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在历史数据库里

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在历史数据库里



自人类诞生以来,疫病就成了人类的影子,哪里有人类,哪里就会有疾病。医学进步、社会发展的同时,疫病也在不断进化,变着花样偷袭人类的尝试日渐频繁。鉴古而知今,从历史沙海中筛出来的《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就像一个疫灾数据库。当开启检索模式时,疫灾的规律便会逐渐浮现,人们应对疫灾便可更加从容。为疫灾记录“拼图”唐诗是唐朝社会的大百科全书。从唐诗里寻找古人的蛛丝马迹,为历史“拼图”,成为近代学者屡试不爽的研究方法。30年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龚胜生还是个研究生,正师从历史地理学名家史念海先生,进行唐史方面的研究。当时,他由白居易的《卖炭翁》想到,柴是古人必不可少的生活能源,那么唐代首都长安城里的薪炭供销就是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唐诗里很可能有更多线索。于是,他便想知道《全唐诗》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描述终南山樵采和长安城贩薪的诗篇。结果,相关题材的唐诗没有找到,一个“瘴”字却引起了他的注意。杜甫有“春生南国瘴,气待北风苏”,白居易有“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王维有“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韩愈有“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柳宗元有“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根据龚胜生的统计,《全唐诗》中,乌烟瘴气的“瘴”字反复出现了次。他便将《全唐诗》中所有含“瘴”的诗句摘录出来,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确定其描绘的地点,进而用地理学的方法,绘制出了一幅唐代“瘴地”空间分布图。经过进一步查阅历史文献,龚胜生知道了中国古籍所谓的“瘴”主要是指恶性疟疾,而“瘴地”就是恶性疟疾流行之地。于是,他又在更漫长的时间维度里去思考这个问题,最终对两千多年间中国古代瘴病的分布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这次尝试后,龚胜生又带领团队,用20年做了一件大事。年12月,齐鲁书社出版的《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首发式举行。这是一部万字的皇皇巨著,包括“先秦至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上)”“民国卷(下)”“畜疫卷”,以编年体的方式,分年度、分地域辑录了我国自西周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余年的疫灾史料。中国古代十分重视疫灾的防治,有丰富的疫灾记录史,形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疫灾时间序列。除正史、档案、实录、文集中的疫灾史料外,《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还广泛搜罗了古今多种地方志和近代报刊中的疫灾史料。除尽量保持史料原文风格外,《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尽可能摘录疫时、疫域、疫因、疫果、疫情、疫种等信息,是迄今为止中国疫灾最详备的史料汇编,填补了我国一直没有专门、系统、全面的疫灾史料汇编的空白。防疫重点在于人对于“疫”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民皆病”,也就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一旦这种病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就会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所以疫病也就成了疫灾。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受自然和社会条件影响,不同区域往往存在一些高发的疫灾,对历史上的各种疫灾进行摸底式排查,便能找出隐藏在其中的奥秘。如果用更现代的眼光来看,《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就是一个疫灾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从中读出人口发展、灾害、医学、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很多信息。比如瘴病,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并且主要发生在气候湿热的区域和时节。龚胜生研究发现,战国西汉时期,瘴病在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区域流行;隋唐五代时期,瘴病在大巴山、长江以南区域流行;明清时期,瘴病主要在南岭山地流行;时至今日,瘴病流行区域已经退居至云南西南部一带。因此,早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越往南,瘴害越严重,土地开发也越晚。而瘴病不断南退,又反映出这两千多年来中国气候的变化趋势。瘴病只是众多疫病的一种。根据龚胜生的统计,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年间,我国至少有年为疫灾流行之年,也就是平均不到3年就有1年发生疫灾,而且越来越多。特别是北宋至今,疫灾频发,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第二个疫灾高峰期。通过长期对中国疫灾发展情况的研究,他从中找到了一些规律,这对今天我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仍有参考意义。疫灾和水灾、旱灾、蝗灾一样,当对人类造成影响时,才称得上是“灾”,受到人类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yf/21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