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中医必读奠基伤寒派nbsp古代
中医必读奠基伤寒派nbsp古代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继《内经》《难经》之后的中医大典,有“医方之祖”之称,被后世历代医者所珍视,清朝张志聪对仲景《伤寒论》有这样的评价,“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由此可见《伤寒论》在华夏中医史中的意义与影响。然而,伤寒学派发展,在仲景之说之后,著作效应作用甚微,从东汉至北宋,伤寒学派约有八名医者,在其基础上传承发扬,被称为“宋金之前的伤寒八大家”,他们基于仲景《伤寒论》之说,在伤寒学上各有建树,为中医伤寒学派的繁荣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根基。
王叔和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著成之后,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自东汉以来,八百年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难梳正解。西晋医学家王叔和重新整理编次,使仲景之学得以保存。但因仲景书中用字简赅,而义理深蕴,致使王叔和整理之《伤寒论》多有歧辞,后经历代医者更正进修,方得全文。王叔和整合《伤寒论》期间,对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卓有成果,如寒毒发病,引《内经》重申风伤卫、寒伤营等对后世医者研究起到了引导作用,
孙思邈
唐代著名医学家,他创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以揭示伤寒六经辨治的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研究之先河,也为其他多种分类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
韩祗和
北宋医家,著《伤寒微旨论》,韩祗和以张仲景《伤寒论》为基础,以临床经验为证,自己创新药方。他依时令用药为特色,分为立春至清明以前、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三个阶段,堪称其独到之处。
朱肱
北宋医家,著《南阳活人书》。其治伤寒,重视经络的作用,“伤寒须先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其又注重病与证的鉴别诊断,主张“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可谓病与证结合辨析的首倡者。
庞安时
北宋医家,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广义伤寒的病因为冬伤于寒毒杀厉之气,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至长夏发为湿病,于八节可为中风。
许叔微
南宋医家,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其于《伤寒论》的八纲辨证最有研究,主张以阴阳为纲,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并把六经分证和八纲辨证紧密地结合起来。
郭雍
南宋医家,著《伤寒补亡论》。其因《伤寒论》中方药多有缺失,遂摭取后世方以弥补之。
成无己
宋金名医,有中医“亚圣”之称。
成无己精于医理,擅长临床,为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伤寒药方论》一卷。这三种伤寒著作,有注解、有论证、有论方,鼎足而立,联系紧密,相得益彰。成氏博极研精,深造自得,以经注论,以论证经,开创以注解的方法研究《伤寒论》的先河,有首创之功。其注释的特点可概括为以经释论,其注释水平较高。他还特别重视对伤寒症状的鉴别,使后世能明伤寒之理,知伤寒之用,推动了伤寒学说的流传与发展。其所撰《注解伤寒论》十卷,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他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宋·严器之评论道:“聊摄成公,议论賅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成伤寒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内,分析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而灼见,百一十二方之后,通明名号之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攸分,七情制用之斯见,别气味之所宣·明补泻之所适,又皆引《内经》,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
印象东阿(Chinadonge)