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仪器报警嗜酸粒细胞增加却检出疟原虫

仪器报警嗜酸粒细胞增加却检出疟原虫



余玲玲,温州医院检验科

随着血细胞分析技术的不断开发与运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不仅能对正常血细胞进行准确分析,还能够对不能正确辨认的异常细胞给出提示信息,检验人员可以根据提示信息进行必要的复查和显微镜镜检,大大提高了检验结果的正确率。但仪器提示信息是有限的,而且有极少数标本可能出现镜检结果与仪器提示信息不符的情况,检验人员必须根据报警提示,结合仪器工作原理,分析查找不符的原因,以免造成漏诊或误诊。现将近日碰到的1例因仪器提示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增加检出疟原虫的病例分享与大家:

近日在审核血常规报告时,发现1例临床诊断为肝病的门诊患者,血常规检验仪器(Sysmex,XE-)报警提示EO增加(图1),而血涂片镜检未找到EO,却在红细胞内找到间日疟原虫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图2),遂打电话给该患者询问病史,发现该患者刚从非洲回来,有疟疾接触史,且近日有周期性的寒战、发热症状,进一步确认了该患者为间日疟原虫感染,并嘱其马上转传染科就诊,以尽早获得有效治疗,避免引起区域性传播。

图1患者XE-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

图2患者血涂片显微镜镜检结果(放大倍数10x)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仪器报警与镜检结果明显不符,造成假性EO增高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组内相关人员进行了探讨。在重新核对标本信息,确认血涂片无误后,仔细观察了仪器报警提示,发现与真性EO增高的患者WBC分类散点图相比,该患者WBC分类散点图中的EO群位置有所偏移,与嗜中性粒细胞(NEG)群之间的间距变小,如图3所示。

注:a图为疟原虫所致EO假性增高散点图;b图为EO真性增高患者散点图

图3XE-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WBC分类散点图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WBC分类散点图的这种异常变化呢?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疟原虫感染的致病机理上对此进行了分析。XE-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技术结合核酸荧光染色技术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即半导体激光照射在通过鞘流技术处理的细胞上,根据每个细胞所产生的前向散射光(FSC,反应细胞大小)信号,侧向散射光(SSC,反应细胞内部结构)信号,侧向荧光(SFL,反应核酸含量)强度信号来鉴别细胞。而感染疟原虫的患者,由于疟原虫侵人血细胞消化血红蛋白产生疟色素(它是一种双折光晶体),当疟原虫裂殖体破裂,疟色素从感染的血细胞中释放出来,继而被宿主NEG所吞噬。因此吞噬了疟色素的部分NEG的SSC信号强度发生改变,在以SSC为X轴,SFL为Y轴的WBC分类散点图中,被显示在EO群区域内,但位置与NEG群很靠近,被仪器误认为EO增高。而真正的EO群则因其中的碱性颗粒可以与试剂中的大分子有机酸发生化学粘附作用,使得SSC明显增强,在散点图的X轴上与NEG群显著分开,而显现出完全独立的细胞群体。因此从WBC分类散点图上可以看出疟原虫造成的EO假性增高散点图与真正的EO增高散点图完全不同。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WBC散点图和血涂片显微镜镜检对正确报告检验结果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必须充分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高度重视仪器报警信息,理解其含义,对仪器报警或散点图异常且未得到镜检结果证实的情况,应仔细排查,决不能轻易下结论是仪器报警差错而放弃查找真实原因,更要重视血涂片显微镜镜检,否则会造成漏诊或误诊,特别是当医嘱信息不全时极易漏检标本。假如本例患者吞噬疟色素的NEG不是太多,比例正好在EO参考值范围内的话,仪器就不会出现EO增加的报警提示,因不符合复检规则检验人员就不会进行血涂片镜检,若不仔细观察WBC分类散点图EO群的变化,则极易漏检;同时该患者临床诊断为肝病,因其它病史信息不全,检验人员在镜检未找到EO后,若不仔细阅片,想当然认为是仪器出现假报警,亦很容易造成漏检。

本文为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







































白癜风早期图片
白癜风前兆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yf/8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