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中医疟疾二疟论篇第三十五二
中医疟疾二疟论篇第三十五二
疟论篇第三十五(二)
咱们接着讲黄帝内经素问,第35篇疟论篇后面的几段。
关于疟疾这个病呀,我给大家说过疟原虫寄生侵入人体,寄生在人体以后,疟原虫定期繁殖裂变有这么一个现象,所以它只要裂变,就要产生释放一些东西,就会引起人寒热往来打摆子。
但是到目前为止,治疗疟疾病用的有效药物,还是从古代就用的青蒿、常山这两味药,叫截疟杀虫。前段时间中国医学获得诺贝尔奖第一个,就是因为研究提取青蒿素。
因为青蒿治疗疟疾嘛,他们就研究怎么来提取有效成份,叫做青蒿素来治疗疟疾,对疟疾的治疗和控制起到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当时科研小组是由屠呦呦他们几位参与,最后成功了。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贡献,就给了一个诺贝尔奖。这个诺贝尔奖获得以后呢,引起我们国内医学界的一片哗然。为什么呢?
第一,在同行们认为,青蒿截疟自古以来谁都知道。再一个青蒿素的研究提取,当时不是你一个人提取的。当然,你是主要人物,还有其他人参与,他们觉得别人没获得,就你获得,有点不平衡。而且觉得青蒿素的提取很简单,就获这么大一个奖。我们谁都懂,因为青蒿素提取在我们中国传统医学来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很简单,很普通,觉得要是我们去做谁都能做了。觉得你获得这个奖好像是,很轻而易举达到的事情你获得了奖,所以就有人也感到不平衡。其实呀,他们吵了一段时间,后来也就不了而了。
其实嘛,我觉得这个研究呀,不见得简单就简单了。真正的研究没有什么简单与复杂,看它起的作用大小。你说青蒿素简单,问题你没研究。你觉得她获得诺贝尔奖不平衡,好,那你自己就研究另外一个嘛。你有本事去研究其他的嘛。对不对?医学上他们有这种现象。
但是灵感,他们研究课题的灵感和方法来自于我们古老的传统中医学。我们在很古老的时候就已经使用青蒿来治疗疟疾的。到现在为止,我们很前沿很高端的课题还是用青蒿来治疗疟疾。这个不像我们今天玩的手机这些东西,更新换代特别快,一年半载就更新换代啦。这个青蒿使用历经千年,到现在仍然为世界人民健康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而且我告诉大家,一旦疟疾病感染了以后,发生了以后,到目前为止,除了用青蒿素这些手段以外,就说我们现在所学习了解的,疟论篇的治疗方法,还是非常有效的辨证诊断治疗手段。
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现在这个病控制的非常好,已经很少了,所以我们没有把它当做重点篇幅重点串讲。只是串讲一下,让大家了解一点知识。这个疟疾病就是在解放革命时期,好多的国家领导人都感染了疟疾病,一会儿冷一会热,好多的兵士等等都是感染疟疾病,民间也很多。
这个当然是跟人的饮食饮水的洁净干净程度有关系的。但是目前在贫困地区,像非洲国家等等这些地方,疟疾还是在大量的流行和爆发。
好,我给大家普及一点知识以后,言归正传,我们继续接着上周课程继续串讲。
我们继续串讲倒数第五段。
这一段主要论述了疟疾的针刺原则。下面开始串讲。
黄帝说,医经上说,有余的应该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假如说疟疾发病时,有余的实证,寒冷是不足的虚证。那么为什么对这种寒冷,即使是用热水温汤,烤火的办法也不能使温暖呢?而对于这种发热,即使是用冰块冷水也不能使病人寒凉呢?
既然这种寒热都属于虚实一类的病症,但是当发冷发热时,即使是良医也没有办法制止。而必须等到症状衰退以后,才能针刺治疗,进行调整治疗,是什么缘故呢?想听您给我解释一下。
这几句就是说,疟疾病的发热和发冷发作起来,冷的时候你烤火也不管用,热的时候即使拿冰块来冷敷也不管用,就是不在常规的寒热。
黄帝问岐伯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曾经见过一例疟疾,冷的那块放到热水盆里都冷的哆嗦,哆嗦到什么程度?牙都嗑。而热的时候呢,那真是热的不得了,就是你拿凉的东西冷敷一点用都没有。那到底为什么是这样呢?
岐伯说,医经上说,在发热极为严重时,不能用针刺。在脉搏极度混乱时,不能用针刺。在大汗淋漓不止时,不能用针刺。
这是因为邪气亢盛时,应该避其锋芒,不能逆着病势勉强治疗。
一般说的有余,指的是邪气亢盛。说的不足,指的是正气不足。
而疟疾中的寒热虚实,是指邪气与人体阴阳二气的离合出入。其中是有区别的。
疟疾刚开始发作时,体表的阳气进入体内,与阴气合并。这个时候,在内的阴气比较偏盛,在表的阳气虚少。所以首先出现寒冷发抖的症状。冷到极点,则阴阳之气又外出到体表相合并。这个时候体内的阴气虚少,体表的阳气亢盛,因此出现发热口渴的症状。
引起疾病的邪气和阳气相并则阳气胜,邪气进入体内,和阴气相合,则阴气胜。阳气胜就出现发热,阴气胜就出现寒冷。
这段意思呢,就是说疟疾病发病机理和其它的寒热不同。
有什么不同呢?就是疟疾是邪气与人体的阴阳二气离合出入,合并在一起而发病。
疟疾的邪气如果与人体的阴气合并,则阴气胜就发冷。如果与人体的阳气合并,那么就阳气胜,就表现为发热。
而且它随着人体的营气与卫气出入表里,所以它就一会儿冷一会儿热。
出于表与人体的卫气阳气合并就发热,入于里与人体的营气合并就发冷。
而人体的营卫之气本来就是出入离合运行不断,所以它随着人体的营卫气血出入离合,然后人体的感觉就是冷热,或者周期性的冷热发作。
我把这个原因总结一下。
疟疾是感受风寒之气而形成的,寒到极点就转化为热,发热到极点就转化为寒冷的这种变化无常的症状。疟疾的发生、发作往往是来势汹汹,发热的时候就像烈火一样亢盛,寒冷时又冷得像疾风暴雨一样猛烈无法抵挡。
所以医经上说,在邪气亢盛的时候不可以用针刺攻邪,如果勉强针刺就会损伤正气,等邪气衰退的时候,再抓住时机进行针刺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疟疾尚未发作的时候阴气和阳气都是在相对平静的状态运行,没有什么合并,这个时候治疗,可以容易使正气安定,邪气容易被消灭。
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生发作的时候进行针刺,因为这个时候的正气与邪气逆乱了。
后面这些就是说在疟疾的发病发作的时候不可以用针刺来治疗,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气逆乱了。
针刺的很大的治疗手段就是通过针刺经气来达到疏通补泻的目的。这个时候疟疾发作了,经气已经逆乱了,你怎么能够针刺到经气呢,所以在疟疾发生的时候不可以用针刺治疗。
我再给大家总结一下疟疾发生寒热以及它的周期性发作的原因,就几句话,没这么复杂。
疟疾就是一种邪气。
疟疾邪气侵犯人体以后有一个特点,直接侵犯到人体的经气,然后随着人体的经气,出表入里在经脉中运行。出于表就和人体体表的卫气阳气聚合就产生猛烈的发热,然后随着经气入里与人体的营气合并,就产生非常严重的发冷。
而人体的经气出表入里和在经脉中运行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运转,所以疟疾也是周期性的发作。
就这么三句话,把疟疾病发生的原因总结完了。我看了一下原文,总结出来就这么三句话,就能够说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论述了它发病的原因症状发生机理。
下面这一段就是论述防止疟疾发病的方法。
我串讲一下。
帝曰善。黄帝说,讲的好。攻之奈何?怎样治疗呢?怎样掌握时间的早晚呢?
岐伯曰,在疟疾将要发作时,人体阴阳之气也将要进行转移合并,这是从人体四肢末端开始的,因为人体阴阳经的交接处就是在人体四肢的末端。如果阳气损伤,阴气就要外出转移合并到阳气中。
所以在阴阳之气还没有合并的时候,用绳子捆扎住四肢末端,使邪气不能继续流动,使阴气不能够外出与阳气合并。然后要仔细诊查经脉血脉的变化,在孙络比较集中的地方找到存血的地方,用针刺放血,这样可以祛除邪气,使其不能与体内的正气相合并。
这一段就是说疟疾的发作是阴阳之气的合并,怎么阻断这个合并呢?就是在没发作以前,快要发作的时候,用绳子捆扎四肢末端,也就是十个脚趾十个手指,就是使邪气不能够流通,不能够在四肢末端进行交汇。
然后在全身观察诊断血脉的变化,看邪气积聚在哪块了,这个地方颜色是有变化的,在颜色变化的地方进行针刺出血,散其邪气。这就是一种治疗的方法。
我今天额外讲一点话题,就是现在的一些养生保健医生进行刮痧或者针刺,但是这个真正基础在哪里呢?就是学会诊查诊断疾病是在哪一条经脉,在哪一片的孙络有病变表现。
这种表现有什么呢?就是这个地方疼痛,或者这个地方皮肤色泽有变化,或者这个地方起一些小的丘疹等经络上的变化,然后进行针刺刮痧拔罐这些理疗手段。
有用没有?有,诊断对了用对了,会起到很好的疗效。
如果这一门经络诊断,皮肤诊断,孙络诊断,你真正练的功夫够硬的话也不得了,也能治疗很多的疾病,因为很多疾病最后导致经络气血淤阻或者逆乱,它就会在经络循行部位或者皮肤上有一些变化,我们进行治疗以后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们继续串讲下面一段。下面一段主要论述疟疾时发时休的机理。
黄帝问,疟疾在未发作的时候情况会怎样?
岐伯说,疟疾在人体中,使人体的阴阳之气发生虚实交替的变化,邪气所在的部位不同就产生不同的表现。
邪气在阳分,病人就会发热而脉搏躁动疾数,邪气在阴分,病人就会发冷而脉搏平静。
邪气发作到极点,会使病人气血阴阳都受到损伤而虚弱。当卫气和邪气分离时,病情就暂且休止,当卫气与邪气再度相遇抗争时,病情就再度发作。
我刚才给大家总结了。邪气侵入人体以后,与卫气相争合并,出于表发热,入于里发冷。
那么休止时是邪气与卫气暂时分离。当邪气与卫气再度相逢,病情又发作。所以是间断性的。
后面一段主要讨论间日疟和不同季节疟疾的主要症状。
间日疟就是隔一天发作一次,隔两天发作一次或者隔几天发作一次。
黄帝问,有的疟疾隔两日或者隔几天才发作一次,病人有的口渴有的不渴,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卫气与邪气运行的节律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会于风府,所以出现隔两日或者隔数日发作一次的现象。
疟疾发病的一个过程,出现阴阳虚实交替变化的情况。阳气盛阴气就衰弱,就会出于口渴,阴气盛,阳气就偏衰,那么就不口渴。
黄帝问,医经上说过,夏天被暑热之邪伤害,秋天就一定会发生疟疾,但有的疟疾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医经上说夏天伤暑秋天必然发生疟疾,这从发病和四时相应的角度上说的。有些症状表现与此不同,是因为违反四季发病规律的现象。疾病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疾病,通常在秋季发生的疟疾怕冷比较严重,冬季发生疟疾怕冷不太严重,春季发生的疟疾有怕风的症状,夏季发生的疟疾有出汗多的症状。
这一大段主要是总结了间日疟和隔日疟,为什么呢?因为人体卫气和邪气没有完全合并,所以运行的节律和时间就不会一致。只有卫气与邪气汇合于风府才发作,然后随着经脉运行出表入里,然后才会出现定期的发作。那么邪气与卫气相聚与风府它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就出现了间日疟或者隔几天发作。然后又说疟疾发生于四季的原因,就是因为自然出现了不正常的自然气候现象。而且发生在不同的季节有一些不同的症状,这和一年四季的阴阳气候有一定的关系。
春天属风,所以有怕风的症状,夏天热出汗,所以就有出汗多的症状,到了冬天,气候闭藏寒冷,所以寒冷的症状就不严重。
这个疟疾这篇没有一定的基础,不容易了解不容易理解的。因为它涉及了人体卫气营气经气的出入离合,以及和邪气是怎样汇聚的,又是怎么样出表的,怎样入里的,最开始在哪相遇的,我们已经讲过,最开始是在风府相遇,随着卫气出表入里,就发生了寒热交替的症状。
大家别的理解不了,这几句希望大家多听听多考虑一下这是疟疾最基础的中医发病机理。
我们讲最后一大段。最后一大段加温疟和癉疟的病机。
黄帝问温疟和寒疟,病邪停留在什么地方呢?是在哪一脏呢?
岐伯说,温疟是冬天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病邪停留匿藏在骨髓之中,虽然到春天阳气旺盛的时候,邪气仍然不能自行外出。到夏天暑热的时候,如果天气过于炎热,暑热熏蒸,消耗脑髓中的阴气,使人头脑昏沉,精神不整,肌肉消瘦,汗出毛孔张开。如果这个时候再劳累过度,邪气就乘虚与汗一起外出而引起疾病的发作。
由于病邪藏伏在骨髓内,而肾脏主管骨,所以也可以认为疾病藏于肾。发病时,邪气随阴气从体内外出到体表,与阳气合并,这样就造成体内阴气不足,体表阳气亢盛,阳气盛则产生发热的症状。发热到极点就会使体表的阴阳之气转入体内合并,就形成体表阳气不足,体内阴气偏盛,阴气盛就会产生寒冷的症状,所以病人会产生先热后冷的症状,叫做温疟。
说了一大段,其实也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说温疟发病原因是冬天感受邪气,冬天是经气入里的,闭藏的,邪气藏在骨髓,到春天的发越时候邪气也不发作。
只有到了夏天大热,阳气旺盛,加上人体劳累,过度的出汗,这个时候邪气就会出到体表,与人体的阳气卫气合并,就产生发热。发热到一定程度,阳气消耗不足,就转入体内与阴气合并,就产生发冷,所以这个病是先热后冷。
这就是温疟的发病机理原因。
黄帝问癉疟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癉疟的病人,肺脏本来就有热邪。肺主管全身的气,肺又和全身的皮肤毫毛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肺脏有热会使全身之气偏于亢盛。气过于亢盛就会向上逆行,就会造成胸中之气亢盛而不能外泄,此时如果劳动用力之后,汗孔张开,风寒之气乘虚侵入人体,停留在皮肤与肌肉之间,与人体原有的积热合并,互相抗争而发病。
发病时阳气亢盛而不衰退,病邪始终在体表,而没有进入体内的阴气中,所以病人仅仅表现为发热而不寒冷。
这种病的邪气在内藏于血脉中,在外停留于肌肉之间。由于阳气亢盛发热严重,消耗损伤人体中的水液,造成肌肉消瘦。所以这种病叫癉疟。黄帝说讲得好。
这个癉疟是一类特殊的疟疾,人消瘦得很厉害,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般癉疟的人,本来就是肺热体质,肺热的人肺火大。肺火大的人感受疟疾邪气以后,就容易停留在皮肤和肌肉之中,与人体的肺热结合,就产生很厉害的热疟疾。
因为肺火大,肺又主皮毛,所以这种热疟疾就一直发热,不像其他疟疾入里与阴气合并发冷,因为肺火壮,这种阳气一直在体表扩张,邪气不能入里,这种特殊的疟疾一直在体表消耗,体表发热,所以这种病人只发热不发冷,并且因为长期体表发热,所以就会消耗人体的肌肉,把这种病称为癉疟。
我再给大家扩展一下。我们从发病机理,我们不讲疟疾,就说比较消瘦的病人。有一类人特别消瘦,消瘦的原因是什么呢?当然有些人是因为脾胃吸收不好,大部分的人是因为脾虚,脾不能够正常的升清降浊,化生精液的功能不足,所以营养不能很好的吸收,导致消瘦。
但是有一类人不是脾虚引起的,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是肺热引起的消瘦。为什么肺热就能引起人体的消瘦呢?肺主皮毛,肺热就会引起人体的皮肤汗毛肌肉热气集聚。这类人毛发容易看起来有些不润泽干枯,肌肉因为热气长期的焦灼消耗而显得瘦弱。
比如说肺热的结核病人,肺结核,肺结核就是一种肺热,肺阴不足。肺结核病人皮肤低烧,所以肺结核的病人大部分是消瘦的,原因在哪呢?就是在我们刚才所讲的这里。所以我们学习要知常达变举一反三。
我们从癉疟的发病机理上,就应该考虑到有一些发热性的消廋病人是为什么消瘦的。假如一例病人很消瘦,找你看病说我这个身体一直瘦,你给看看什么原因,能不能治疗?你怎么诊断呀?你诊断的其中的一条就是是不是有肺热,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脾虚,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是肺热也应考虑到。
另一个我从经验方面扩展一些,疟疾病的发热发冷。还是我们抛开疟疾不说,就从这个发热发冷的症状,我们应用到日常的诊断当中。用到哪里呢?我一般是应用到冬季的感冒。
假如一个人身体比较壮,得了感冒了发烧,一会儿冷的发抖一会儿壮热。你就要考虑到,这个邪气是比较壮的一种邪气,而且知道这个邪气是从哪里侵入人体的。咱们学了是从风府穴与人体的经气汇合,入于里发冷,出于表邪正相争发热。
那么我们治疗这种病怎么治疗呀?这种病在现代医学上称之为病毒性感冒,这种病通常比较厉害比较猛烈。我们知道他的得病机理以后,第一风府穴,我们可以针刺拔罐出血泻其邪气。当阴阳邪气聚于表发热的时候,我们尽量运用针刺四肢末端泻其邪气进行治疗。那么当患者开始发冷的时候,我们尽量运用发越的办法,让邪气出于表,出于表的时候,再针刺放血泻其邪气。所以在发冷的时候,就不能用其他的办法。
我告诉大家,病毒性感冒发作的时候,你用常规的做法几乎不起作用,你只能用这种办法,很奏效。有的人说用抗病毒药呗,病毒灵呀,病毒唑呀,告诉大家,那是对于常规的,如果这个病毒比较变异,这些药统统不起作用。
好,这一篇文章比较难懂,我一边进行串讲,一边总结,希望大家了解一二。
今天的串讲结束,谢谢大家。
讲课语音记录编辑:善光傲雪寒梅飞鸿踏雪泥
香林信步,执业中医师,传统中医文化践行者,古丝路香文化传承者。这里是了解学习中医经典的安静之处。
白癜风的中医疗法
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