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颂国勋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颂国勋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颂国勋⑧
9
9
中国首位
诺贝尔医学奖
获得者
——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她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她是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她是象征国家最高荣誉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她就是屠呦呦!
60多年来,屠呦呦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攻克了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难题,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让来自中药青蒿的青蒿素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个礼物。她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医学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9月29日,习近平主席向89岁高龄的屠呦呦授予“共和国勋章”,10月22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一、悬壶诺奖青蒿素,济世中医圣手书
年,越南战争激战正酣。在中南半岛上,爆发了严重的疟疾,死亡人数是战争的五倍。饱受战乱和病魔之苦的越南人民向中国发出求助。毛主席和周总理当机立断,要集中全国的科技力量,联合研究对抗疟疾的新药。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为了“抗疟中草药研究组”的组长。那一年,她39岁。
屠呦呦的初心与国家的使命,有了某种交织重叠。这个使命,是崇高的,亦是光荣的;但她的科研之路,却是异常艰辛而孤独的。研制新药,谈何容易。长达3年的时间,一度毫无进展;但屠呦呦没有放弃!整整三个月,从翻阅医学典籍开始,屠呦呦带着团队四处走访名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她带着团队,调查了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又进一步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确定了“青蒿”可抗疟的宝贵价值。虽然发现了青蒿素良好的抗疟性,但屠呦呦清楚,这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年,在成功的用乙醚获取青蒿提取物后,为了能尽快把乙醚中性提取物拿到疟疾疫区试用,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在北京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幸运的是,她赌赢了!经过一周的试药观察,团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副作用。欢呼雀跃的屠呦呦顾不上自己虚弱的身体,带上样品立即赶赴了海南昌江疟疾高发区。她不顾自身安危,深入疟疾高发地带,头顶烈日,脚踩泥泞,最终在21位病人身上完成了临床试药,所有的结果都令人满意。
作为抗疟良药的青蒿素问世了,这是屠呦呦及其团队的胜利,也是全体人类抗病史的重大里程碑。自那以后,多少人从疟疾的恶魔中被拯救出来,尤其是亚非拉美等国的人民。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过去几十年,青蒿素在全球共治疗了2亿多人,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仅在撒哈拉南部的非洲地区,就有万人因青蒿素而避免了死亡。
20年来,青蒿素——这个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走向国际抗疟临床,并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这种由中国制造,可以对抗疟疾的药物,被称为“来自东方的神药”。
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筛选了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多种中草药方和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了文献堆。
青蒿在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我国南北方都常见的菊科草本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它有所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成功,在次失败之后。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的青蒿提取物。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年3月8日,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疟疾防治小组的代表,在全国“”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做了报告。她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猴疟抑制率达%的结果。汇报了以后,“”办公室便要求,“今年必须临床试试,看一看到底效果如何”。
那时,药厂停了,课题组只能依靠土办法,制备大量青蒿乙醚提取物。他们用7个大水缸取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当时设备简陋,没有通风系统,也没有实验防护。屠呦呦整天泡在实验室,回家后满身都是酒精味,也得上了中毒性肝炎。但研究过程依旧充满坎坷,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药物的疑似毒副作用。药理人员坚持,药物的毒理、毒性情况还未完全明确,上临床还不够条件。要知道,疟疾这种传染病,具有季节性,一旦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就要再等1年。于是,屠呦呦干脆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医院,当起了人体试毒的首批“小白鼠”。之后,科研团队又在中药所内补充5例增大剂量的人体试服,受试者情况良好,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紧接着,屠呦呦等人携药去往疫区进行临床试验,临床验证的结果显示,该药品对疟疾有效,有效率达%。宣告成功。
三、涤虑洗心名利少,悬壶济世显忠真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直到这时,屠呦呦的名字才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在此之前一些人对这个名字会比较陌生,有些媒体对此人也应该是模糊的。毕竟之前屠呦呦只是一名“三无”科学家,如果不是诺贝尔奖,屠老或许会和许多勤勤恳恳工作的科学家一样默默无闻一辈子。年,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屠呦呦说:“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屠呦呦拿到的诺贝尔奖金是46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多万元,她将其中万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万捐给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获奖后,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采访邀约,屠呦呦基本都拒绝了。她以80多岁的高龄,继续回到实验室,投入到新的研究中。而就在年的6月17日,“屠呦呦团队青蒿素新突破”的消息登上热搜,她的团队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治疗方案,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等方面也取得新进展。
面对现在接踵而至的荣誉,屠呦呦依然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淡然和冷静。她说:总结这么多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这样一位低调的斗士,在事业上,是一位纯粹到不能再纯粹的存在。90岁的她,勤耕不辍,仍坚守在科研工作一线。她太纯粹了,纯粹到心里只装着民族和国家,却唯独没有自己。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道: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屠呦呦是一位令人仰止的科学家,她60多载的科研之路,正是在以身践行着上述的中国古训。淡泊名利,不为外物所乱,不忘初心,为自己所爱的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坚守、坚定执着。
我为国勋精神代言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如果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伟大程度,那么屠呦呦无疑是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屠呦呦是“三无科学家”,所谓“三无”指的是:没有留洋背景、没有博士学位、没有足够的论文。
尤其是没有足够的论文,在“唯论文论”的科学界中,她没能评选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但她始终坚守做一个淳朴医者的初心。这便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践行者,是广大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的楷模。
当前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正向创新型强国转变。广大科研工作者应潜心研究,将自身的研究发展同国家的战略需求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相联系,勇于踏足国家需要有突破的领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以榜样为镜,向先进看齐;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夯实专业基础;学业有成之后,投入国家的建设,服务社会的需求,用行动回报社会与国家的培养!
文字:程亮
编辑:吴宇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黄晓华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