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志院动态我院开展第13个ldquo全
志院动态我院开展第13个ldquo全
今年4月26日是第13个“全国疟疾日”,为促进社会和公众在防控输入性新冠肺炎的同时,提高防控输入性疟疾意识,今年“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是“消除疟疾控新冠,同防输入再传播”。
年是我国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以下实施方案:1、加强传染病管理,发现可疑病人立即开展血检和流行病学检查,并及时上报,及时根治,登记入册纳入管理;2、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完成发热病人的血检任务,同时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季报表的上报工作;3、防止疾病输入再传播,是消除疟疾的关键。
01
何为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羊毛痧”,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
02
病原学
疟疾的病原体为疟原虫,可感染人类的疟原虫共有四种,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疟原虫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和按蚊体内两个阶段,寄生于雌性按蚊体内的感染性子孢子于按蚊叮咬人吸血时随其唾液腺分泌进入人体,经血液循环而迅速进入肝脏。
03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二)传播途径
疟疾的传播媒介为雌性按蚊,经叮咬人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疟疾普遍易感,感染后虽可获得一定程度免疫力,但不持久,各型疟疾之间无交叉免疫。
(四)流行特征
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其次为温带、非洲,东南亚是疟疾高度流行区,我国以间日疟流行为主。
04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恶性疟原虫能侵犯任何年龄的红细胞,且其在红细胞内的繁殖较短,只有36-48小时,血液中疟原虫密度很高,可使20%以上外周红细胞受感染。因此贫血较严重,间日疟和卵形疟原虫常侵犯较年幼的红细胞,三日疟仅感染较衰老的红细胞。
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亦称黑尿症。
05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突发性寒战、高热和大量出汗。间日疟和卵形疟的间歇期约为48小时。反复发作造成大量红细胞破坏,可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脾肿大。重症病例可出现昏迷乃至死亡。
06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是否到过疟疾流行区,是否被蚊叮咬,近期有无输血史等。
(二)临床表现
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和脾肿大。
(三)实验室检查
血液的厚、薄涂片经吉姆萨染色后用显微镜油镜检查,寻找疟原虫,具有确诊及判断疟原虫密度的重要意义。
厚血涂片待干后作吉姆萨染色,红细胞可在染色中被破裂,镜检时仅见白细胞、血小板、疟原虫。其检出率可比薄血涂片同时作参照检查,后者能区分疟原虫种类。
07
治疗
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寄生虫病,目前常用药物为伯喹+氯喹或青蒿素类药物。得了疟疾后及时到当地疾病预医院接受系统抗疟治疗,完全可以康复。
08
预防措施
一、提高认识、落实“四早”。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境外输入疫情的防控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今年1月和2月全国分别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例、例。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要同时加强疟疾防控工作的宣传,提高输入性疟疾的认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