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伤寒杂病论9
伤寒杂病论9
17.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宋12)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这条,讲的是太阳病中风证的主要症状细节。
太阳病中风证,主要症状是发热、汗出、恶寒恶风、脉浮缓。
第一句,“阳浮而阴弱”,讲的是脉象。
脉象浮取就能摸到,沉取偏弱,浮缓脉就是这样。
或者是寸脉浮,尺脉偏于沉弱。
但是,总体上,都是有些松软。
第二句,“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是讲的发热汗出的原理。
肌表受风,卫阳之气也就是津液,聚到肌表抗邪,脉象要浮,要通过发热汗出形式排病,因此要发热。
下焦以及周身的津液都聚到体表和上焦,并且汗出了,损失体液,里面要相对虚弱,这叫做阴弱,里弱的意思。
脉象也要这样体现,出现沉取偏弱,或者尺脉沉弱。
第三句,“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这是形容恶寒恶风和发热的具体样子的。
中风证,是夹有恶寒症状的。
不过是相对伤寒证的恶寒轻些,以恶风为主。
那么,伤寒证有没有恶风症状?也是有的。
不过是比较轻,被恶寒症状都给掩盖了。
啬啬恶寒,啬,有来回的意思。
啬啬,是形容一阵阵的怕冷。
淅淅恶风,淅,指风雨夹杂。你光着膀子,站在风雨之中,会什么样子?
形容皮肤潮湿,被风一吹,有些轻微的哆嗦发凉的意思。
翕翕发热,翕,指的是鸟类的羽毛合拢的意思。
冬天,在外面跑的禽类,都缩个脖子,翅膀和羽毛紧捂着身体,保存热量去抗寒。
指的发闷的那种热,不透风的那种热。
有风邪束表,当然不通透,不舒爽。
他这几个形容词用的很恰当。
第四句,“鼻鸣干呕者。”
风邪束表,卫气津液聚于上焦,除了出汗,还要流鼻涕的,鼻鸣,鼻腔不通畅,抽鼻涕的样子。有人说,是打喷嚏,这个不太合理,要是指的打喷嚏,经文就会说“善嚏”。
中风感冒的人,我们都见过,自己也得过的。
鼻腔不通畅是主要的症状。
干呕的原因呢?是气机上逆造成的。
人体的水液经过气化津液,是要分两部分,一部分送达周身肌表,一部分送达到上焦。
如果肌表受到风邪侵袭,津液不能顺利的透达肌表,
就会余出一部分加入到往上焦去的队伍中,
津液过度聚往上焦,就会出现气逆的,
即出现干呕、头晕、短气等症状。这叫做“气不旁流”。
有很多西医的“高血压”病,都是这个原理,
一发汗,就降下来了。
他解释了一通症状的细节之后,就进入了主题,对应这些症状的主治方,就是桂枝汤。
我们看看这个方子。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桂枝,原书记载是要去皮的,这个该是个严重的错误,大概是漏简的原因。
桂枝的功用主治,药效主要在它的皮上。
我认为,原书大概是“去心留皮”。
后世书中,有“桂心”一药,用的也是皮。
用“桂心”也是“皮”
因此,也有可能是“桂枝(去皮留心)”
桂,去外面粗皮名肉桂,去内外皮者,名桂心,顶上细枝名桂枝。
这个药,搞得很混乱。
《千金方》记载的,都是“桂心”。
桂心来说,也是取嫩皮的意思。
那么,后世的桂枝,上面的皮当然都是薄嫩的。
因此,取桂枝入药,还是合理的。
取桂枝的话,还去什么皮?不能去的,去了就无效了。
桂心,就是把桂皮的内外皮再去掉,留中间的“心”。
桂枝在临床上运用,疗效确实,因此,我们就还是要用桂枝入药,价钱便宜、省事。
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甘草。
古经方,凡是没有标注用“生甘草”的,就都是指的“炙甘草”。
有的方子,直接就写“甘草”,后面也没有注明用炙的,但是,那也是炙甘草。
再有就是芍药的问题。
古代的芍药,是赤白不分的。
现在开经方,都用白芍,这个不算严谨。
今后建议大家在开方时候,要赤芍和白芍各用一半。
赤芍偏于活血,去血痹的力量大。
下面,我们来看看药症。
桂枝,辛、甘,温。《神农本草》: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这个药,功能轻宣,入表而透达发散。
专主太阳、太阴、少阴、厥阴在表的风邪。
可以宣散温通,入于上焦和体表。因此对于瘀滞的结气,喉痹、关节等,都可以宣通。
前面讲到,气不旁流,则气逆,
桂枝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气旁流了,逆气就自然解除了,因此,也主上气咳逆、吐吸等。
气不旁流,则有升无降了
补中益气的作用,主要是温胃,使津液疏布平衡的作用而已。
这个药辛温发散,针对风邪去的。
芍药,苦酸而凉。《神农本草》: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芍药,有清热和收降的作用。是针对少阳病和阳明病去的。
桂枝入于卫气阳分,芍药则正相反,入于营血阴分。
在这里呢,芍药的作用就是入营分,与卫气相对,主要是针对“除血痹”、“止痛,利小便,益气”去的。
风中肌表,营卫不和,营血要受到影响,周身也要酸痛,津液聚于肌表,气化也要受影响,会出现下焦津液少,小便会轻微受些影响。
表不和会影响小便,我在临床中最近体会很深
用芍药来解决这个问题,使津液重新分布,营卫平和了,自然就气化恢复了,也就“益气”了。
不管是太阳中风还是少阴中风
这两味药,体现了阴阳互化之道。
桂枝就是雾化器,芍药就是冷凝器
你不是营卫不和吗?也就是阴阳不和了,那么,就用阴阳属性的两位药来帮助你调和。
一个辛温宣散,一个酸凉收降。
经方的方剂配伍,都在体现阴阳之道。
这两味药是主药,按君臣来讲,桂枝是君药,别看量都是三两,桂枝轻,三两的话,药量很大。芍药重,三两的话,也没有桂枝多。
剩下的三味药,是辅佐药,也可以叫做佐使药。
生姜,辛热。《神农本草》: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姜具有很强的止呕与解表的功能。干姜则是温中的效果好。
这个药,主治太阳和太阴病的。
它是桂枝的辅佐药。帮助桂枝解表祛风邪。
它可以发汗的,桂枝也有些许的汗的作用,没有它厉害。
大枣,甘咸而微温。《神农本草》: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这个药,是针对阳明、少阳、太阳三纲的疾病去的,凡是三家的津液不足,胃气不和,都可以用。
它呢,是芍药的辅佐药。帮助补里面的津液,养胃气补虚的。还能通九窍,调和药性。
炙甘草,甘平。《神农本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主要是主太阴和阳明两纲的,其实也可以针对六纲疾病的,有滋养胃气的作用。
因为它使用蜂蜜炮制的,可以养胃中津液的。
太阳中风,津液聚于肌表,内里津液不足,影响到营血,加上汗出,伤了津液。在解表祛风的同时,要补充津液和胃气,要通营血的不利,还要调和营卫的关系,更需要调节津液的疏布,同时,因为津液外聚,营卫不和,要有水饮不化的现象,因此,不但要微汗解决风邪,还要利尿,解决津液的外聚问题,以达到表里通透,津液气化恢复正常,这个配伍,是最恰当的。
丝丝入扣,千古不易的名方。
任何的方剂,都有桂枝汤配伍法则的影子。
静听风语()22:59:20
师父讲过,一部伤寒大论,讲的就是津液的输布离合而已
因此,也叫它方剂之祖。
再看看煎法和服法。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用几升水,煮取几升,这个其实不必严格的按照河图的五行数理去做,那样显得太教条和机械,近乎迷信。
按照孙思邈的方法去做:
凡煮汤,用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率。皆绞去滓而后酌量也。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者,为病须快利,是以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者,为病须补益,是以多水而少取汁,好详视之,不得令水多少。汤熟,用新布,两人以尺木绞之,澄去浊。分再服、三服者,第二、第三服以纸覆,令密,勿令泄气。欲服,以铜器于热汤上暖之,勿令器中有水气。(千金)
不要搞得神乎其神的用数理去套!
至于每一味药的用量,守着点数理升降的规律还是有必要的。
1、3、5、7、9主升,2、4、6、8主降。
桂枝和芍药、生姜用三两,是主生发散,入表。
炙甘草二两,是主降入里,入胃中养胃气津液。
大枣十二个,取入十二经的意思。又是水的成数六,两倍之,为十二,补津液。
妙极了
这就是配伍法度吗
服法,一次一升,服后喝点热稀粥,帮助胃气鼓荡,可以助药力发挥。
同时,还要盖上衣被,帮助发汗,发汗的尺度就是微微有汗意,皮肤潮湿,不能大汗淋漓,那样,风邪不但不去,还会大伤津液。
一时许,就是1-2个小时,保持这种微汗状态。
服一次就好了,就不要再服,不好,接着服第二遍,直到好了为止。
不分遍数。病重的,可以多服几副药。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这些东西,都会妨碍药力的发挥,因此服药期间要禁忌,就是多喝米粥,最养胃气。
服用任何药物,都要遵守这个规矩。
这个禁忌,不单纯是为桂枝汤而设的。
贵阳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不用开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