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中医疟疾疟论篇第三十五一
中医疟疾疟论篇第三十五一
疟论篇第三十五(一)
今天咱们继续讲黄帝内经素问第35篇,疟论篇。
疟论的疟就是指的疟疾,整个本篇呢,就论述了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分类以及治疗原则和针刺方法,是专门讨论疟疾的专篇。
现在我们国家疟疾病很少了,但是在一些非洲的国家还是很多的。所以大家说起疟疾很陌生,大家前段时间一定听过,中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她为什么获了奖呢?因为青蒿素。就是研究青蒿素,研究出来以后,对疟疾病的防治起到了非常大的贡献。所以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很例外的给了中国的学者。这个青蒿素就是治疗疟疾的药,这样一来,大家就会有一定的认识。
其实疟疾不可轻视,咱们国家的疟疾病在解放以前及初期都是很泛滥的。疟疾,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打摆子病,就是一会热的冒汗,一会冷的发抖哆嗦。
在古代,疟疾病也是一个很大的门类,也是对人们生产生活有很大影响的疾病。所以,黄帝内经在多年以前,就专门分出篇章来论述讨论疟疾。
下面我们串讲第一段。第一段的内容呢,主要是论述了疟疾的先兆,发病先兆以及发作的一个症状。
黄帝问曰,疟疾通常是由于感受风邪引起的。他这里说嘛,皆生于风,就是感受风邪引起的。
病的发作和停止,都是有一定的时间,这是为什么呢?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表现在皮肤毫毛,然后出现伸懒腰打哈欠,接着寒冷发抖,甚至冷得颔骨抖动,腰脊疼痛。
等这些怕冷的症状过去以后,身体又开始发热,并且出现头痛欲裂,像要裂开一样,口渴想喝冷水等等这些症状。
这就是疟疾病的症状。开始冷得不行了,全身发抖,牙都冷的磕的骨骼响。这个冷的症状过去后,又开始全身发热,头痛口渴,想喝水。
第二段呢,就是论述了疟疾总的病因病机,以及一些症状的表现。
黄帝曰,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情况呢?我愿意听听其中的道理。
歧伯曰,这是因为阴阳之气上下相争,互相转移合并,虚实交替造成的。
他这里说了一个上下互相虚实这种变化,为什么他这样说呢?因为所表现的症状就是一个冷热的交替嘛。咱们传统医学认为,只要冷热交替,那他肯定就是阴阳虚实上下,这些变化所导致的。
阳气转移到阴气所在的地方,和阴气合并,使阴气所在的地方相对充实有余,而阳经呢则相对的空虚不足。因为阳经经脉经过颌下,就是下颌骨,阳明经气虚就会发生寒冷发抖,甚至呢两颌骨抖动。太阳经从头部开始向下,到后颈部,再沿着脊柱两侧向下到腰部,如果太阳经气虚,就会出现腰脊头项疼痛。如果三条阳经经气都虚,则阴气就会过于的亢盛,阴气过于亢盛,那就会导致感到寒冷彻骨而且疼痛。这种寒,是从体内产生的,所以病人觉得身体内外都寒冷。
阳气偏盛时体表发热,阴气虚少时体内发热,如果阳盛和阴虚同时出现,那么身体内外就都发热。就会见到呼吸急促,气喘口渴,想喝冷水等等这些症状。这是因为夏天被暑气伤害,热邪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这个地方,那就是营气停留的地方,如果这个热邪伏于体内,使人出汗,毛孔张开,这样到了秋天再感受秋凉之气,或者是出汗后受风,或者是汗出后洗浴,风邪和水气就会乘机侵入皮肤里,与卫气相合,引动伏与体内的暑热之邪,共同引起疟疾的发病。
他在这里解释了疟疾的发病原因,说里边有阳盛,有阴虚的症状容易发热,再加上夏季伏热,感受水冷,感受秋天的寒冷之气,这样而发生的。
人体的卫气,白天在三阳经运行,夜晚在三阴经运行。侵入体内的邪气,随着卫气进出体内外,到达体表阳经,向外发散而引发疟疾。到达体内阴经,蛰伏于体内,并向里侵犯。因为人体卫气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每天白天就到达体表,所以疟疾也是每天规律性的发作一次。
这个病呀,大家没有经验,也没有见过,也很少听说。这个疟疾病呀,是一个很奇怪的病。
有时候就一天发作一次,固定的时间先冷,冷完再热。有的是隔一天发生一次,有的是3天发生一次。还有的是7天发生一次。
过去呢叫当日疟,隔日疟,间日疟等等这些叫法。
说了半天,古代认为这个疟疾的发病是邪气,侵犯人体以后,侵犯入三阳经,侵犯入三阴经。侵犯了三阳经就会引起发热,侵犯了三阴经,就会导致身体发寒。
而每天有规律的发生是怎么回事呢?每天人的阳气也就是卫气,白天要到达阳部的,夜晚是要到达阴部的。所以这个邪气一会儿是要进入阳经发作,一会儿进入阴经进行发作。他认为是这样规律性地发作。
这一篇呢,大家多从理论上去感受,他这种阴阳交替,内外交换虚实变化的这种规律就可以了,而不要研究这个疟疾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现在已经研究出来了,说疟疾是由疟原虫裂变排除毒素引起的身体发冷发热。但是现在科学也很难说得清楚,就说为什么是间日疟,隔日疟,就说这个毒素或者疟原虫的破裂它有它的规律性。
但是我们从远古的时代,从人体阴阳角度,不管你是疟原虫什么东西,我们通称为邪气,你这个邪气以侵犯人体后,导致人体发热发冷,交替发作的原因是什么呢?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论述了这些原因。那我们这个学习就要明白辩证,病因病机的一个过程。就是这种阴阳虚实,内外上下这种交换的规律性。或者是逻辑性。我们多从这些方面去学习一下。
我们继续串讲下面的一段。
下面这一段的主要是论述了间日疟的病机以及疟疾的发作,逐日推迟和逐日提前的原因。间日疟就是我说的,隔一天发病。
黄帝问,隔日发作一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岐伯曰,隔日发作一次的疟疾,是由于邪气随经脉侵犯人体较深的部位,离体表的距离比较远,运行缓慢,而卫气运行急速。所以,邪气不能与卫气同步运行而到达体表的阳经,就形成了卫气单独运行到体表,而邪气还滞留在体内的情况。并且呢,每隔两天才能运行到体表,和卫气合并抗争一次。
他的原因是什么呢?说人体的卫气在一天之内,白天就到了体表了,晚上就到了体内了。如果你感受邪气很深,它运行的速度慢,就不能跟随卫气迅速地到达体表,卫气先到达体表,过两天了它才到了体表了,一到体表,邪正相争,就开始发病一次。
黄帝曰,讲得好。有的疾病在发作时间上,一天比一天推迟,有的是一天比一天提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人体的卫气每一昼夜会与风府穴一次,当卫气会合于风府穴时,人体表面的汗孔就舒张开。这时如果邪气趁机侵入,与卫气合并,就导致疾病的发作。邪气侵犯风府穴,沿着脊柱向下移动,每天向下移动一个骨节,卫气与邪气相遇的时间就一天一天推迟了。所以发病的时间就一天比一天晚。
如果这个邪气从风府穴开始,每天向下移动一节,经过25天就到达人的尾椎骶骨部了。第26天,开始又进入脊椎,沿冲脉向上经过9天,到达任脉的天突穴。由于邪气的位置逐日上移,与卫气相遇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早,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逐日提前。
至于隔日发作一次呢,是因为邪气内迫五脏,横连于膜原,距离体表较远,邪气深入,运行缓慢,不能与卫气并行。邪气与卫气不能同时到达体表,所以隔日发作一次。
这一段呀,就是说间日疟是怎么发生的,以及有的疟疾是一天比一天推迟,有的疟疾呢,比方隔几天发作一次,隔8天发作一次,隔7天发作一次,一天比一天靠前。他这种规律性的是什么原因呢?
歧伯解释,人体的卫气,就体表的这种热气,每天要在固定的时间,在人的背后,项部的风府穴会聚一次。如果会聚的时候,邪气乘机而入,那么就会随着脊柱它一节一节的往下移,每移一节就是一天。那它向下每移一节就与卫气相遇的晚一天,所以就总是往后推一天。当他一直从上往下推迟,推迟,推迟到骶骨部以后,它会有一个向上的反折,反折到腰部以后,沿着冲脉从前面往上就到达了任脉的天突穴。就是人的喉结部这个穴位,叫天突穴。
到达这个天突穴的时间需要九天时间,这样每往后推一天,就与卫气相遇的时间早一天,到了第九天当天就发作。以前是隔9天隔8天隔7天,到最后一天到达天突穴当天就发作。
中医对经脉气血的运行,时间、尺寸、天数都有一个精确的运算的。我们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骨节是一天,以及从冲脉到达天突穴需要九天,为什么?就是它有经脉气血的运行速度和路程的。
有兴趣的以后可以慢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不过研究这个估计得需要博士生导师这样级别的大师来教。因为它涉及一套很深奥的知识,需要学习一套很深奥很综合性的知识才能弄通弄清楚这些经脉气血运行的部位,尺寸时间的。弄懂了这些,再把针灸弄好了的话,绝对就是针灸大家了。
下面一段主要论述邪气侵犯人体的不同部位,人体的卫气与邪气抗争而出现的寒热症状。
黄帝说:夫子言卫气每至风府,也就是黄帝说,先生您说过当的邪气汇合于风府时,人体的汗孔就会舒张,汗孔舒张则邪气趁机侵入,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
意思就是说,岐伯您曾经说过,当风府穴汇聚时,毛孔就会开张,这个时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它一进入,就会与卫气相遇产生抗争发病,可是你又说因为邪气每日向下移一节,卫气与邪气相遇的地方也每日向下移一节,那么当疾病发作的时候,邪气并不在风府穴,疾病仍然每日发作一次,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以上是指邪气侵入头顶,沿着脊柱向下移动的情况,因为人体有虚实的区别,病邪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不一定邪气在风府穴才发病。
例如邪气侵犯头顶,当卫气运行到头顶部时,邪气与卫气相遇抗争而发病。邪气侵犯背部,当卫气运行到背部时,邪气与卫气相遇,抗争而发病。邪气侵犯腰部时,当卫气运行到腰部时,二者相合抗争而发病。同时如果邪气侵犯人体的手足等等部位,当卫气运行到手足时,邪气与卫气相遇,抗争而发病。
总之,不论人体何处,只要是邪气与卫气相合,互相抗争,那就会发病。
所以说,风邪侵犯人体后,没有固定的停留之处,卫气运行到邪气停留的地方相遇,合并,互相抗争,就会使汗孔舒张而疾病发作。
这一段就说了一个邪气进入人体后,一旦与卫气相遇,就会发生剧烈的抗争,邪正相争毛孔开张而发病。
其实这种邪正相争毛孔开张,忽冷忽热的疾病也不单单是疟疾病才有。
有一部分感冒病,或者是感受风邪,感受风寒风大于寒的时候也有这种症状。
风邪侵犯人体后,与人体的卫气相遇的时候,因为风为阳邪嘛,它是剧烈运动的,很活跃的,与人体的卫气相遇以后,就互相产生激烈的争夺,争斗,抗争。你看着患者,一会儿冷得发抖,下颌骨牙都抖,抖过以后,特别是比较壮实的人,身体很壮,正气很足,他的正气胜过邪气时候,你看他一会儿毛孔开,一出汗,这患者又马上一身热,一般是身体壮的人,有这种现象。
而那个虚热之人就不行,有的人正气特别虚弱,邪气直接进入,它都没有什么抗争的余地。
下面我们再讲一段,下面这一段主要讨论了好几种疟疾,有寒疟呀,温疟呀,瘅疟呀等等这些疟疾类型。并且呢,把疟疾与风病的病机做了一个鉴别。
我刚才不是给大家举了一个例子吗?感受风寒,风邪大于寒邪时候,有体质壮实的人,与人体卫气相争,产生忽冷忽热的这种症状。他这段就做了一个与这种风病是不同的,与类似的症状做了一个鉴别。
好,现在给大家详细的讲一下。
黄帝说,讲得太好了。风症与疟疾都属同一类型的病,那么为什么风症的症状持续存在,没有间歇,而疟疾却有间歇休止期呢?
就是说风症与疟疾都是这样忽冷忽热的共同的症状,但是风症是一直持续的,而疟疾呢,休息一天,休息半天,反复的发作。
岐伯曰,引起风症的病邪相对稳定的停留在侵犯部位,所以症状持续存在。
而引起疟疾的病邪呢,随着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行走,时而深入体内,时而出于体表,必须与卫气相合发生抗争时才犯病。所以它就有隔日,间日。因为它随着气血在运行,遇到卫气抗争才发病。
黄帝问,有的疟疾病人表现为先寒后热,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热,出汗多汗孔张开,此时洗浴或乘凉,寒气就会趁机侵入,藏伏在汗孔皮肤里,到了秋天,再感受风邪的侵袭,就会形成疟疾。
寒属于阴性病邪,风属于阳性病邪。病人先受寒邪侵犯,后受风邪侵犯,所以表现出先寒后热的症状。
就是说病人发病先是发冷后来发热,原因是先感受寒邪,寒是阴性的,所以发冷,后感受风邪,风是阳性的,所以发热。
这种病的发作一般是先寒后热,有固定的时间,病名为寒疟。
黄帝说,有的病人表现为先热后寒,什么原因呢?
这个从咱们刚才学习的可以推断出,先热就是先感受风邪,后感受寒邪,就是先热后寒。
这种疾病的发作,也是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叫做温疟。
还有一种疟疾病人,只有发热的症状,而没有寒冷的症状,这是因为仅仅感受了风邪而没有受到寒邪侵犯。
还有一种疟疾,病人表现出气短,烦闷,手足发热,想要呕吐等等症状,这种病叫瘅疟。
这一段呢,就是讲述了不同种类的疟疾。这个疟疾病,在我们身边,发生很少。但是它的机理我们可以学习一下。
比方说,一个患者突然发烧,然后发冷,就说他感受了风邪啦,后来他感受寒邪啦,所以就先发烧后发冷,可以推断,根据这个病因病机,作为一个基础性理论的辩证依据。另外呢,这个患者一会发热一会发冷,你可以断定是外邪引起的,可以作辩证的依据的。
所以我们学习诊断,运用这些理论,在平时逐渐的积累起来,当你能把这所有的理论融会贯通,熟练的去辩证应用,你就可以把它运用的很好了。
因为这个疟疾在我们临床中少,所以今天我讲的就稍微快一些,但是这一章比较长,需要两天才能讲完。今天就讲到这儿吧,明天再有一晚上,我们就讲完这一章了。
这样的话,我们明天晚上把第35章讲完以后,到了下周我们就开始讲第36篇了,第36篇,还是关于疟疾的针刺,到了第37篇就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咳嗽,气喘等等这些疾病啦!以及第39篇的举痛论,指的肩周炎这类的,和临床结合很紧密的。
所以我们也不要着急,我们就按部就班,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成效。
好,今天的串讲结束,谢谢大家。
讲课语音记录编辑:善光傲雪寒梅飞鸿踏雪泥
香林信步,执业中医师,传统中医文化践行者,古丝路香文化传承者。这里是了解学习中医经典的安静之处。重庆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初期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