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汤药煎服经

汤药煎服经



患病求医,医师必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然后才能药到病除。患者拿到方药,只有正确理解执行药的煎熬、服法、忌口,才能发挥中药的效如桴鼓,如愿除病。否则,患者不具备这些常识,则往往事倍功半,甚至药未见效而责医诋毁,而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然,甚为遗憾。中国医药学,确是世界医学宝库的一枝独秀奇葩,它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科技的心血结晶。千百年来,我国中医界涌出了象扁鹊、华陀、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博青玉、徐大椿.........等等一大批名震中外的伟大医学家,他们堪称一代神医。然而神医们也是非常注重中药的炮制、煎服,忌口诸多具体事宜的。明代李时珍这位伟大医学家就讲过:"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学家徐大椿也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我国的中草医著《金峨山房药录》也归纳几大要领说:"按药量水,掌握火候,按方煎用,守时择扰,随需分剂,美食可俦。"可见,我们对中医学煎药服药的常识,必须有个基本概要的掌握,以其事半功倍,妙手回春。那么,我们在使用中草药医治病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一、炮制煎熬第一个问题:按药量水正确使用水,是煎好中药汤剂的一大要害问题。我国古代医学家曾总结用水事宜说过:"煎药误,水不洁,油汤入锅必呕哕,呕哕之时病转增,任是名医审不决。"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对煎熬中药选用之水,作了40多种规定选目,其中比较常用的有泉水、井水、河水、雨水、露水、雪水等。其中雨水、露水、雪水可算作天然蒸馏水,医院里使用的人工蒸馏水,则取之于泉水、井水、河水。天然蒸馏水比之人工蒸馏水,要显得洁净一些,含矿物质少些,是比较理想的煎药之水。但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又不可能随时弄到雨水、雪水,因而多用人工蒸馏水煎中药,在民间中,煎药又不那么讲究,就地取水而用之。事实上,井水、河水、泉水,都可以取来煎药,关键是水要洁净,无杂质,无色味,尤其不被化学物质污染过。在煎药之前,一般要先用水浸泡过各味中草药,这是因为我们常用的中草药基本上是干品,都有相当的厚度、体积,如果不预先用水浸泡,会使药材在快火中煎熬时,表面蛋白质被凝固,阻塞药材的通道孔隙,水份难以入药,而药中的有效分子不能向外扩散,从而必然影响到药效的作用。浸泡药材时间的长短,应视实情而定,民间煎药一般是以花、叶、茎为主的药,浸泡半小时至一小时,而以根、茎,种子、果实等为主的药材,则浸泡一小时至两小时。浸泡之后的药材,应按规定配备好用水。如水多少,中医常以药物的吸水量、煎熬时间、火候及病人所需的药量有关。尽管放水越多,药性浸出的含量也越高,但我们没理由漫天乱放水,水一过多,药物的浓度必然被稀释,不能充分发挥药效,也不利于患者饮用。我们平时采用的比例是,吸水量小点的药物是平均每克药配加10毫升水,而吸水量大的则可以增加到一倍的水。此外,一副药往往分两日煎服之,那么,第一日煎药时可用总比例用水量的60-70%,余下的30~40%的用水量放到次日煎服时使用。上海药材公司对煎药用水量是作过这样规定的:凡调理、滋补之药,头煎-毫升,二煎为-毫升;解表药,头煎为-毫升,二煎为-毫升;一般药,头煎-毫升,二煎为-毫升。我们民间传统上,是以指为尺度计算用水量的,即将药平摊于锅内,伸食指于药面上,当水放至第二横节处时适度,而对于抗癌药这类剂量较大的,加水量常以水掩没平摊之药物,再加两碗为适度。第二个问题:掌握火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过:"若发汗药,必用紧火热服;攻下药亦用紧火煎熟,下硝黄再煎,温脏;补中药,宜慢火温服。”火是中医界制备汤剂的唯一反应条件。煎药所用的火力,分文火和武大两种类型,李时珍论及的紧火,即武火;慢火即文火。武火的火要求火力猛,火焰大,温度上升快,水份亦蒸发迅速。文火则是火焰微弱,火力较弱,水份蒸发与温度上升比较缓慢。武火煎药,一般至烧沸后一、二次,即可趁热服用;而文火煎药,烧沸后再煎上一小时左右。现今不少中医则提倡煎药要文火、武火结合用之,即先用武火烧沸药剂,再用文火慢慢熬之,这样即可防止药液溢出。又可减少水份的蒸发,还可以充分减少挥发成分的损耗和高温引起的有效成份的破坏。笔者认为,种类药物的煎熬应视实情而定,不可统一格式,最后遵医嘱。因为各个中医都有自己的一套医疗技术,以及自己对症所下的药方,即是同治一病,各个中医所采用的药方、份量也未必相同、相似,就是同治一疾病的祖传秘方,也有甲、乙、丙、丁多种方味,所以,笔者提倡治病煎药遵医嘱,一旦出问题,起码也有人承担责任,及时来取补救措施。在煎药用火问题上,还要注意一个燃料的问题。我国民间煎药常喜欢用苘杆作燃料,这是因为苘杆作燃料在烧火时,烟灰少、火力均匀,容易掌握火候,但也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苘杆作燃料的,从而中医们又倡导"宜柴不宜煤"作燃料。事实上,用柴也是烟灰颇多的,倒是我们现代家庭中用的蜂窝煤、煤气等比较适宜煎药,这是因为它们烟灰少散落,火力也比较容易控制。第三个问题:按方煎用在一副中药方上,医师们常要注明"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冲兑"、"先煎代水"等字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药种类特别地丰富,它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性质,有的易溶于水,有的难溶于水,有的加热易挥发,有的久煎易分解破坏,有的则加热易烧糊,烧焦等等,所山要分门别类加以区分对待。(1)先煎先煎就是在同一副药中,必须首先熬的药。比如介类、矿石类及对胃壁有刺激的药物应先煎,目的是充分煎出有效成份,或减少不良刺激。同时这类药物质地坚硬,有效成份不易较快地煎出,故需要先煎。对于一些有毒药物,先煎可以达到去毒、解毒作用,或降低药物毒性。先煎之药,一般需煎20分钟至30分钟,为了去降毒性之药,则需用半小时至一小时,甚至两小时。(2)后下。有些药物在煎熬时挥发性较大,比如煎至15分钟,其药性则挥发掉50%以上,这样容易影响疗效,故后下的目的在于减少挥发性,提高药物的最大功效。(3)包煎包煎就是用沙布把药物包裹起来,再与其它药物同煎。这是因为这类药物多系多毛植物、细种子、丸药、粉末等,带毛植物容易脱毛,又难除掉,服后会刺痒咽喉,引起不适及咳嗽等不良后果,而丸、末、种子等,包煎也可免除煎煮过程中的粘锅糊化、焦化问题。当然,包煎之药,不是包得越紧越好,相反,宜尽量包的宽松,以不泄漏药物为度,这样才能充分将包内之药煎发出药效。(4)另煎另煎就是单独煎煮的意思。这类药物大多是比较贵重精细的药品,如人参、羚羊角等等。它们不但质地坚韧,个中有效成份较难以煎出,而且用量极小,却为价格昂贵之药品。另煎的目的是要保存它们最大的有效成份,避免或减少被同煎之药物吸收。因而对这类药另外煎煮,待服用时再取法与其它药汁混告起来服之。(5)冲兑冲竞就是把比较贵重的商品,或者容易吸收药品,冲入巳煎好的药汁内共同服用。医院为方便病人,常把某些药品煎成糖桨,然后让病人以此糖浆与中药冲兑而同煎之,或者与煎好之中药汁冲兑而服饮。尤其是一些中药的渣滓有一定的毒性,从而必须将药汁过滤,有的药什煎罢,还可以进一步浓缩,以减少服用量,它们与糖浆之类冲兑,还能矫正香精味,使人的肌体易于接受之。(6)先煎代水这是因为一些分量轻、体积大的草药,需要先煎后去渣,留下药汁,再将药汁代替水:而与另一些药物煎煮,以充分发挥药效.(7)烊代第四个问题:守时择优这是服药时间要视病变部位而确定,以期其达到守时择优发挥药效的妙用。比如,病患发生于心肺、头面、乳腺、四肢、血液等部位时,服药时间宜择于饭后一、二小时为佳。而病患发生于肝、肾、胃、肠、盆腔、骨髓等部位时,服药时间宜择于饭前一小时左右为佳。而打虫药、通便药则择时为睡觉前一小时服用为佳,这是比较普遍的规律与常识,但也有特殊病情的特殊处理,如抗癌治瘤的药,由于药力较重,不论病患在哪个部位,总是需要在服药前先吃一点东西的,接着才吃药,这在就可以避免恶心、呕吐等症的发生。第五个问题:随需分剂中草药绝大多来自自然界,都有一定的软硬度,且成份也比较复杂,煎煮一次是难以将药物有效成份全部前出来的,因而一般每副药方剂都要煎两次用。就是如此,药物的有效成份也仅煎熬出70-80%,剩余部分均遗留在药渣中。每剂中药日服两次为常识,均分为上午、下午服用,或者下午及晚上临睡前服用。但我们同时也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而变更,以调整次数。比如滋补之药就可以煎三次,充分利用余剩的药效。对此类药,可马上作口服之用,也可以作为另一帖药的煎药用水。又如伤风感冒之药,如需要发汗,服用两汁之后不见效,则可以加煎一帖,进一步利用原剂药效。有的病患者对吃中药有困难、有过敏,也可以把一副药煎出的头汁与二汁合并为一汁并浓缩之一次性饮服。第六个问题:美食可俦这主要是讲,在服药期间,尤其是服药时的前后,适量辅之食以佳肴、水果、糖果等,以期达到药物充分吸收的妙用,即古人说的"美食压之,保胃运药"是其一理。二、服药法则(1)急服凡有通口直饮重剂治下部之症,宜用急服。有趁热连饮之轻剂、偶剂,发汗亦用急服。(2)缓服有趁热慢慢小饮以活肺病者,宜用缓服。有不用气随津自下而治咽喉病症者,亦宜用缓服法。(3)冷服有寒剂冷服治大热之病症者,宜用冷服。有热剂冷服治假热病者,亦用冷服。(4)热服有热剂热服治大寒病症者,宜用热服。有寒剂热服治假寒病者,亦用热服。(5)温服有补药温服补气补血者,宜用温服,有平药温服病不犯大寒热者,亦用温服。(6)空心服有五更空心服病在肾肝,宜取其再睡一番,药入肝肾。有早起空心服,补下治下宜用空心服。有空心服后即压以食,治肾恐妨心,治命门恐妨肺者,亦空心服。(7)食后服有食后即服,病在胸膈者,宜食后服。有食远方服,病在中脘者,宜用食后服。有病在胸膈用峻下药,恐饮食方在胃口,下早致胸结者亦用食后服。(8)卧服有服后正卧,病在胸膈,素有积者宜临卧服之。有服后左右侧卧,病在左右肋,使药直至病所;有服后去枕卧,病在肺及膈以上者,亦用临卧服。凡一、二滚沸服,发散,治上病者宜。凡百十滚沸服,温补,治中脘病者宜。凡浓煎服,治下部病者宜。已未午初服,于阴中引提阳气宜,补中益气汤,提疟汤皆是。三、饮食忌口中草药饮食的忌口问题,是指患者在服药时,必须禁止吃某些食物,这就是忌口。中草药之所以能治病,这是由于药物有它的特性,井以其特性去治疗患者出现的偏盛偏衰,即以药物之特性(或叫偏性〉去纠正人体之偏性,因而饮食物之间也有同样的偏性,各自独特的偏性,从而用药与食物之间就得注意饮食的忌口问题。一般来讲,患者在服药期间,凡是生冷、粘腻、腥臭之类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予以避免。同时,那些上火内热者尤其忌吃辛辣上火的食品;痰盛不宜吃肥厚油腻之物品;疮疡及皮肤痒癣则忌吃鱼虾腥味之品;虚寒身体不宜吃寒凉的果品,等等。具体地讲,我们是常所见的疾病,饮食忌口问题如下:(1)疟疾忌食公鸡、鲤鱼、糯米、竹笋及鹅等腥荤食物。(2)破伤风宜多吃果汁、饮料,忌吃公鸡、虾、蟹、海鱼等腥荤食物;亦忌吃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如油脂、肥肉、韭菜、葱、蒜、辣椒等。(3)肺结核忌食肥甘辛辣刺激性食物,更应该戒绝烟酒。(4)黄疸忌食生冷、辛辣、海腥食物,更主要的还是忌绝烟酒。(5)食道发炎、发癌此时要忌酒戒烟,忌吃硬固食物和辛辣香燥温热等食物。忌吃葱、蒜、薤、韭菜及辣椒,煎炒干硬食物禁食。(7)淋病患此病者忌吃生姜、大蒜、韭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8)赤白浊戒烟酒,忌吃葱、蒜、韭菜及辣椒等刺激性食物。(9)麻疹忌吃脂肪油腻过多及香甘粘滞食物。总之,要正确地使用中草药,必须事先掌握其秘诀、要领。掌握了事物的规律、特性,就能正确驾御事物,以期达到药到病祛的功效。煎药次数①复煎再煮法现代将方药第二次煎煮,并将两次药汁混合分服的方法,习称“复煎”“再煮”“翻煎”“翻渣”等,这种煎服方法在古代绝无仅有,事实上古人的煎服方法,都不是一天一剂,复煎两次服用,而是根据具体病情、体质及药物特性,运用灵活的煎服方法。②一次煎煮法考《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记载,都采用一次煎煮法,即一剂药只煎一次,多分三次服。如桂枝汤:“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某些汤剂的“再煎”是“去滓再煎”,即汤剂的再浓缩,与今天常规煎药采取一剂药先后煎煮二次不同。古代煎药大多采用一次煎煮法,直到民国初年,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尚感叹:“富贵之家服药多不用次煎,不知次煎原不可废。”③三次煎煮法所谓二煎,三煎法大概产生于唐宋以后,但主要是针对于一些价格比较昂贵的补益类药物。《备急千金要方》中仅见“再煎”的例子是“地黄煎”,药仅生地黄一味,头煎过后,“布绞去粗滓,再煎令如饧”。也是去渣再煎,非复煎法。复煎法到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始露端倪,书中首方剂中,有化斑汤、生脉散、东垣清暑益气汤、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桂枝姜附汤、益胃汤、人参泻心汤、杏仁薏苡汤、四加减正气散、黄芩滑石汤、加味露姜饮、补中益气汤、附子粳米汤、犀角地黄汤、鹿附汤、加味异功汤等16首方,采取了“渣再煮”的复煎方法,但吴氏的翻煎方法,没有将首煎和再煎的药汁相混合,而是分别服用。如:(1)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两次服。渣再煮一盅服。”(2)化斑汤方:“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盅,夜一服。”(3)清暑益气汤方:“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4)生脉散方:“水三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脉不敛,再作服,以脉敛为度。”(5)桂枝姜附汤:“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服。”(6)益胃汤方:“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渣再煮一杯服。”(7)人参泻心汤方:“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渣再煮一杯服。”(8)四加减正气散方:“水五杯,煮二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9)黄芩滑石汤方:“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渣再煮一杯服。”(10)杏仁薏苡汤:“水五杯,煮三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11)加味露姜饮方:“水两杯半,煮成一杯,滴荷叶露三匙,温服。渣再煮一杯服。”(12)补中益气汤方:“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13)附子粳米汤方:“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14)犀角地黄汤方:“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渣再煮一杯服。”(15)鹿附汤方:“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16)加味异功汤方:“水五杯,煮成两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其中最接近现代煎服法的只有加味露姜饮:“水二杯半,煮成一杯,滴荷叶露三匙,温服,渣再煮一杯服。”由于本方剂量较轻,所以首煎只剩一杯,然后再煮亦是一杯,但首煎、次煎分别服用,仍未混合。④不用首煎法不用头煎,只用二、三煎煮法。明末著名医僧胡慎柔(~年),因患痨病,经名医查了吾治愈后,随查氏习医十余年,颇有所获,后由查氏荐之于名医周慎斋继续深造,留心摘录周氏临证经验。由于他有很好的悟性,对治疗痨病虚损有很深的体会,他谈到治疗虚损的秘诀第三关时指出:“损病六脉俱数,声哑,口中生疮,昼夜发热无间。《经》云:数则脾气虚。此真阴虚也,此第三关矣。则前保元、四君子剂,投之皆不应,须用四君加黄芪、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煎去头煎不用,止服第二煎、第三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服十余日,发热渐退,口疮渐好,方用丸剂,如参苓白术散,亦去头煎,晒干为末,陈米锅焦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服二钱,或上午一钱,百沸汤下。盖煮去头煎,则燥气尽,遂成甘淡之味。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师师相授之语,毋轻忽焉。”(《慎柔五书·卷之三·虚损第三·虚损秘诀》)这种特殊的不用头煎只用二三煎的煎法实属罕见。此因劳损之病,虚不受补,药性重浊,滞脾碍胃,故煎药去头煎,只取二三煎。味淡性柔,滋脾养胃。假以时日,由量变到质变,日久自见其功。否则欲速则不达,反致偾事。胡慎柔还以丹塗王盛之医案为实例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方法:“丹塗王盛之,年三十余。六脉俱九至,外证则咳嗽面赤,懒言怕闹,时病已半年,从前苦寒之剂,不记数矣。此真气已虚而脉数也。《经》云:数则元气虚,数则脾气虚。又云:数则有热而属虚,是皆不足之症。六脉中又脾、肾二脉洪大,此金虚不能生肾水也,理宜补肺金生肾水,水旺则制火,金旺则生水平木,木平则脾土盛,又生金矣,此正治也。乃与云:兹证服药十四五帖或念帖外,当有汗出,此阳气生而经络通矣。汗后即当倦八九日或半月,此邪退而正虚也。或十日、半月,元气渐复,倦态方去。自后服温补脾胃之剂,又当痰动、血动,或发肿毒,或作泻,此数者,听其自来,乃脏腑邪气欲出,发动流行之象也。倘不预言,恐变症多端,患者惊骇耳。因与以补脾生肺滋肾水之剂五六帖,数脉不减,此真元虚而燥也。即以前剂去头煎,服二煎、三煎,不十剂而数脉去,此时虚火一退,中气便寒,以六君子加姜、桂五六帖,脾气运动,痰饮便行,归于腰胁,肝肾部分大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益见肝肾虚矣。令外以盐熨,内服二陈加桃仁、玄胡索、薏苡仁二帖,大肠见痰血而痛止,复用补脾六君加五味、白芍而愈,倘不预明此理,则变出腰胁痛时,便没主张矣。”(《慎柔五书·卷之五·医案第五·虚劳例》)在医案后,作者强调“此案脉证宜细看。”清代俞震在编纂《古今医案按·卷第四·虚损》时完整地选取了本案,按语云:“慎柔所著《五书》,专治虚劳。其论有第二关、第三关之说,其药有去头煎、服二煎、三煎之法,其辨阴阳寒热与人不同,而专主于温补,亦自成一家而已。观此案,即可见其立异鸣高也。”俞氏认为其“去头煎,服二煎、三煎之法”,是标新立异,自鸣其高。事实上,胡慎柔信誓旦旦,反复强调,自有其独得之秘。清代赵晴撰在《存存斋医话稿》中也指出:“古人煎药。各有法度……有只用头煎,不用第二煎者,取其轻扬走上也。有不用头煎,只用第二煎、第三煎者,以煮去头煎,则燥气尽,遂成甘淡之味,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为治虚损之秘诀。”张锡纯《医学尊中参西录·例言》:“慎柔和尚治阴虚劳热,专用次煎。取次煎味淡,善能养脾阴也。夫淡气归胃,《内经》曾言之。淡能养脾阴之义,原自淡气归胃悟出,而其所以然之故,人多仍不解。徐灵胎曰:洪范言五行之味,水曰润下,润下作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金曰从革,从革作辛。皆直言其物之本味。至于土,则变其文曰,土爰稼穑,稼穑作甘。盖土本无味,借稼穑之味以为味。夫无味即是淡,故人脾胃属土,凡味之淡者,皆能入脾胃也。又按:治阴虚专责重于脾,人多亦不解。陈修园谓: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⑤特殊煎煮法在众方之祖的《伤寒杂病论》中,对方剂煎法的规定颇为详尽而严格,善于根据病情与方药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煎法,除直接水煎外,尚有:合和煎夜后再煎,去滓后再煎,麻沸汤渍之,米熟汤成,先煎,后下,先锉或?咀,选用不同水煎,加酒、蜜等同煎。例如浸渍法,即用开水浸泡。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麻沸汤,即沸开水,以其浸渍之目的,意在取其微苦轻清之气(大黄水煎则苦重),泄热以荡中焦之邪,免致药过病所。去滓再煎法,方如大、小柴胡汤,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及旋覆代赭汤等,都是先以水煎煮诸药,去滓后再煎;而治疗百合病的滑石代赭汤、百合知母汤是将方中药物分别煎煮,去渣后再将药液混合煎。关于去滓重煎的目的,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煎药用水也十分讲究有普通水、井花水、潦水、浆水、泉水、甘澜水、东流水、酒水各半煎、酒煎、水醋煎、蜜煎等。各种不同的水应用于不同的煎剂,有不同的用途。(1)井花水,见风引汤。为清晨最先汲取之井泉水。(2)潦水,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即大雨或久雨后路上的流水或低洼处所积的雨水。(3)浆水,见蜀漆散等方。即淘米水发酵后的水。(4)泉水,见百合病、滑石代赭汤诸方。(5)甘澜水,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张仲景自注造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也。(6)东流水,见泽漆汤。(7)酒水各半煎,见炙甘草汤。(8)酒煎,见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红蓝花酒等。此外还有在煎剂中加入苦酒、蜜、猪膏、马通汁等。服药次数现在服药以一日两次为常规,古人则根据病情,灵活多变,丰富多彩,常以一日三次为最多,甚至更多次服用。《伤寒杂病论》有关服法则对每日剂量,服药次数、温度、时间,以及药后调理与禁忌诸方面做详尽具体的描述。服法以一剂分日三次服用的方法最多,仲景书中约有半数的方子使用此法。由此可知,日三次服药是传统的常规服药方法,而其他服药方法,则是根据病情,灵活变通,以切合病情,治愈疾病为目的。(1)一次服药法:顿服,如泻心汤、瓜蒂散;一日服一次,如十枣汤“平旦服”,此法多为急救用药或口服峻药而设。(2)分二次服药法:根据服药时限、服用量的不同,可分为4种用法:一是一日服二次,如肾气丸;二是分二次服,无固定时限,如四逆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此种服法较多,涉及各类方剂,似无特殊选择,乃一般服法;三是一日服二次,先服四分之一煎液,如茯苓四逆汤,意在重剂慎用,以免致误;四是先服二分之一,需要时再服,如大、小承气汤,提示祛邪剂应重病即止,以防伤正。(3)分三次服药法:亦有4种不同用法:一是日服三次,如小柴胡汤、小建中汤,应用此法的方剂最多,治病广泛,可见凡无特殊要求者,均可以本法为常规服药法;二是日服三次,先服少量,如桃核承气汤,为慎用之法;三是分三次服,无固定时限,如麻黄汤、温经汤,此种服法亦较多,提示常规服药法中,可视病情需要以变通服药时限;四是分三次服,限时用完,如桂枝汤“半日许令三服尽”,意在集中用药,以加强效力。(4)分四次服药法:如柴胡龙骨牡蛎汤。(5)分五次服药法: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6)分六次服用法:猪肤汤。(7)分十次昼日服完法:如泽膝汤。(8)昼夜服药法:“日再夜一服”,如桂枝人参汤;或“昼三夜一法”,如麦门冬汤;或“昼三夜二法”,如黄连汤。昼夜服法的目的,在于保证药性的连续性,以提高疗效。(9)逐步加量法:如乌梅丸、桂枝茯苓丸。目的是因人制宜,摸索最佳用量,这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服药方法值得借鉴。(10)对发作性病证在发作前服药法:如治疗疟病的蜀漆散,意在截断病势,先发治病。(11)少少吞咽法:如苦酒汤、半夏汤,主要用于咽喉病,以发挥局部效应。吴鞠通《温病条辨·凡例》曰:“古人治病,胸有定见,目无全牛,故于攻伐之剂,每用多备少服法;于调补之剂,病轻者日再服,重者日三服,甚则日三夜一服。”如:(1)辛凉平剂银翘散方:“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约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轻扬法。”(2)辛凉轻剂桑菊饮方:“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3)辛凉重剂白虎汤方:“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4)栀子豉汤方:“水四杯,先煮栀子数沸,后纳香豉,煮取二杯。先温服一杯,得吐,止后服。”(5)瓜蒂散:“水二杯煮取一杯,先服半杯,得吐,止后服。不吐再服。虚者,加人参芦一钱五分。”(6)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上共为粗末,每服六钱,重者八钱,鲜苇根汤煎。去渣服,约二时一服,重者一时许一服。”(7)新加香薷饮方:“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8)减味竹叶石膏汤方:“水八杯,煮取三杯,一时服一杯,约三时令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yf/18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