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预防 > 流感季节怎么办这几个穴位帮助你
流感季节怎么办这几个穴位帮助你
一、感冒
(一)液门
在手背第四、五指指缝间,指掌关节凹陷中,俯掌轻握拳取穴。
毫针针刺法。取一例液门穴,避开可见浅静脉,用毫针顺掌骨间隙刺0.5—1寸深。左右接转数次,局部可有酸、胀、麻电感,向指和臂肘放射,如10分钟效果不好,可加刺对侧液门穴。一般留针15—30分钟。
感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兼咳嗽、舌苔簿白、脉浮。
掖门,又作“掖门”、“腋门”,为手少阳三焦之荥穴,其位置在小指和次指间凹陷中,小指次指之间,开合如“腋”如“门”,所以称为液门。
液门穴具有清热泻火、琉经活络、散风解表、聪耳明目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头痛、感冒、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咽肿、齿痛、疟疾、手背肿痛、指臂挛痛等症。谢文志氏指出,尤对上焦、中焦壅热引起的头面、五官、咽喉等疾惠更为适宜,明确指出本穴主要的适应症。
液门穴为手少阳经之荥穴,“荥主身热”,阳经之荣穴属水,则
壮水可以制火,故可治“身热”之证,包括了外感发热及火热壅之证。此外.掖门穴属于少阳三焦经,“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液门穴又为阳经之精液、血津出入之门,汗、尿、唾液皆液也,刺之有促其液出(发汗)之意也。《针灸甲乙经》治“热病汗不出”、“风寒热”,《备急千金方》提出治“热病先不乐,头痛面热无汗”等,说明本穴具有散风清热、发汗解表的作用,故治疗感冒有很好的效果。
申健氏报道,针刺液门穴治疗感冒例,有效率达98%。另外还扩充其治疗的范围,针治头痛、牙痛、头晕、眼痛、鼻塞、耳鸣、耳痛、口舌痛和咽喉痛等头面五官病症,亦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共治疗病例,仅40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8.6%。
(二)大椎
在第7颈椎棘突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正坐俯首,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取穴。
1.三按针点刺拔罐法。穴位局部常规消毒,持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立即在针刺部位拔火罐.以溢血为度,留5-10分钟起罐。根据患者自觉症状消除的情况决定拔罐次数.病情不减时,可连续进行拔罐1—2次。
2.灸法。医者在大椎穴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或用隔姜灸,每次3~5壮。一般每日施灸2~3次。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周身酸楚、舌苔薄白、脉浮。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下,颈第七椎为椎骨之最大者,故名大椎。因能治疗诸虚劳损之病,又称“百劳”。
大椎穴属督脉经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又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故有大椎为“诸阳之会”之说。本穴内可通行督脉,外可流走三阳,为调整全身机能的要穴。临床治疗范围颇为广泛。具有解表退热、温经活络、通阳散瘀、回阳固脱、散寒救逆、驱邪截疟、清热开窍、镇静安神等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感冒、高热、惊厥、疟疾、咳嗽、骨蒸劳热、癫痫以及中暑、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神经衰弱、荨麻疹、面部痤疮、白细胞减少症等。
点刺拔罐或艾灸大椎穴治疗感冒,主要因为督脉循行于头项、背部,属阳主表,全身诸阳经皆会于大椎,而通于督脉,故督脉为“阳经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古代文献中,《针灸甲乙经》提出治“伤寒热盛”,《类经图翼》也指出治“身病寒热”、“风气痛”,说明大椎具
有振奋阳气、疏散风寒、解肌发汗、驱邪外出之作用,为治疗感冒的有效穴。外感热病,其病都在阳经,针刺大惟穴可激发阳经之脉气,通阳解表而退热,所以大椎穴尤长于退热,临床治疗感冒高热的患者,可有迅速退热效果。另外,温灸大椎穴能提高机体抵抗力,解表扶正于一举,还可预防流感。
大椎穴用三棱针点刺拔罐法是一种治疗重感的常用效捷方法。郭子光氏报道,运用此法治疗风寒感冒73例,一般针到病除,效如桴鼓。
2.曹仁和氏报道,灸大椎穴治疗风寒感冒24例,21例获效,初起者一般灸2—3天就可治愈。但应注意,舌尖红、咽痛闻风热感冒患者禁用此法。
3.大椎穴治疗疟疾有特效。朱复林氏报道,艾住直接无瘢痕
灸大椎治疗疟疾(间日疟)43例,平均治疗3—4次均获痊愈。治愈率达%。
(三)足三里
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屈膝或平卧取穴。
毫针针刺法。取双侧足三里,常规消毒后,进针直刺1—2.5寸,施行提插手法,使针感向上或向下传导,得气后留针15分钟。每日1次。
感冒、预防流行性感冒。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指下肢,里是里程,杨上善曰:“一寸一里也”,因其位于外膝眼(犊鼻穴)下3寸处,属于足阳明胃经,故名之。又里者有宽广之义,古代“井田制”九百亩为方里,本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故谓之足三里,示其治病范围广泛。
足三里是四总穴之一,又是全身性的强壮穴。古人即有“诸病皆治”的说法,在《内经》中提到足三里之处就多达十馀篇。近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扩大了其治疗范围,使足三里穴成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穴位之一。根据古今文献的记载和临床报导,将足三里穴的主治作用概括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之。
1.调理脾胃,主治一切胃肠(消化系统)的疾病。 《四总穴歌》中的“肚腹三里留”,总括了足三里穴对胃肠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作用。其所以能治疗胃肠疾病,乃因足三里是阳明胃经之合穴。胃属土,阳经的合穴也属土,故本穴为土经的土穴。此外,足阳明胃经的脉气属胃络脾,其循经路线,从头至足,经过肚腹。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足三里为治疗胃肠疾病的要穴,具有调理脾胃、通腑导滞等功效,凡一切胃肠疾病,不论虚、实、寒、热之证,都可针灸足三里治疗。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呕吐、呢逆、腹痛、便秘、泄泻、痢疾、肠痈等病症。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盛衰与疾病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係。金元医家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并指出:“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针灸足三里穴有强健脾胃的作用,使气血旺盛,故可以治疗由于脾胃虚弱所导致的一切疾病。如足三里穴有健脾养胃、补益气血的功效,故能治疗虚劳、失眠、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等病症。足三里穴还有健脾化痰的功效,如《行针指要歌》曰:“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所以又能治疗脾虚痰盛而致的病症,如痰饮、哮喘、癫狂痫等。
2.疏经活络,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的疾病。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肘膝以下”脑穴一般都具有主治与本条经脉相联繫的远隔部位疾病作用的特点,其中以五输穴尤为突出。足三里穴在膝以下,为胃经之合穴,足阳明经脉循行从头至足,历经头面、颈、胸、心、肺、肝、胃、肠、下肢等部位,故足三里穴具有疏通经络、调节阴阳的作用,能治疗足阳明经循行部位的疾病。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头痛、眼目昏花、耳鸣、面瘫、牙痛、喉痛、下肢瘫痪、痿痹以及心悸;失眠、咳嗽、哮喘等病症。
3.急救复苏,为回阳九针穴之一。 足三里穴是胃经之合穴,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又发于四末,故足三里穴有很好的振奋阳气、复苏醒脑的作用。凡久病元气虚衰,急病阳气暴脱而引起的病症,如昏厥、休克等具有急救作用。
4.保健防病,为全身强壮穴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壮可以奉养五脏六腑及全身组织器官,所以足三里穴具有补益气血、扶正固本之功效,可以保健防病,强壮身体。
宋·张杲《医说》指出:“若要安;三里莫要乾,患风疾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通,即无风疾。”《针灸大成》也有灸足三里、绝骨可以预防中风之说。陈大中氏经过17年的对照、跟踪观察,认为瘢痕灸足三里和绝骨可以降低血流粘度,并使人体大小血管扩张,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日本把单灸足三里称为长生灸法,《日本?文库名家漫谈》中说:“三河之百姓满平,每馀岁,一门长寿,其原为家传灸足三里穴所致也”,《养生一言草》谓:“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术不谓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看来,国际上也把灸足三里视为养生之道了。
针灸治疗感冒,是通过激发经气、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发挥其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功能,使阴平阳秘,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强壮穴。针灸足三里穴不仅能疏通经络,激发经脉之气,协调阴阳,还能调理中焦,振奋胃气,胃气旺盛则气血得生,从而增强人体抵抗力。故可强身壮体、防病增寿,有预防和治疗感冒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足三里穴可以使白细胞总数增加,且增强其吞噬能力。另外可提高机体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力,增强人体防御能力,证实有预防和治疗感冒作用。
1.胡亚萍氏报导;针刺足三里穴治疗感冒35例,全部治癒。3天痊癒7例,4天痊癒22例,5天痊癒6例。
2.高国巡氏报导,在流感流行发作区,针刺足三里穴预防流感,共针刺预防中l例,针后发病39例,发病率为3.6%,低于施行2%阿的平溶液喷鼻发病率8.06%,说明针刺足三里对预防流感有良好作用。
3.灸足三里穴确有保健防病作用,但儿童不宜使用。《类经图翼》中说:“小儿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应当注意。
4.足三里穴具有治疗晕针反应的作用。晕针严重者,补足三里救治速效。另外《禁针穴歌》说:“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深刺肩井穴伤于肺气发生晕针,也可急补足三里穴救急。
摘自宋如英《百病一穴灵》
昆明白癜风权威医院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