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四川湖北陕西山西相继沦陷一
四川湖北陕西山西相继沦陷一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
作为人类社会的三大危害之一,毒品犹如瘟疫一样在全球蔓延(注:另外两大危害是艾滋病和恐怖活动)。
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发布的年《世界毒品报告》,年,全球每年至少吸毒一次的人数约有2.75亿人,约占全球15至64岁人口的5.6%。
其中,全球可卡因产量达有史以来最高水平,估计为吨;大麻使用者人数继续上升,截至年的十年间,增长了约16%;鸦片产量比年激增65%,达到吨,是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自21世纪初开始监测全球鸦片产量以来记录的最高估计数。
可以看出,全球反毒禁毒的任务依旧严峻。
回溯到19世纪的中国,鲜艳美丽的罂粟花曾开遍华夏大地,致命的烟雾曾弥漫大街小巷,近年的清王朝在毒品的侵蚀下,日渐风雨飘摇,最终倾覆。
文
河森堡国家博物馆讲解员
编辑
谢芳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进击的智人》,中信出版集团年12月出版,原标题为《清末与新纪元》,原文有删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诡异的气候清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元年,清朝迎来了一个相对冷的夏天。那一年,云南这个帝国南端的省份在七月盛夏竟然下起雪来,这对当地的各种农作物,尤其是水稻的生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田禾尽坏”“冬大饥”“民饿死者甚众”等记载也在那一年的政府公文及地方县志中频繁出现。一场罕见的大灾荒就这样诡异地从天而降,满是饿殍的街巷上,幸存的百姓含泪贩卖着自己的儿女,有的妇女甚至抱着自己的孩子投水自尽。
同一年,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结束了自己的总统任期,回到弗吉尼亚的老家。但是这位参与起草《独立宣言》的美国国父很快就傻眼了,那年的气候真是奇怪,正值夏天的弗吉尼亚,人们出门竟然得坐雪橇,地里的庄稼自然也遭到了灭顶之灾。为了让生活继续下去,杰斐逊先生只好暂时放下国父之尊,尴尬地申请了一笔贷款以勉强维持周转。
同一年,英国诗人拜伦在瑞士日内瓦湖附近的一座别墅迎来了几位客人,其中包括著名诗人雪莱和他18岁的女朋友玛丽。然而这几位客人拜访之际,阴冷凄凄的雨却下个不停。在别墅外,反常气候导致的饥荒煽动了无数的民众,街头巷尾充斥着肆无忌惮的暴力。被阴雨和动乱困在屋里的几人决定借着这阴森压抑的气氛讲恐怖故事以打发时间,也正是得益于那个雨夜中捕捉到的灵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科学怪人》于两年后问世。
中国云南大饥荒,美国国父申请贷款,欧洲作家编写恐怖小说,发生在年的这三件事情乍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关联。然而,随着历史线索的丰富,我们会发现,它们其实有着共同的源头,都是某一个重大事件导致的间接后果,这个重大事件就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质灾难:坦博拉火山爆发。
(图为航拍坦博拉火山)
2火山的爆发让我们从年的一声巨响开始说起。
年4月5日,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士兵突然警惕起来,因为他们听到遥远的天际传来了隆隆的炮声,有可能是身份不明的武装人员在远处发生了交火。于是,士兵们立刻整装出发,顺着声音寻觅而去,这一走就是5天。到4月10日的时候,负责侦查的士兵们傻眼了,他们发现天际传来的巨响并非来自火炮或炸药,而是来自大地的怒吼,确切来说,是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声音。
坦博拉火山位于印度尼西亚的松巴哇岛北部,海拔米,年4月5—12日,这座火山发生了VEI(火山爆发指数)等级7级的猛烈喷发:亿立方米的烟尘倾泻而出;高温火焰扰动空气形成了狂风,将海岛上的巨树连根拔起;滚滚岩浆奔腾着焚噬了路经的一切,直到冲入大海将海水沸腾;火山灰和碎石漫天飞舞,粉碎并掩埋了方圆数百千米之内的村镇,上万人当场死亡。然而,这才仅仅是开始。
坦博拉火山的爆发将体积约为立方千米的火山灰喷入平流层,这些火山灰中含有的巨量二氧化硫云混杂着高反射性粒子,随着大气环流散布全球并将阳光猛烈地反射回太空,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全球气温骤降。对于一些农作物来说,剧烈的降温意味着光合作用的减弱和受精难度的增加,这深深地动摇了世界各国的农业基础。
(图为火山爆发示意图图源:视觉中国)
坦博拉火山爆发的第二年,即年,火山造成的降温效应完全显现出来,北半球大部分国家都没有迎来夏天,所以年也被称为“无夏之年”,灾荒席卷全球。
对于云南地区的农民来说,年的灾荒让他们措手不及,因为当时云南省的主要作物是水稻,气温对于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非常大。云南纬度虽然低,但是海拔并不低,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都在0米以上,这使得当地四季的气温变化并不剧烈,冬天不像北方那么凛冽刺骨,夏天也并不炎热。在这种相对稳定的气温下,水稻要想良好生长,8月的平均气温最好不要低于18摄氏度,否则将难以齐穗。
此外,足够的光照也非常必要,因为稻粒中有很大比例的质量是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然而,年坦博拉火山的爆发不仅夺去了温度,也夺去了光照,云南8月的平均气温低得离奇,盛夏之际竟然出现霜雪天气,很多云南百姓平生第一次见到降雪,这使得当地稻作农业迎来了灭顶之灾。
另外,当地有很多耕地并没有种植粮食,而是被其他作物侵占了,这无疑大大加剧了云南当地粮食的匮乏,为大灾荒中的无数惨剧埋下了伏笔。也正是这种作物,在中国苦难的近代史中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成为清朝崩溃的重要推手,它就是罂粟。
3神奇的花朵罂粟是二年生草本植物,因为其形状像罂子,子又像粟,因此得名。据推测,罂粟的原产地可能在地中海一带,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国西部的莱茵河流域就已经出现罂粟。后来,这种植物逐渐扩散到整个地中海世界,当时的人们也逐渐注意到了它的美艳和对人类精神的神奇效用。古埃及人使用罂粟让哭闹的孩子安眠;在古罗马,人们则更多地将其用于医疗和消遣。
从历史文献来看,最迟在唐朝,罂粟就经由阿拉伯商人之手传入中国,只不过中国人最初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种欣赏植物来栽培。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它对人的精神有神奇的支配效果。宋朝时,一些知识分子发现罂粟可以提振精神,给人带来快乐;到明朝中后期的时候,罂粟的提取物鸦片已经由朝贡系统进入天子手中了。
(图为盛开和残败的罂粟 新华网记者卢敬利摄)
明朝末期以前,中国人享用鸦片的主要方式是吞服,由于鸦片极为昂贵,一般民众难以负担,所以流毒不广。然而到明末清初之际,一种将鸦片和烟草混合吸食的方式传入了中国,由于其强烈的精神依赖性,使得吸食鸦片的陋习在中国内地迅速蔓延。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制备鸦片的原料罂粟也有了被种植的充分动机,产量提高导致成本下降,普通民众过去难以消费的鸦片慢慢变得唾手可得,这也为云南省后来成为罂粟的主要种植地和毒瘾的重灾区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罂粟之所以在云南格外受欢迎,是由云南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所决定的,其更深层的原因是药物和粮食的匮乏。
4恐怖的疾病云南省纬度较低,降水充足,广泛分布着雨林河谷,温暖潮湿的环境极有利于蚊虫的滋生繁衍,自然成为恶性疟疾的天然温床。恶性疟疾俗称“瘴疠”,是威胁南方民众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清朝时,瘴疠的恐怖给来自东北的满洲统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清乾隆二十七年,即公元年,缅甸在云南边境寻衅开战,历时七年的清缅战争随之爆发,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全盛时期的清朝军队竟然被缅甸揍得灰头土脸,颜面尽失,连一向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事后都颇为尴尬地说,五十多年经历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清军之所以在缅甸战事中吃了大亏,除了武器装备落后、战场调度失策等原因,缅甸、云南一带爆发的恐怖的瘴疠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一份上呈乾隆的奏折中写道,当时的瘴疠太过恐怖,即使到冬季也没有减弱的迹象,原先3万多人的兵营只剩1万多人。瘴疠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超过一半。在征缅清军中,不少高等级官员也相继病死,被无形的“敌人”接连屠戮,给清军的士气带来了沉重打击,连乾隆本人都表示:“朕前所不肯于缅甸用兵,原因其地气候水土,俱极恶劣,兵丁至彼,辄染疾病,非人力之所能施,并非法令之所能治,是以决计不办”。
可想而知,常年生活在云南等地的民众面对的会是怎样恐怖的卫生环境。其实在清缅战争期间,疟疾并非不治之症,当时包括清朝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已经意识到金鸡纳霜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康熙曾经因为身染疟疾而痛苦不堪,服用西方传教士进献的金鸡纳霜后立即痊愈。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原产拉丁美洲的金鸡纳霜在清朝都是极其珍贵的药材。
(图为金鸡纳霜「又称奎宁」的主要原料来源,金鸡纳树。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