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流言经不起分析,献血无损健康

流言经不起分析,献血无损健康



?提示:点击上方↑大众卫生报免费订阅本刊

(综合本报、健康报、三湘都市报相关报道,根据国家卫计委、世卫组织及果壳等网站相关资料编辑整理)   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已经18年了,挽救了无数国人的宝贵生命,让无数父母老有所依,让无数孩子幼有所养。18年来,它伴随着种种误解和流言在风雨中前行。在其“成年”之际,我们特别向成百上千万无偿献血志愿者表达崇高敬意!也借此帮助更多的朋友了解这一人世间最温暖的大爱。献血无损正常人的健康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一般成人的血液总量为毫升-毫升,而一次献血毫升仅占总血量的1/20-1/25。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一般对失血量在毫升以下的患者都不主张输血,可见献血毫升决不会影响健康。   人体内的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有20%-25%的血液贮存在脾、肝、肺、皮肤等“贮血库”内,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贮血库”,可以贮存人体总血量20%的血液。当人体需要时,脾脏等会连续不断地释放血液进入血管,参与血循环。人体血液成分的吐故纳新活动十分活跃,人体内每天约有1/的红细胞(即20亿个红细胞)衰老、死亡,白细胞的平均寿命约7天-14天,血小板的寿命就更短,约7天-9天。人体骨髓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在一定的条件激发下,骨髓造血功能可增加到正常的6倍-8倍,一个健康人每天生成红细胞约0亿个,血小板1亿个。因此,献血毫升不影响血液循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关于献血的流言经不起分析■献血后头晕恶心就会得低血压?

  有些初次献血的人容易发生头晕恶心,这确实是因为短时间内体内血量部分减少造成血压改变,还有些是情绪压力所致。但这对正常人而言,是一过性的、轻微的,通过前面分析可知,人体会很快自我补充。否则,请问:如果一次献血就患低血压症,那高血压患者岂不是可以仅靠放一次血而不用吃药就让血压恢复正常了?

■献血后的人很容易生病?   白细胞的确与免疫力有关,但它并不是决定免疫力的全部因素。何况,白细胞的平均寿命约7天-14天,不经献血,白细胞完成使命后也会“寿终正寝”,而人体此时就不再产生新的足量的白细胞了吗?我们就会因此而失去白细胞的免疫保护了吗?■献血导致血小板减少更易得白血病?   流言说“白血病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血小板减少”。其实,人们统称的“白血病”在临床上是一类血液病。但这类病的发生发展,并不是由短期和单一因素造成。血小板的寿命为7天-9天,献血损失了的血小板,不过几天就能恢复。■血液中的其他成分都难于弥补?   血液中的水和无机盐能在2小时内就补充完,其他大多数物质2天左右就能补上。恢复最慢的是红细胞,因为它的寿命是天-天,不过,在明显丢失后,骨髓会用6-8倍的速度来造血,恢复过程不超过1个月。■最清楚“内幕”的医生从不献血?   这种说法无视客观事实。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任何人都见证到大量医生为生命而献血。在此仅举一例:去年春节前后,湖南省卫计委、长沙市卫生局发起“暖冬献爱心”活动,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19家医院就有0余名医务工作者无偿献血,总量为34万余毫升。国内外官方和非官方的大量调查报告表明:高学历人员、公职人员、医务人员始终是全球最重要的献血力量。为什么“有偿用血”和互助献血?   早在8年前和4年前,本报记者和当时的卫生部均对“无偿献血、有偿用血”等民众关切的问题作出了解释和回应。

  根据《献血法》第十四条规定,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时,需要支付临床用血费用;临床用血费用包括血站制备血液的费用和医疗机构的储血费、配血费。

  以一袋血液为例,为了保证献血安全,采血点全部是“一人一针一袋”。保存血液所用的血袋是特制的“会喘气的袋子”,每一个的成本要几十元。血液采集回库后,要做乙肝、梅毒等7个项目的筛查,且每袋血都要用国产试剂和进口试剂筛查2遍,试剂平均成本费要百余元。除此之外,仪器、材料损耗,血液的分离、储存等都需要一定费用。不过,随着政策的完善,我国大部分省份已将临床用血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而且,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若有需要,是可以无偿用血的。   备受争议的亲友互助献血制度,是血液供应紧张时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正因为某些特定情况下无偿献血无法满足临床用血需要,为了及时挽救生命,急救方才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作出动员亲友互助献血的决定。当然,在具体工作中,沟通和宣传解释必需到位,也不能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硬性要求。只有动员全社会参与无偿献血才是保障临床用血充足供应的主要措施。献血其实是有这些益处的

  常言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志愿者献出的鲜血挽救了生命,避免了人生、家庭和社会的悲剧,是至高无上的善举。对于献血者本人来说,献血还有下面这些还不被许多人知道的益处:

■可预防、缓解高粘血症   科学家们运用血液流变学与血液动力学对血液与献血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坚持长期适量献血,特别是单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可使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加快血液流速,使脑血流量提高,从而达到缓解或预防高粘血症,使人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可预防、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献血者对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芬兰一研究小组对名男性调查发现,献过血的人5年后患冠心病的比例比未献过血的少86%;另一组研究对献血1-2次的人进行追踪观察,结果仅一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为0.%,同期未献血的人中,有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则高达9.8%。美国一心血管病研究小组的研究表明,3年中,献血者(男性)患心血管病的危险仅为未献血者的1/2。■男子献血可减少癌症发生   体内铁元素含量过低易患缺铁贫血及行动迟缓,过高则适得其反。《国际癌症》曾报道,体内的铁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罹患癌症的机率就提高,适量献血可以预防癌症。而女性因月经周期失血损失了一定量的铁质,所以没发现女性的铁含量与癌症发生有明显关系。■可促进、改善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情绪可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沟通大脑及其他组织与器官,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免疫力的增强、抵抗力的提高。献血者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升华,实际上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可延年益寿   国外有学者对66岁以上的人(献血者)与同年龄、性别的人(未献血者)作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献血组平均寿命为70.1岁,高于未献血组的平均67.5岁;献血组的存活率为67%,高于未献血组的40%;献血组的死亡率为33%,低于未献血组的60%。若要志愿献血应该注意几点■什么样的人不能献血?   近期献过血的(我国规定6个月);体重过轻或过重;贫血;患有各种感染疾病,或有感染疾病风险的人;患有恶性肿瘤或有病史的人;有严重的慢性病或有自体免疫疾病的人,等等。另外,哺乳期的妈妈一般不献血,以免身体的铁储备减少,造成婴儿缺铁的风险。■献血前作好简单而必要的准备   出于对自己身体负责,对临床用血者负责,对献血机构负责,做出献血的决定之前,一定要看看自己的条件是否满足。献血前一天晚上不要饮食过饱,献血的前两餐不要吃过多的肉食及油腻、刺激性食物。要吃一些清淡饮食,以防止血液浑浊,影响血液质量。献血前一晚保持良好睡眠,献血前不要空腹,以免在献血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不适。献血前两天如有感冒发烧、腹泻、咳嗽等,或者一星期内服过药,或女性在月经期,均应暂缓献血。■献血时保持平常心,不必勉强   献血时,始终需要保持心情愉快,配合采血护士完成操作。献血中保持安静平和,若感觉到任何不适,应立即告诉采血护士或巡回医生,以便及时处理。如果献血不成功,请不要失望,不要对自己或采血方过于勉强。■献血后注意休息

  献血当天不要进行重体力劳动和剧烈体育运动,不要待在过闷热的环境中。喝水比平时多些,而且最好是白开水。少喝茶,因为茶叶所含鞣酸易与蛋白质和铁相结合,生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沉淀物,影响血细胞再生;也暂时不要喝咖啡或酒。还要避免节食、抽烟、长期站立等。

■献血后有意识补铁

  补铁主要通过饮食进行。虽然很多食物中含铁量都很丰富,但是,像蔬菜、豆类、谷类、海藻、蛋、奶酪、贝类中的铁都属于非血红蛋白铁,不容易被吸收。选择动物肝脏、全血、鱼类和畜禽肉类等补铁更有效。此外,还要均衡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延伸阅读世卫组织:关于输血的10个事实

  (引自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年2月报告)

  输血可拯救生命和改善健康,但是许多需要输血的患者不能及时获得安全血液。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地区,随时都会有输血的需求。没有可用的血液会导致死亡,也会使许多患者受到疾病的折磨。   全球每年采集的献血量约为9万单位。其中近50%是在占世界人口15%的高收入国家中采集的。   具有稳定的定期自愿无偿献血者的基础,就可保证充足可靠的安全血液供应。由于血源性感染的流行程度在自愿无偿献血者中最低,因此这些定期捐献者也是最为安全的捐献群体。关于输血的事实档案1、输血可拯救生命并改善健康。   但是许多需要输血的患者不能及时获得安全血液。每个国家都需要确保血液供应充足并且没有可通过不安全输血传播的艾滋病毒、肝炎病毒及其它感染。2、输血用以支持多种治疗。      在高收入国家,输血最常用于支持心脏直视手术和严重创伤护理等高级医学治疗和复杂手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输血更多地用于与妊娠相关的并发症、伴有严重贫血的儿童期疟疾和与创伤相关的伤害。3、只有通过自愿无偿献血者的定期捐献方可保证安全血液的充足供应。   由于血源性感染的流行程度在自愿无偿献血者中最低,因此只有通过这些捐献者的定期捐献方可保证安全血液的充足供应。血源性感染的流行程度在只是当家庭成员需要时献血的献血者和在为了钱或其它形式的报酬献血的献血者中会更高。4、有62个国家的血液供应%来自自愿无偿献血者。   自4年开始庆祝世界献血者日以来,有个国家的报告称自愿献血人数增多。但在40个国家,来自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供应尚不足25%。5、全球每年采集的献血约为9万单位。   其中约50%是在占世界人口约85%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捐献的。高收入国家平均献血率比低收入国家高13倍以上。6、血液中心收集到的血液在收入群体之间存有差异。   个国家的约个血液中心报告称,每个中心平均每年收集到的献血次数为00次(从20次到近00次不等)。每个血液中心的年平均收集次数在高收入国家为次,在中等收入国家为次,在低收入国家为次。7、高收入国家的人们献血频次比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更高。   在高收入国家,每0人的献血率中位数为36.4。相比之下,中等收入国家为每0人11.6次,而低收入国家为2.8次。8、应始终对捐献的血液进行筛查。   在输血前,应始终对捐献的血液筛查艾滋病毒、乙肝、丙肝和梅毒。然而,在39个国家中未对捐献的所有血液检测这些感染中的一种或多种。由于人手短缺、检验包质量不佳、供应品时有时无或基本实验室服务缺乏,因此许多国家做出的检测并不具可靠性。9、一个单位的血液可使若干病人受益。   按不同成分分离血液,可使若干病人受益于单一单位的血液,并只为病人提供所需的血液部分。高收入国家对所收集的血液实施成分分离的比例约占91%,在中等收入国家为72%,而在低收入国家为31%。10、不必要的输血使患者暴露于不必要的风险。   在简便安全的替代治疗具有同等效用的情况下,通常仍然给予输血。而此类输血可能并没有必要。不必要的输血使患者暴露于发生感染或出现严重输血反应等不必要的风险之中。世界献血者日

  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4年6月1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WorldBloodDonorDay,WBDD)。因为6月14日这天是发现ABO血型系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5年5月24日,在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个成员国通过决议,确认“世界献血者日”为国际性纪念日。其宗旨在于,通过这一特殊日子感谢那些拯救数百万人生命的自愿无偿献血者,同时希望全社会对自愿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引起更广泛的认识,鼓励更多的人在需要拯救生命时提供可使用的最安全的血液。

     我们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具有35年历史的老牌卫生健康类媒体,全国十佳卫生报。在纷繁的卫生健康保健市场,我们依托医疗、疾控、保健、营养、心理专家队伍,为您精选推荐权威、科学、实用的资讯,与您携手打造安全健康新生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yf/205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