坐北向南;自前往后牌坊、神道碑、华表、石像生、享殿、宝顶等中轴布局,东西配殿左右拱卫。永乐十五年()十月三日,由礼部郎中陈士启主持,为东王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东王墓的建造,先墓后庙,从建冢丘开始至享殿建成,前后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永乐十六年()九月,墓前享殿、神道、御制苏禄国东王碑及御碑楼相继落成,庄严肃穆,成为中菲友好往来的历史丰碑。

七、情系中华——王子王妃留华守墓

苏禄东王去世后,明成祖对东王后事进行了妥善处理。第一以“王”礼厚葬东王,赐谥“恭定”,褒扬有加。第二,按中国以“孝”治国的传统,准许东王妃葛木宁与东王次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剌及从者十人留中国为东王守墓,以安尉逝者,昭示来者。第三,对留守中国的王妃、王子的生活进行了妥善安排。除赐祭田、每月按人拨发粮、钱、布、钞等项外,还充分考虑到苏禄客人信仰与生活习俗,专门从历城迁来三户回民,免除三户租赋徭役,以照顾苏禄客人的生活起居。从此,王子、王妃以大明国宾的身份客居中国,安居齐鲁大地,浸润华夏文明,逐步融为一体。

八、繁衍生息——安温家族的形成

王妃葛木宁与王子安都鲁、温哈剌在德州定居下来,在语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向当地人学习,逐步习惯了在德州的定居生活,他们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其后辈分别取“安”、“温”为姓。下列是根据《温安家谱》绘制的王子安都鲁、温哈剌及其子孙的婚姻状况示意图从上图分析,王次子安都鲁娶息剌安,从名字上看,息剌安显然为苏禄女子。安都鲁可能在来华前既已与息剌安成婚,夫妻双双随父王同来中国。也可能是留居德州后成婚,如果是后者,息剌安可能是王妃葛木宁的侍女。安都鲁并非姓“安”,而是苏禄音的汉译。安都鲁与息剌安生一子,则以“安”为姓,取名安里池。“安”字既是中国百家姓之一,又合安都鲁音译的第一个字,一字双关。王子安都鲁子安里池则娶当地女子马氏,生二子。姓氏则按中国随父姓的习俗,以“安”为姓,名字也完全根据中国取名的习俗——取“吉名”与“佳名”。安里池已深谙此道,给二子取名为“世隆”与“世奉”。

总之,从安都鲁与温哈剌子孙世系表看,从苏禄王第三代孙开始,分别以“安”、“温”为姓,安都鲁子孙采用“安”姓,温哈剌子孙采用“温”姓。苏禄王守墓后裔以“安”“温”两大世系繁衍生息,明朝万历年间,已达70余口,逐步形成了安温家族。

九、入籍德州——安温家族融入中华大家庭

安温家族经明朝永乐年间至清初余年的融合与发展,人丁兴旺,人口已达到余口,在王墓东侧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守陵村落——北营村。在语言、民俗、生产方式、生活状况等方面,已经和当地人民相差无几,其“华化”过程至清初已经完成。清朝雍正年间,苏禄王后裔正式“以温、安为姓入籍德州”,成为清朝编户齐民,从而结束了在华客居时期,成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家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全面转型,逐步接受了儒家文化,以耕读传家。从清初开始,安、温家族崇儒之风日盛。安、温子弟纷纷进入府、州、县学,与当地文人、硕儒交游,参加科考,举人、秀才辈出,以儒学光耀门庭。从而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基本信仰、以传统儒学家法为门风、具有多元文化元素和南洋穆斯林血统的特殊家族。

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安温子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以经邦治国为己任,热心追求仕途,取得功名者不乏其人。清初,温泮参加山东省乡试,“棘闱”胜出,荣登“桂榜”,成为家族第一位举人。顺治十二年(),温泮入京会试,乙未科“春闱”胜出,荣登“杏榜”。殿试赐“进士出身”,金榜题名,是家族唯一的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知事。乾隆年间,温宪“秋闱”胜出,荣登“桂榜”,成为家族第二位举人,先后在安徽的池州、宁国、安庆等地任官,口碑甚佳,后升凤阳知府、卢凤道台。

十、友谊彩桥——中菲文化交流

今天,苏禄东王使华的历史在中国及菲律宾早已传为佳话,成为中菲人民的共同骄傲,从而为两国人民搭起了一道友好交往的彩桥。

年6月,菲律宾总统菲尔迪南·马科斯和夫人访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都亲切会见了马科斯总统一行。在会见中,马科斯总统提到多年前,苏禄东王访华、客逝于中国的历史,双方共同缅怀了苏禄东王为中菲友好交往所做的贡献,都希望继承中菲人民友好的历史传统,把中菲人民世代和平友好推向前进。

年5月,菲律宾总统约瑟夫·埃斯特拉达访华。17日,埃斯特拉达总统与胡锦涛副主席共同出席庆祝中菲建交25周年的宴会。在谈到菲中友谊不断发展时,这位菲律宾总统再次强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山东省德州市,作为菲中两国人民友谊象征的苏禄王纪念碑仍被保存下来。今天,我们为能继续加强这一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而感到自豪。”

年4月,胡锦涛主席应邀对菲律宾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在菲律宾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重要演讲,指出:“中国和菲律宾一水相隔、比邻而居,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早在0多年前,中菲两国就开始贸易往来。多年前,苏禄国王带着菲律宾人民的美好愿望踏上前往中国的友谊之路,在中菲友好史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话。多年前,中国沿海许多居民漂洋过海来到菲律宾,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休戚与共,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友情。中菲友谊经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已成为两国人民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年6月,适逢中菲建交30周年之际,德州苏禄王后裔十七代孙安金田,十八代孙安砚春、温海军应菲律宾华裔博物馆的邀请,踏上寻根之旅,受到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和外长罗慕洛的亲切接见。阿罗约指出,三位中国苏禄后裔重返故土,使菲中建交30周年庆祝活动更加有意义,充分证明两国友谊源远流长。

年10月,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应邀访华。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杜特尔特进行会谈,就中菲关系的未来发展,提出四点建议,其中第三点是双方要推动民间往来。中方将积极鼓励中国游客赴菲律宾旅游,加强两国教育、新闻、文化、媒体等领域交流,促进地方合作。中方建议两国就明年菲律宾苏禄王首次赴华周年开展系列纪念活动。

自中菲建交四十多年以来,菲律宾驻华使节、苏禄王室成员、菲律宾苏禄省官员及菲律宾游客多次来到德州,瞻仰苏禄王墓,同时德州安、温家族的主要成员也前往菲律宾进行寻根之旅,受到了菲律宾总统、外长的接见,也得到了苏禄王室成员和菲律宾人民的热情接待。这些互访,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与菲律宾及德州与菲律宾苏禄省的友好往来。不仅成为中菲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而且成为促进两国人民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纽带。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来源|德州学院报

作者|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王守栋教授

责编|于文杰

审编|李秉鑫









































怎样治疗白癜风呢
北京看白癜风上那个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d/1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