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7月防病提示

7月防病提示



7月,我省天气炎热、普降暴雨,易发生山体滑坡、洪涝等雨季自然灾害,受强降雨影响的食物和水源可能受到污染,高温高湿的天气易发生中暑,也易滋生细菌,这为病媒生物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导致肠道传染病、病媒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发生机率增加。

省疾控中心温馨提示:

近期我国局部地区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应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常态化防控,大家务必要做好个人防护。此外,受强降雨影响地区居民要重点注意肠道传染病、病媒传染病的预防;高温天气日常外出及户外工作者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谨防中暑发生。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几十种病原生物所引起,以发热、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发病危险因素多,发病率高,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的急性传染病。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尿液及呕吐物等排出,可污染周围环境,然后,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人的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并引起发病。洪涝灾害后,因饮用水、食物可能受污染,易引发肠道传染病。预防肠道传染病,个人要严把病从口入关,重点牢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认真践行以下健康行为。

防控建议:

(一)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的习惯;

(二)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不吃变质食物,不生食或半生食海、水产品,瓜果洗净或削皮后食用,隔餐食物热透后食用。在外进餐时,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饮店,尽量少食凉拌菜;

(三)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睡眠、丰富营养和良好心情,以增强疾病抵抗力;

(四)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无害化处理粪便、垃圾等,清除苍蝇、蟑螂、老鼠等病媒生物的滋生场所,防止其污染饮用水和食物;

(五)可接种相应疫苗,增强疾病免疫力;

(六)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近去医疗机构诊治,防止延误病情及传染他人。

病媒传染病

病媒生物是指如蚊、蝇、鼠、蟑螂等能够将病原体从人或其他动物传播给人的生物。常见的病媒传染病有: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型出血热、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由于灾后生活环境被破坏,污水、垃圾堆积,病媒生物繁殖的机会增加,灾后控制病媒传染病尤为重要。

防控建议:

(一)及时清理各类垃圾,避免直接用手接触死亡的病媒生物及其排泄物;

(二)受强降雨影响区域,应在救援点统一设置临时厕所,不要随地大小便;

(三)尽量避免在草丛、灌木丛或林间坐卧休息,不裸脚踩水。若确需在野外休息时,应选择地势较高且相对干燥的区域搭建帐篷,尽量避免睡地铺;

(四)注意检查身体及衣物有无蜱、蚤等病媒生物,及时清除,避免被叮咬;

(五)若出现发热、全身疼痛、皮肤瘙痒等症状,需及时前往附近医疗点就诊。

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导致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夏季高发。中暑的症状有轻重之分,轻症中暑可出现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等。一旦发展为重症中暑,则会出现大量出汗、血压下降、晕厥、肌肉痉挛,甚至发生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现象。

防控建议:

(一)在高温天气,老年人、患有基础性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合理休息;

(二)在露天或高温环境下工作者,须加强通风降温设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合理调整工休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三)避免正午时段外出。外出时,应着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并涂抹防晒霜;

(四)合理饮食,及时补充水分。夏季适量补盐、饮食清淡、保证能量充足,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

(五)若发生中暑症状应及时拨打,前往就近医疗点就医。

本期专家:

传染病防治研究所/肠道传染病科主任医师姚光海

传染病防治研究所/病媒传播疾病防治科主任医师刘邵兵

公共卫生监测评价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汪思顺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yf/20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