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此青蒿非彼青蒿
此青蒿非彼青蒿
天寒时可食用的食物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m/34335.html
这个题目很绕口,不急,先看一下楔子
楔子
昨下午,在西安市沣东一公园见一些蒿子长相繁茂,纠结是野生还是种养之余,拿出手机用植物鉴别神器“形色”扫一扫,蹦出“青蒿”,自己开始猜疑了:青蒿就是“臭蒿”,在我老家陇县、陈仓多的是,长得也不是这个样子,比这个叶子细,没这么高大,味道比这重的多。我自诩自己中药鉴定学、植物学还学的不错,二十年前学习青蒿药材时见到的也不是这个样子。再扫多次,依旧蹦出“青蒿”。遂采集并拍照发朋友圈,问路过朋友是否为青蒿,大多数朋友也认定是青蒿(其中有一部分也是用形色鉴别的)。
今日又在西安市灞河岸边见到昨日的植物,再次用“形色”扫一扫,依旧蹦出“青蒿”,但在条文中能看到“黄花蒿”的字样。这时,头脑蹦出这是中药材名称和植物名称的区别。
揭题
此青蒿指的是植物学上名字叫青蒿的植物。
彼青蒿指的是中药材中应用的青蒿(或者青蒿中药材)。
正本清源
我见到的这种植物是菊科植物青蒿(学名:ArtemisiacarvifoliaBuch.-Ham.exRoxb.Hort.Beng.)。
中药材中用的青蒿(以中国药典收载为准),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L.的干燥地上部分。植物俗名又叫做“臭蒿”,“婆婆蒿”等。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中药材中用的青蒿是一种叫做“黄花蒿”的植物,而叫做青蒿的这种植物竟然不做药用。
关于这个问题,中药鉴定学学家,植物学家,特别是青蒿素的主要发现者屠呦呦先生对这个有很详尽的描述,这篇文章只做科普,专业人士或者有兴趣的人可再继续查阅文献。
中药青蒿
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L.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
苦、辛,寒。
归肝、胆经。
清虛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6~12g,入煎剂宜后下。
置阴凉干燥处。
常与藿香、佩兰、滑石等用于外感暑热;和黄芩、半夏、竹茹等用于温热病寒热往来及疟疾等症。用于阴虚发热或原因不明的低热,常和秦艽、鳖甲、地骨皮等同用。
主含青蒿素及青蒿素类化合物。
解惑
1名字为什么这么乱?
植物学的名字以拉丁字母学名为准,由属名、种加词和命名人三部分组成,上两种植物都是来源与Artemisia(蒿属),所以具有共同的特征,长得比较像。后面两部分明显不一样了,annua(黄花蒿)的植物命名人是植物学命名的奠基者瑞典植物学家林奈。
现代科学词汇引入中国时需要翻译,甚至有些翻译还是从日本等国家二传过来的,或者具有当初翻译人的地域印迹或者个人痕迹。在使用成俗,需要修正时已经来不及了。但作为学术交流、标准制定时以拉丁词为准。
2人们关心的是药用,中国药典收载青蒿正确不?
这个问题,专业人士或者有兴趣的人可再继续查阅文献。连翘认为,药典修订的没错,首先,在六十年代中国抗疟药协作组(包括屠呦呦等)的是从annua(黄花蒿)中提取出的青蒿素;再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及东晋葛洪肘后方中收载的植物与屠呦呦先生用的黄花蒿一脉相承。
当然,中国地大物博,风土各异,两三千年的历史中,近似植物混做药用屡见不鲜,也不排除清代的一些温病学家用的青蒿和现代药典收载不一样。青蒿(学名:ArtemisiacarvifoliaBuch.-Ham.exRoxb.Hort.Beng.)与annua(黄花蒿)为同属植物,青蒿(carvifoliaBuch.)中含有挥发油、青蒿乙素等,也有一定的退热作用。
3关于“形色”app的使用问题
“形色”app是很好的植物鉴别科普软件,但不是中草药鉴定软件,首先出来的中文名称是植物中文名称。作为科普软件,不可能标示大量的植物学知识,但请注意在植物介绍的最下面词条补充-植物名片下面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