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贝尔纳效应

贝尔纳效应



前置思考

请阅读一段关于贝尔纳的材料,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

英国学者贝尔纳,是一位非常有趣的科学天才。据说,他在饭桌上的一席话所迸溅出的思想火花,就是足够别人干一辈子的研究课题。

他本人除在结晶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做过重大贡献外,还在其它领域里放射出了创造的光芒。

他研究过氨基酸、维生素、液体的结构、陨星上的生命、大陆漂移等,在每个领域都提出了大有前途的问题。

贝尔纳才智过人,显而易见,举个例子来说:

当他研究过蛋白质晶体的第一批X射线衍射图后,就敏感地预见到,蛋白质的结构问题可以获得解决。

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科学思想,可是他只停留在得到的洞察上,没有下工夫去深入研究。

贝尔纳的同事和学生们都相信,按创造天赋讲,贝尔纳是可以不止一次地获得诺贝尔奖金的。

然而,他一生中最高的荣誉,不过是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勋章和国外院士之职。

既是天才,为什么贝尔纳却从未获过诺贝尔奖?

Q1:什么是贝尔纳效应?

A:

1、贝尔纳效应,指的是以下现象:

类似贝尔纳那样,由于兴趣过于广泛,难以专注,从而无法在特定的精深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全世界有许多的原始思想,要归功于贝尔纳的论文。这些思想,都在别人的名下出版问世了,而贝尔纳本人,却由于缺乏“面壁十年”的恒心,而蒙受了损失。

也因此,对于“贝尔纳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个问题,有一个相对一致的回答是:

“他总是喜欢提出一个题目,抛出一个思想。首先自己涉足一番,然后就再无下文。最后的成果,都是他人创造出的。”

2、为什么通才越来越少?

兴趣广泛的人,就一定会像贝尔纳这样吗?

读友们可能会想到反例,比如说灵感笔记中提到的达·芬奇。

他思想深邃,学识渊博,是多才多艺的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还擅长雕塑、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页。

像达·芬奇这样,确实是通才,兴趣广泛,但他不像贝尔纳,在其涉猎的领域,都做出重要的成果。

遗憾的是,达·芬奇是人类历史上极少数的全才。到了近现代,出现像达·芬奇这样的全才,概率极小,近乎不可能。

原因在于,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细化,学科越来越多。而在达·芬奇所处的时代,并没有这么多学科。

比如说,比达·芬奇晚生多年的牛顿,发表万有引力定律的书,按现代学科分类来看,属于物理学,但书名却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也就是说,物理学还属于自然哲学这个大类下,并没有完全独立出来。

因此,达·芬奇之所以能成为全才,除了个人能力外,还和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有关。

到了当代,知识大爆炸,各个细分学科,都有非常多的体系知识。传承和掌握它们,本身就需要大量时间。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尤其是重大的原始创新,难度非常大。

所以,当代的科学家,穷极一生之力,如果能在一个或几个细分领域上,做出重大成果,就已经非常了不起。

比如说,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中国草药。

在发现青蒿素前,她参与调查了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多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

最后,从多种草药中,得到多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

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转折点,也是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才出现。

读友们可以想象,从草药中找到抗疟疾的青蒿素,这个过程有多繁杂,需要做多少工作。一辈子能做出这个成果,已经非常难得。

Q2:怎样应对贝尔纳效应?

A:

1、遵循专业主义,谋求生存。

如上所述,在当代学科日益细分的条件下,通才会越来越少。

而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我们也更应该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才为首要目标。如有余力,再行拓展。

个中原因就是头部效应和二八法则。

随着互联网在信息流方面的连接,高速交通在物流方面的连接,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这从根本上改变了竞争环境。

各行各业,或早或迟,都要参与全球竞争。每个人,不再是与周遭的人群竞争,而更可能是和大洋彼岸的人群竞争。

比如说,我们国家加入了世贸组织。国内的手机厂商,就要面对苹果公司的竞争,要做出与苹果手机不一样的差异化产品。

类似的,印度手机市场开放,小米公司就到印度开拓市场。雷军就去印度宣传小米手机,落下“AreyouOK?”的梗。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很容易出现赢家通吃的现象,符合二八法则。

甚至这个比例会更高。比如说,世界手机前5大厂商,大约已占据了手机市场的99%的利润。

而对个人而言,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某国内手机厂商的研发人员,你的竞争对手之一,难道不是苹果公司里的研发团队吗?

虽然现在还有国别、区域、法律、关税、准入等诸多的门槛,来限制这种全球化竞争水平,但如果运用历史观,把时间维度拉长到30年、50年和年,可以预测,全球化竞争水平的提升,是不可阻挡的硬趋势。

这对于人类整体,并不是坏事。充分竞争的结果是,涌现出更具性价比、更有质量的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是好事。

而对于在竞争中落后的团队而言,这表面上看是坏事,虽然逆向思考,这意味着换个赛道的机遇。

因此,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必须考虑头部效应。在很多领域,如果不能成为头部,那么,就会有无法生存的危险。

而如果要成为头部,不管是大头部,还是小山头,都要遵循专业主义,像用透镜聚焦太阳光一样,点燃一个点,在特定的细分领域,超越99.9%以上的竞争对手。

和黄金饰品的K金足数一样,小数点后面的9越多越好。因为,很多时候,99%并不够好,99%就意味着落后。

假设有一个竞争领域,如果有10万名从业者,而最终只有前名胜出,获得90%以上的收益,那么,要成为这人,就需要超过9.99万人(即99.9%)。

而如果只超过99%,那只能成为前0名,还不够。

2、运用木桶效应,打造长板。

我们先来回顾一个例子。

在知识类型中,精读君摘引了俞敏洪打造长板的观点。

“要成为专家,就要研究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在那个领域中,你是最顶尖的,至少是中国前10名,这样无论任何时候,你都有话说,有事情可做。

我原来想成为中国研究英语的前名,但后来发现根本不可能。所以我就背单词,用1年的时间,背诵了一本英文词典,成为中国单词专家。

现在我出版的红宝书系列,从初中到GRE词汇有十几本,年销量万册,稿费比我正式工作的收入都高得多。”

俞敏洪,读友们可能知道,是新东方公司的创始人。新东方公司从留学英语GRE、托福培训起家,现在已经是国内领先的教育培训公司,领域也不仅限于英语。

他商业上的这种成就,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而最早的起点,是从背词典着手,成为单词专家。

如果我们认知到木桶效应,想打造最长板,就要找到一个市场上需要的、同时又足够细分的领域,然后以比别人多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投入,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俞敏洪的做法就是如此,英语专家有市场需求,但很难成为前名,那么,就缩小领域,主攻单词,成为单词专家,而不是语法专家、口语专家。

精读君举这个例子,是想向读友们提问:你找到你要打造的长板吗?你在上面投入了多少个小时?

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为,尽可能少投入,甚至零投入,只要短板不会限制长板发挥。

要为,尽可能高投入,甚至10倍投入,直到成为有话语权的头部。

正如李小龙所说:“不怕练过00招的对手,就怕把一招练过00次的高手。”

当然,这个长板,不要误以为只是一个点,要考虑到复合维度。

因为,某个点要超过99.9%的人太过困难,如果考虑到复合优势,那么,难度就会降低。

比如说,你历史通俗化讲解超过95%以上的人,画漫画能力超过95%以上的人。

那么,通过画漫画来进行历史通俗化讲解,你可能就会超过99%的人。

如果优势还不够,你还可以继续复合,例如,专门讲三国史;或者专攻某种漫画风格等。

打造长板难以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定位清晰,再持续投入,然后先成为小山头,再争取成为大头部。

而当你在一个细分领域站稳脚跟后,你还可以再把握机遇,搭建平台,类似俞敏洪那样,建立培训平台和体系,这样提供的价值,就远不止一个英语单词专家了。

3、认清时空态势,发挥优势。

当今时代,不仅学科越来越细,而且市场上的分工,也越来越专业。

比如说,一个商品从设计、制造,再到宣传、销售、物流,最后到消费者手中,这里面有无数道的工序。

例如,有些人就专门负责给商品拍照或者是拍短视频,做上面这条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

一个人如果想从头到尾包揽下来,除非是小批量的手作产品,否则,近乎不可能。

如果是这样,也属于小农经济,效率是很低下的,难以满足市场所需。

正是因为越来越细致的市场分工,商品才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有品质。

因此,遵循打造长板的思路,在市场分工上,我们也要立足先做透一个点,其它非自身术业有专攻的部分,尽量通过市场进行协作。

比如说,贝尔纳的做法,就是如此。

虽然贝尔纳自己不能钻透一个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对于个人而言,可能是某个方面的损失,但他能够提出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议题,对于人类整体科学研究而言,价值可能更大。

精读君不知道贝尔纳这么做是刻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但精读君认为贝尔纳的价值,值得我们肯定。

贝尔纳的才智过人之处,就在于卓越的洞察力,发现有价值的议题,那么,又何必要花很长的时间,限定在某个领域呢?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研究也需要协作,未必一个人要从头到尾包揽。事实上,也很难包揽。

读友们知道爱迪生一生有超过多项发明,0多项专利时,会不会感觉很好奇?

爱迪生84岁去世,工作时间若以70年计,相当于每年有30项发明,也就是说每10天左右,就有1个发明。

这是什么样的速度?

其实,爱迪生的最伟大之处,在精读君看来,是他创立了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组织团队,系统地根据市场需求,系统地发明。

这多项发明,所需要的研发工作,并不是爱迪生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以爱迪生为核心的整个实验室团队的集体成果。

试想一下,如果每一项发明的每一项工作,包括提出思路、测试验证等,都由爱迪生一个人来操办,他能够做到吗?

可以想象,如果都是爱迪生一个人亲历亲为,他一辈子能有项发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事实上,他有多项发明。

这就是协作分工产生的显著成果。

因此,精读君可以合理假设,如果贝尔纳有爱迪生的思路、条件,让他组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他负责提出富有议题价值的研究方向,其他科学家配合,那么,研究成果是否会更多、更有质量?

在精读君看来,以贝尔纳的才智,也会想到类似的思路,只是当时他所处的环境,未必有条件搭建这样一个团队。

所以,精读君想要强调的是,当代社会已经提供了很多协作工具,包括各类远程、在线实时通讯工具,任务协同软件等,也已经提供了很多社会化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所有事都亲历亲为。

比如说,如果做家务只是纯体力活,为什么不付钱找人做,把时间腾出来,做你擅长且更有价值的事?

时空态势,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如果社会化服务,比我们自己做得好,我们就没有必要自己做。我们应该去做,别人做得不如我们做得好的事。

有所为,有所不为。精读君希望读友们,彻底地掌握这种思维习惯。

后置思考:

①你找到自身要打造的长板了吗?你又为之投入了多少时间,有没有几千个小时?

②在没必要自己亲为的方面做减法,你执行得如何?有什么经验?

赞赏

长按







































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最好
白癜风互助论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yf/16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