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ldquo我与国际中文教育rdqu
ldquo我与国际中文教育rdqu
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经过几代师大人的辛勤努力,早已成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回想当初的筚路蓝缕,还是让人无限感慨。非洲,内罗毕,孔子学院,永远无法忘怀……
提起如今的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人们认为,那里是天津师范大学在东非传播中国文化的基地,是沟通中国和非洲友谊的桥梁。事实上远远不只如此。当你看到MASAII部落脸上落着苍蝇的孩子们无望的表情,当你看到内罗毕街头伸手乞讨的单亲母亲卑微的眼神,当你看到内罗毕大学的学生为了能吃到玉米面做的UGALI和SUKUMA菜叶而争执的场面,你就会发现,那里不仅仅是传授汉语知识的场所,它还是用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通往美好未来的起跑线!理解了这一切,也就理解了在非洲孔子学院任教的意义。
四年的非洲孔子学院生活,不仅改变了我对人生意义的界定,更重要的是我体验到了,教授汉语,不但能使中国的文化在海外广泛地传播,使“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被深刻理解,它更能真真切切的改变一个地区的青年的人生和命运!这是何等崇高的使命,我想在我人生的体验中再也没有哪一件事比这更有意义!
也正因此,我爱上了非洲,狂热的爱上了我的工作。所以当我任期期满不情愿地离开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时候,好像自己精心呵护的孩子被从怀中夺走,我怅恨良久。
在非洲的四年,我是在用我全部的热情在工作。用我的激情点燃那些渴望成功的学子的希望;用我的汗水,浇灌那里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灵魂。
在非洲的四年,我不遗余力、使劲浑身解数,担当起一个文化使者的使命。
在非洲的四年,从一个大学文学院的教师,成功的转化为一个有担当,敢作为的汉语教师及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无法用精确的数字计算到底付出了多少工时,日日夜夜的工作,不只为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发展壮大开花结果,也是为那里的孩子尽快学好汉语摆脱贫困的生活。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艰苦的四年,捍卫了内大孔子学院的荣誉,扩大了天津师范大学在海外的影响,稳固了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在非洲的地位,完成了我自己生命的洗礼。
初到非洲年4月28日,飞赴内罗毕。初到非洲,内心充满恐惧。绑架、勒索、偷盗的新闻不时传到国内,由于不了解,好像这些就是非洲的标签。记得第一次从移民局办完工作签证,陪我来的同事有事先走,我只好单独一个人走回住所。穿过中心公园,虽然仅仅不到一公里的路程,一路上我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直到到了宿舍才敢放松地喘一口气。如果说这是我主观的感受,那么初次参观孔子学院,便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了——那就是满眼的失望。只有一间教室,只有一个班,十几个学生。语音实验室还在调试当中,没有办公室,资料室兼教室兼办公室,便是唯一活动的场所。
百废待举。
回想起临出发时天津市教委主任靳润成、天津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家祥、高玉葆校长、钟英华处长(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的反复叮咛,我突然意识到,来内罗毕大学,完全不像我在国内或是在韩国那样只是作为一个汉语教师来教授汉语,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寄托着大家的期望,这里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而今迈步从头越。
打广告,开新班,成立汉语俱乐部,一切重新开始。
然而第一次打击即将到来。年第三届汉语桥比赛地区选拔赛。没有选手。只好把前任教过的第一届学生重新找来。但是学生结业后已经将近大半年没有说过汉语,全部学生加在一起会说的中国话不超过十几句。更不用说发音,语调,表情达意。几个回合下来,惨不忍睹。冠亚军全被埃格顿大学拿走,老师、学生一个个都在惨败的打击中倍感失落。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在内大孔子学院培养出熟练掌握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学生。这是我的性格,越是困难越能激起斗志。于是,调动我近二十年的汉语教学经验,全神贯注、不计得失、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为了弥补海外汉语教学远离汉文化大环境,实践机会少的遗憾,兢兢业业教学之余,我带领几个学生一起成立了汉语角。
我们的汉语角,不是散漫的无组织无纪律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利用汉语角,我们一起学习中国歌曲,看中国电影,进行中国知识讲解,了解中国的风土民情,请大使、大使夫人及各界人士作各种讲座,请曾经留华的肯尼亚当地学者介绍学习汉语的经验,给学生答疑解惑。后来发展到学习太极拳,舞龙舞狮练习,话剧排练等等,极大丰富了学生生活,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
汉语角的创办,最初只是我拉着几个学生一起活动,后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几个在肯的华人青年加入进来,帮助我们一起辅导学生,后来甚至美国、韩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青年也来参加,不但增进了各国青年与当地青年的了解,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中国文化,实践汉语的平台。可谓一举多得。
为了扩大汉语角的影响,年元旦,我配合同事一起策划了一场大型汉语角活动。这次的汉语角意义重大。由于年肯尼亚大选之后引发骚乱,很长一段时间,整个国家处于惊恐不安之中。动乱一周年之际,很多人仍然心有余悸。为了抚慰受伤的心灵,同时也增加内大孔子学院的凝聚力,我们安排了这次汉语角。
有在韩国举办过中国文化周的经验,这一次,我们在主校区搭建大棚,左区是中国厨师现场操作,蛋炒饭,拉面,包饺子,雕工刻花表演,一派热火朝天;中间是演讲区,留华学者俱乐部的艾卡,从西部的基苏木坐8个小时的长途车前来助阵,正在此时回肯尼亚度假的茹丝也来捧场;右边是中国旗袍展示,我们还费尽周折从华人联合会主席那里借来了龙袍。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跃跃欲试。锣鼓敲响,金狮狂舞,蛟龙飞腾。吸引了很多内罗毕大学学生驻足观看。
在这次汉语角的带动下,年开学伊始,便开了个好头,学生不再随便旷课,此后不管组织什么活动都愿意参加。
起初只有四个人参加的汉语角,如今全部学生都被吸引过来,成了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一个特色,每周六上午,坚持不断。
站稳脚跟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由于年领导人的来访,颇受各方重视。然而只有一个班,十几个学生,一间教室,与各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