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新冠丨全球已有1亿人确诊新冠肺炎,前路将
新冠丨全球已有1亿人确诊新冠肺炎,前路将
年,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暴发,如今已经持续了1年多。在全球各地第二波、第三波疫情浪潮下,截至年1月27日,全球确诊人数已达到1亿人,其中万人不幸病亡。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年初的全球疫情可能会比年大多数时候更严重。大流行的第二年可能比第一年更加艰难。这个冬天最好的消息是疫苗已至,但它无法改变大流行对人类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和文化习俗已经造成的全面、深刻、长远的影响。在一些国家,疫情正在卷土重来或进一步加深。新疫情的暴发并不令人惊讶。一些国家的部分民众忽视社交距离和戴口罩的规定,依然坚持假日聚会和外出旅行。考虑到目前的天气和病毒的传播方式,疫情形势短期内仍不一定会好转。不过更令人担心的是不断出现的病毒变异体,它们的广泛传播将产生更大的影响。疫苗是救星吗?1月20日,美国第46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长的总统乔·拜登(78岁)在国会正式宣誓就职。年的头几周是美国新冠大流行发生以来最为惨烈的时期,平均每天有约名美国人死于新冠——相当于每天的死亡人数都超“珍珠港事件(死亡人)或“9·11”事件(死亡人)。“我们仍然处于一个非常黑暗的冬天,感染率上升了34%,每天看到三四千例死亡病例。情况在变好之前会变得更糟。”拜登在正式就职前几天说道。年大流感的历史表明,最可怕的病毒可能不是最致命的,却一定是最狡猾、最具传染性的。年伊始,层出不穷的新冠病毒突变的消息令人感到困惑和担忧。突变(mutation)是指病毒在传播和自我复制过程中发生的微小基因变化,而变异株(variant)是指具有某些特定突变的病毒。所有病毒都会发生突变。在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导致此次新冠大流行的病毒株(SARS-CoV-2)以平均每月两次的稳定速度累积突变,但大部分突变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然而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令人担忧的不仅仅是突变增多本身,而是病毒正在全世界各地以相似的方式发生突变。1月14日,世卫组织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正在世界各地出现的多个新冠病毒变异毒株。一个月前,英国政府报告称,一种称为“B.1.1.7”的新冠变异毒株自年11月下旬起在英国国内广泛传播。随后,南非与巴西也报告了后来被命名为“B.1.”和“P.1”的新变异毒株。目前,“B.1.1.7”和“B.1.”已迅速传播到至少60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3个变异毒株中,科学家们都发现了一个被称作“NY”的刺突蛋白突变。蛋白质由氨基酸基本单元构成,“NY”表示第个氨基酸从原来的天冬酰胺(简称N)变成了酪氨酸(简称Y)。这一突变使得病毒更易与人体细胞结合,因而更具传染性。英国、南非和巴西相隔数千公里,在3个地方出现的新变异毒株却都有一些相同的突变。这一事实表明,这些突变或给病毒带来了进化优势,使得这3种变异毒株变得越来越普遍。据估计,“B.1.1.7”变异毒株的传染性大约比其他变异毒株高70%。英国首相约翰逊1月22日表示,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变异毒株的致命性增加了30%。“尽管这个结论现在还太早,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可以导致更多人感染,总体上将会导致更多人住院和死亡。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曾经从事过多年肿瘤免疫和基因治疗研发的美国得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终身教授张玉蛟对澎湃新闻说。目前,科学家们正在日以继夜地进行实验,找出每个突变的原因和影响。除了NY突变外,“B.1.1.7”还有其他16个突变,南非发现的“B.1.”和巴西发现的“P.1”变异毒株也各有多个突变。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专门研究病毒蛋白的分子生物学家杰森·麦克勒兰(JasonMcLellan)向澎湃新闻解释,科学家们发现南非和巴西报告的变异毒株共有的另外两个突变(“EK”和“K”)可能协同“NY”突变,使后者更易与人体细胞结合。同时,“EK”突变可能会帮助病毒躲过曾经感染新冠病毒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即所谓的“免疫逃脱”现象。巴西科学家已证实了至少一例由“P.1”变异株引起的二次感染病例。这意味着即使在达到群体免疫的社区,病毒也将能够传播。与此同时,更多的变异毒株还在出现。1月13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称,他们发现了可能源自美国的两个新变异毒株,其中一种被命名为“COH.20G/Y”的变体在过去3周时间里已迅速成为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主要新冠病毒变异毒株。“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病毒积累了过多的突变,那么最终‘抗疫苗’变异毒株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话,目前的疫苗必须进行修改。就好像流感疫苗,每年要更换新的。”张玉蛟表示,“对于mRNA(信使RNA)和腺病毒疫苗,这种重新配制(工作)可以在几周到几个月内迅速完成,而灭活疫苗则需要重新研发。”“有一点很清楚,如果我们不能在年减少病毒的传播,它将继续变异,这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年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贝勒医学院疫苗专家彼得·霍特斯(PeterHotez)告诉澎湃新闻。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瞬间放大照片这一年的挑战面对新冠病毒变异体的传播,科学家、政府和公众能做些什么呢?多位专家告诉澎湃新闻,最重要的是尽快让更多人接种疫苗,同时继续保持社交距离和佩戴口罩等卫生习惯。“疫苗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人的行为才是决定性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张洪涛对澎湃新闻说。张洪涛认为,全球疫情的防控最终效果不仅取决于疫苗的生产、分配和接种计划的实施进度,同时也取决于人们是否继续遵守社交距离、佩戴口罩。“不管有没有打疫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才能尽量减少传染。”张洪涛进一步解释,美国目前每天新增确诊病例达20万,即便接种有效性高达95%的疫苗,未来每天确诊人数仍然还会有数万人以上。正如美国知名传染病专家、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所说,即便有了疫苗,未来几个月仍然会是美国疫情的至暗时刻。目前全世界各地都在面临新一轮的疫情危机,对于病毒的恐惧和疲劳正在回潮。疫情严重的美国和巴西在这个冬季继续滑向深渊;曾经一度抗疫成功的德国近期新增感染和死亡数居高不下;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正走在“雪崩”的路上,死亡人数甚至已经超过了年大流感期间的水平;曾经的“抗疫模范生”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疫情也再度恶化。对于目前国内的疫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流行病学教授张作风对澎湃新闻说,“鉴于目前防控任务艰巨,可考虑在大规模检测的同时,增加疫苗接种‘安全带’措施,对疫情发生地点检测结果呈阴性的人群以及周边范围人群(具体范围大小需按具体地区特征来界定)进行紧急疫苗接种,进行紧急疫苗接种,形成一个‘安全带’,以遏制病毒向外扩散传播。当然,如果有充足的有效、安全的疫苗,那就可以对整个受影响的重点城市或地区检测结果为阴性的群体进行全民紧急接种。”张作风说道。新冠疫情是拜登新政府面临的首要挑战。他承诺将在上任后的头天内接种1亿剂疫苗。然而自12月中下旬以来,美国已分发了多万剂疫苗;截至到本文刊发时,只接种了多万剂。有报道称,日本政府计划在今年7月东京奥运会召开前对全国大多数成年人接种疫苗,然而调查显示高达70%的人并不愿意接种。在疫苗接种方面以色列或许是最成功的例子。截至目前,该国35%的国民已接种了疫苗。以色列卫生部国际关系处官员阿舍·萨克蒙(AsherSakmon)博士近日在一场在线分享中向澎湃新闻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强大的公共卫生保健系统、国民的危机意识和有效的组织是成功接种的必要条件。以色列卫生部1月12日公布的疫苗数据也带来了一些好消息,在接种第一剂疫苗后的14天内,感染将减少50%。另一个更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年很可能没有足够的疫苗供所有人接种。谁将先接种?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目前全球95%已接种的疫苗仅局限于10个国家,全球在分发疫苗方面处于“灾难性道德失败”的边缘。“49个收入较高的国家已经接种了多万剂疫苗,而贫穷国家一共只接种了25剂疫苗。”世卫总干事谭德塞1月18日披露了这一令人尴尬的数字。年,新冠疫苗的公平可及性问题将成为富国与穷国的另一个差距。各方正在努力缩小差距。促进全球公平获取新冠疫苗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已落实了供应近20亿剂疫苗的合同。但物流难题和很可能出现的资金短缺,意味着一些贫困国家可能难以执行大规模接种项目。多数专家预估,很多低收入国家或许要到今年第三或者第四季度才能获得新冠疫苗。这些国家的大约数十亿人最快要到年才有望接种疫苗。除了防范和减少感染,和年的大流感一样,新冠大流行已经留下了许多“后遗症”,但有的未引起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